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

张居永  2012-11-05

【摘要】 透视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仍然欠佳的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未能有效构建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按照整体性原则、和谐价值取向、人本立场、借鉴和创新等基本原则和要求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德育课;课程衔接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整体学校德育过程的最后一块重要战略基地,其目标之一是把好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德性发展的最后一道 “关卡”,促进大学生良好德性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社会开放环境、竞争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形成,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良好德性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德性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德性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试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为视角,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摆脱德性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缺乏足够重视的纵向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状况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1]。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进一步表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2]。但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德性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问题,这又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实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

透视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仍然欠佳的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未能有效构建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遗传性影响,我国目前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及“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3],在如何实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教育部2005年也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推进中学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4],并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但迄今为止,我国的学校德育课程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片面注重单一德育过程阶段的德育课程生态建设以及横向课程体系德育功能整合层面,对纵向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缺乏足够重视,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上,主要表征为:①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出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因而缺乏统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灵魂。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交流互动缺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凝聚、沟通和共识。③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生态制度保障机制尚未启动,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德育目标倒挂、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链接失效、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严重。④对国外相关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方面的成功经验极少学习、研究和借鉴,缺乏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应有的国际视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和数字化交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爱国情感,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良好德性的提升和完善,是一个复杂性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过程。在大学生德性生成和发展链条上,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有着紧密的邻接关系。很显然,如果不注重思考和解决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力推进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衔接生态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难以在与中学德育课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提高实效性,大学生将失却一个立体化、双向度的德性发展平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的课程生态视野及原则要求

把生态理论引入课程学,创立课程生态理论,这是课程理论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单一课程拥有独立的课程生态,同一课程的不同质态可以突破课程边界形成课程衔接生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概言之,就是要以系统理论和课程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为目标,努力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课程边界,构建一个课程要素和谐有序、功能优化的课程衔接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要科学把握我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契机,以构建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为灵魂,把建立课程衔接生态制度保障机制作为重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德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主体活动方式、课程衔接管理与评价等课程衔接生态要素进行整体性的系统建构和功能整合,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纵向有效衔接和螺旋上升,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德性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内在地包涵着下列基本原则和要求:①整体性原则。系统哲学是综合复杂时代的思想结晶,整体性是其首要思想和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虽然有着各自的课程边界,但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学德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样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学德育课的发展样态。作为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生态体系中两个紧密联结的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割裂这种整体性,忽视二者衔接生态的构建,将会严重影响德育效率、效能、效益和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求,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整体性育人合力和氛围。②和谐价值取向。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话语体系中,和谐已成为核心话语之一。和谐具有消弭矛盾冲突、求同存异等特性价值,它不仅应该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也应该成为协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过程中可能激发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以利于构筑一个各衔接生态要素和谐有序的课程衔接生态体系。③人本立场。学校教育的本质和要义在于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课程的生存价值则在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德性品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德性基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生态,必须坚持人本立场,以推动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有效衔接为新的路径,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厚重的德性基础。④借鉴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首先应该基于我国的课程生态土壤,但对国外相关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方面的成功经验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同样不可或缺。同时,德育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动态发展着的。这又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德育课程衔接生态环境的新变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不仅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实践命题。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迫切需要按照整体性原则、和谐价值取向、人本立场、借鉴和创新等基本原则要求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

(一)加紧研究和制定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使之成为统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灵魂。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5],它通过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途径、教学方法、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等课程生态要素高屋建瓴式的规划和界定,在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达成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方面起着统摄作用。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

为了推动学校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教育部近年来高度重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我国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也因此相继各自拥有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这对于推动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分阶段设计的课程标准也容易导致各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自我封闭,不利于各相邻阶段德育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影响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中存在的德育目标划分不够明确,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实施主体沟通不畅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没有制定出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有关。有鉴于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首先必须加紧研究和制定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使整体规划后的德育课程标准能够成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课程资源、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课程生态要素纵向有效衔接的灵魂。

(二)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交流互动,引导实施主体间达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共识。 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一方面是大学和中学阶段德育课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主体,同时又是推进这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实施主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基本上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疏离状态,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少之又少,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工作格局。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通常只局限于钻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法,极少通过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交流互动获取中学德育课的教材和教法信息,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就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之间寻找到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既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教材教法的承接、又不能达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学德育课教材教法的超越,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又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往往以消极心态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间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效果。

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生态,还必须考虑如何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课程衔接实施主体之间达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生态构建的正确路径和方法。

(三)重点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生态制度保障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邓小平在论及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时,曾深刻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的构建同样富有深刻的启发性。

研究和制定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交流互动等构想,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无疑具有建设性,但这些构想要真正得到贯彻落实,除了需要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和智慧,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

具体而言,当前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最紧迫的是要快速建立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生态构建的进程和效果评价制度、直接反映衔接效果的大学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保证功能。

(四)加强对国外相关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成功经验的研究、学习和借鉴,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国际视野,构建数字化德育课程衔接生态。

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要经过各有恒定性质的不同阶段”[7]。这一理论为当代西方国家的德育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现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边界差异的基础上推动相邻或相近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衔接生态的构建,普遍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课程意识和课程行为,其中虽然有许多失误,但也有相当多的成功经验。据有学者研究,在美国发挥着特殊德育功能的历史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十分注意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小学生重在“知事”,即了解历史故事和伟人事迹;中学生重在“明理”,即了解事实、过程及因果关系;大学生则重在“求道”,了解规律并上升到价值观,要求进行理论分析[8]。事实证明,这种课程的循序渐进和相互衔接带来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值得我们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时进行研究、学习和借鉴。

当今世界,以信息流通为内容、以网络交往为平台的数字化交往正在逐渐取代传统交往方式成为人们之间新的重要交往形态,在新的数字化德育理念指引下的数字化德育课程悄然兴起。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有必要站在时代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意识加紧对数字化德育课程及其衔接生态的研究,寻找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数字化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模式。

[1]杨晨光.学生是高教改革最大受益者——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之四[N].中国教育报,2005-06-07(1).

[2]杨晨光 王萌.诚信为本 奋发向上——二○○七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上)[N],中国教育报,2007-07-27(1).

[3]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47-50.

[4]焦新.教育部将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 重点推进中学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N).中国教育报,2005-03-05(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93.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美)柯尔伯格(Kohlberg,L.)著;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

[8]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6~9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