加急见刊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渗透

刘仁晓  2012-05-13

: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思想 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善于“渗透”情感

一篇美的课文都包含美的情境,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这琳琅满目的情境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声像等电教手段,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走入情境的世界。如把《愚公移山》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们从动画形象中看到了智叟的“大智若愚”,愚公的“大愚若智”,充分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受到一次有益的劳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富有意义的语言文字,有机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老师要善于“渗透”情感,把情感运用到板书、演示、手势、表情、体态等教学中,在授课中把两类语言紧密配合,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以情动人,以教材的艺术魅力感人,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思想教育进入最佳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把握教育渗透点,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紧扣教材,渗透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范围、深度是由教材本身决定的,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教材中没有的思想内容不能外加和随意拓展。“文章不是无情物”。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 三、语言激励法,用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教师还可适时地运用语言表扬、鼓励学生。事实证明,生动形象、富有褒义色彩的语言,是激励学生尽兴表现,施展才华,激发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教师还可借助无声语言来表情达意。无声语言即体态语,包括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和态势语。语文教师在善于运用面部语言向学生袒露内心情感,以此作桥梁,实现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善于运用眉目语,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和爱憎亲疏等不同的感情。

“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老师处处用心,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进行德育教育,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

[1] 董立勋.让美育思想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J].陕西教育(教学),2010.5

[2] 张淑华.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黑河教育,2006.4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