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和思想政治在教学中的相互渗透
云岭 2012-08-08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尤其是3+X考试的推行,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里仅就语文、政治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知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思想政治的基本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有关哲学的基本知识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所有这些知识的掌握都跟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消化。
例如: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我国已属于社会主义;就其发展程度而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跟学生的语文水平关系是很大的。
其次,对思想政治知识形象生动的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这一科课程本身有很多地方的叙述是具有文学色彩的。例如,初三政治《前言》最后一段:“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将面临就业或升学,或许这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择。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学习……不虚度青春年华,迈好人生这重要一步。”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同时,教师对政治知识生动形象的讲解,也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次,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综合归纳能力。
学习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学生对课本进行系统、整体的把握。例如,我们可以把初三政治概括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两部分,其中社会发展常识又可归纳为古代史、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部分,国情教育也可归纳为中国基本国情及当代青年的基本责任等;同时,每一课、每一节都可以归纳出知识结构提纲。这些都跟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分不开,凡语文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其归纳概括能力就强,反之,概括能力就弱。
最后,语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学习政治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素质教育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加入世贸问题等,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学生要掌握政治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较深的语文功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入实践、“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本身就是思想教育题材。
初中课本里面,如《狼》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像狼一样凶恶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驿路梨花》所提倡的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高中课本里面,如《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思想,巴金的《灯》则是对光明、希望的向往及正义必胜的信念。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必须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其次,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中考、阅读、写作都跟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保护环境、中学生减负等热点问题都在高考、中考语文试题里面出现过。这就要求教师在讲透书本时,还要适当和当前天下大事,、国家大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把个人前途和命运同祖国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再次,语文教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密不可分。
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莫过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语文教学也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经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思考和对策
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修养的话题,而江西1999年中考政治最后一道题是就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写一篇小论文,让学生怀疑政治考试变成了语文作文。
中学语文、思想政治在教学上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我们不能把二者孤立起来,而要在教学中加强联系、融会贯通。一方面,要求政治教师加强语文知识修养,把语文知识渗透到政治教学中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语文概括方式归纳概括政治知识,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政治问题;另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关心、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把语文教学和当前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树立语文教学为经济服务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