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探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李住民  2012-11-08

: 【摘要】:自古以来思想政治的教育在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何让教育深入人心,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改革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更加丰富,教学模式的运用直接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标和获得我们所期待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情景体验 教学模式 运用

研究“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我认为:“情景体验”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情景里主要人物的心理,发现道德价值,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选择,通过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达到构建知识,提高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分四部分实施。第一:创设情景,认识自我;第二:入景育情,以人为镜;第三:实景角色体验,指导行为;第四:借助情景延伸情感,自我矫正行为。

一、开展“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原因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非常系统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的课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材料题也分析得非常正确。要说到书本中的道理,他们都知道,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并没有按照课堂上所讲述的来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全民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学生分数的过于注重和追求,乃至我们教师自己单纯追求分数,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体会,因此对思想品德课程的不重视,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或者压缩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分数。而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候,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讲授知识点,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学习,更没有激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内在的需求,情感上没有达到共鸣,使得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形同虚设,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上述的实际情况是大环境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只有改变我们自身,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目的,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必须结合社会实际,抓住学生的内心需求,在思品课中滲透心理辅导,使思品课所讲述的内容真正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以所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程的真正目的和作用。要想达到上述效果就要依靠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情景体验”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情景体验”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分四部分实施的。

(一)、创设情景,认识自我。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孩子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导,兴趣是学生所有智力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和追求探索的倾向,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指向性、持续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图片,并借以实物的演示、视频等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创设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引起学生内在的道德和行为上困惑,以作为铺垫。

例如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课中,通过校园实拍的图片,展现一个学生乱扔包装袋的情景。提问:“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如果只是单纯地叫学生直接回答,那他们肯定都回说“我会把这个包装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学生真会这样做吗?为了引出学生真实的想法,我设计了一种“实践卡片”。所谓的“实践卡片”是一张纸,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而这张纸是学生个人所有,上面可以不署名,没有他本人的同意,其他的同学或老师都不能看,不对这些想法发表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讲真话。就上面这个问题,我征求了一些同学的同意,看过几张,上面应该说是非常真实的想法。有这样一些:“我很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是我又怕被别人说我假清洁,所以我没捡。”“我不会捡,我在这里做好事,老师又没有看到,又不会表扬我。”“这又不关我的事,有同学打扫的,干嘛去捡啊。”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写到:“如果旁边的同学去捡,那么他也捡。”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写:“校园清洁卫生是靠大家保持的,人人有责,所以我会去捡。”看到这些,不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之艰巨啊,小小一件事,在他们心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的想法。由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最终导致知行脱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这种体验也可以拓展到课后的实践。以此课为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片段:让几个平时不爱护清洁卫生的学生打扫一周学校的垃圾堆,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带给自身的痛苦,也感受平时同学们打扫垃圾带来的麻烦。然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班会课的时候朗读。他们通过亲身体验,都深深感到了垃圾带来的危害,而听的同学听到身边的同学的现身说法,心里也都有触动,这样就把知识的落实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情景的创设从而认识了自我。

再如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一课,我用多媒体展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教室里,大部分人都在认真地学习,但有少数人在中间高谈阔论。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思考: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你想有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环境呢?通过情景创设和层层设问,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正情感,从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进行情景体验,初步懂得作为社会公民,对社会负责,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懂得要每个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拥有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应该对自己所在的团体负责任,充分认识自己,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和升华。

(二)、入景育情,以人为镜。

当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激发和挖掘后,就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去,让学生与材料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体察主人公的情感,以产生情感的迁移。此环节主要是依靠材料本身的内涵。如语言、文字、插图等。让学生通过表象,深化想象,进而理解材料中人物的情感。抓住材料中人物的力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进取的健康心理状态,把人物的情感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阅读我给出的相关材料:当小明看见有盗贼正在小王家进行盗窃时。然后提问:小明有几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怎样做才是小明的最佳选择?接着再呈现小明的做法。再如《追寻高雅的情趣》一课中,让学生分析小刚在面对庸俗的情趣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在小刚面前有几种选择?他做了怎样的选择?通过这些心态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感受,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把这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人物行为树立在心中。

(三)、实景角色体验,指导行为。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让学生以置换后的角色去思考、体验、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种角色体验要联系学生的有关生活感受去体验这种情感。

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1]一文中的案例2所描述,如下。

这是一节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上课的内容是“孝敬父母”。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重达3公斤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有两个男同学勇敢地走了上来表示愿意试试。教师把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两个同学的肚子上,然后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里走三圈,两位同学明显地感到吃力。在同学的哄堂大笑中他们又站在了讲台旁,然后教师请这两位同学说说感受。一位同学说:“肚子感觉老往下坠,很不好受,我出生时超重,有9斤多,我母亲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学说:“让我走三圈没问题,如果这个样子让我绑上十个月,那我可吃不消。我母亲太伟大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 这两位初一学生的天真无邪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教师又请了两位女同学尝试了这种亲身体验,由于两位女同学相对瘦弱,因此她们的感受更加强烈!

上诉案例就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种情景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进而去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实践达到:角色体验,指导行为的目的。

(四)、借助情景延伸情感,自我矫正行为。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设计好总结和延伸,对于强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情景体验”模式中,可让学生回头看看自己原先的想法与做法,由他们自己挖掘、剖析自身行为不足之处,确立努力方向。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份“我是负责的小天使”,在这张表中我设计了一些问题:

1、我早、中、晚最早什么时间进教室学习?

2、我进教室后是否大声喧哗?

3、我进教室后是否认真学习?

4、我进寝室后是否遵守纪律、按时就寝?

5、我是否都积极认真参加了学校的各项活动?

6、在家我是否经常帮父母做家务?

……

让学生回答“是或否”,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明该怎么做和为什么该这么做?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定,让学生近一步进行了自我教育,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很好地达到了自我矫正行为的目的,达到了预先的教育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览整个“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注重对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分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中贯穿情景体验,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道德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强化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具体运用此种教学模式时,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例如:“情景”的使用量。我认为在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情景”的“量”要把握好,应该根据课标内容,设计适量的情景。不能整堂课都是情景案例,只注重情景的呈现而不注重情景的深入剖析和学生对情景的内在生成反应,每个案例泛泛而过充实课堂,好像看起来很到位,其实徒有其表,没有达到“情景体验”模式运用的目的。

再如: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加入适当的“思路分析”,提高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中,学生对情景的判断和分析,可能会刚好合老师的用意,但也可能偏离老师的设想,甚至文不对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简单的给予学生肯定或者说直接让学生坐下,而让其他学生作答。那么,既没有解决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没有达到提问的效果,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学生愿意再参与课堂活动。这时,不妨顺着学生的答案,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然后在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思路是否合理有效,接着讨论应该怎样去思考这类问题。讨论过后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特别注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应当时刻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网络、数码相机、手机、录音笔等)采集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学校情景,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比较有感触的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创设情景可以更容易让学生领会知识,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要求。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课堂中运用“情景体验”的教学模式。不光是思想品德课,包括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等课程都在广泛地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模式,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应该继续探究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楼江红、麻晓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2】、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十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