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堂如何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刘滕 2021-02-09
摘要:初中化学是对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初中生影响深远。很多初中生对化学都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化学理论深奥晦涩,化学实验复杂难懂,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也难以快速提升化学水平。如何做好因材施教,活化课堂,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而讨论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中生;化学课堂;有效性;活化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创新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将化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目的。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以轻松的姿态去探究化学的奥妙,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化学活动的机会,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课堂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的僵化、实验教学的缺失以及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化学,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生硬,学生不感兴趣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初中课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除,成为限制化学课堂发展的毒瘤。部分初中化学教师不愿意接受新思想,课堂教学坚持“填鸭式”的思想,先给学生讲解化学知识,再组织学生练习,最后进行课堂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找不到学习的方向,课后也不知道怎样复习,逐渐对化学失去信心。还有的初中化学教师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对初中生发号施令,不给初中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即使初中生有新的想法也不敢提出,造成了化学课堂的枯燥乏味。
(二)忽视实验教学,限制动手能力
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有些初中校园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缺乏先进的化学实验教学设备,存在着很多学生共用一个实验器材的现象,导致了有的学生无法熟练使用实验器材。有的化学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不给初中生自主实验的机会,以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论。虽然学生能够记住实验的结果,但是对于实验步骤却感到茫然,当试卷中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时候,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还有的初中化学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验室难以管理,尽量避免学生实验,在教室里给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虽然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是与实际操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问题设计僵化,无法联系实际
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有关系,但是很多化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化学提问的时候,有时候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初中生的理解范围,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回答,可仍然有学生并没有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有时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些化学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才能,在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将案例中的问题直接搬到自己的课堂,有些知识脱离实际,会造成初中生的困扰,不利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对于化学问题的选取必须要遵循平等原则,既要照顾到优等生的情绪,又要考虑学困生的感受。
二、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保证有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难免会感到困惑,化学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疏导,指导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为初中生的未来打基础,带领他们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释生活现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初中化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科学素质,获得生活经验。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保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有所收获,找到学习的动力。素质教育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持师生互动的频率,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挥初中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保证有效教学。化学教师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的时候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避免超纲或者脱离实际的现象,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会因为学生化学基础差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学生化学能力强而优待,逐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二)注重师生双边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给初中生带来丰富的化学知识和体验,学生在互相交流和互动中成长,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让初中生知道化学不只是简单记忆的符号,而是具有实际价值的。初中化学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这样就为初中生的高效学习做好了铺垫。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的活动,而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达到良好的状态,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课堂上,化学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运用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给初中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初中生开启想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中,化学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先给学生做好实验的示范,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成员都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实效。在课后,化学教师要给学生做好辅导和复习,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专项巩固,促进初中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三)指导化学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都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都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做深入的探究,这就导致了化学学习陷入僵局,化学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学生抱怨化学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化学教育。在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师把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工作的重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注重新旧化学知识的衔接,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化学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全面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前化学教师都是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理论,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帮助初中生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改变对化学的错误印象。学生要学会科学阅读,掌握化学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针对同一道化学题,看看谁的解题方法更好更快。在这样的知识交流过程中,初中生受益匪浅,化学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创造化学实验机会,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机会,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课堂表现力及参与度,在实践中发展初中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改进化学实验,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都很熟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改进和创新实验,一方面锻炼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生都很认真思考和研究,对化学的理解更深刻,每次实验过后都会有新的收获。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先进行大胆的设想,再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进行验证,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知识,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化学小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受化学的魅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实验情境,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要求初中生运用化学知识去探讨未知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前,初中生不敢动手进行实验。现在,学生都争先恐后进行实验,可见化学教学得到质的飞跃。
(五)培养良好作业习惯,巩固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涉及20 多种物质,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当学生熟练掌握每一种物质特性的时候,学生的化学水平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初中化学是在初三才开始设置的学科,就相当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一样,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许多陋习,他们没有养成作业习惯,要么粗心大意,要么字迹凌乱,对于提升化学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纠正和点评,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还增强了生活经验,使化学学习变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提升化学学习的效率。初中化学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动手实践作业,大大改善了传统化学作业的弊端,帮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实验体验,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成就感,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点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创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课堂教学的关注热点,初中化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活化课堂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宽教学资源,带领初中生共同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1]李彩霞.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 (4 ).
[2]迟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7 (27 ).
[3]石万莲.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西部,2017 (11 ).
[4]江兵.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201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