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熊孩子”问题折射的家庭教育

郑立娟  2021-01-28

“熊孩子”一词在网络中流行,它是用来形容那些因淘气顽皮,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等原因,惹出一些小麻烦或是小破坏的孩子。但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大家也不会太计较“熊孩子们”犯下的错误,也只是用“熊孩子”一带而过,甚至带一些宠爱的口吻。

但近些年来,“熊孩子”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新闻中,“熊孩子鞭炮烧毁汽车”,“熊孩子割断施工缆绳”,“熊孩子铁轨放石子逼停火车”。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以不是简单的制造小麻烦、小破坏,而是已经发展为对公共设施、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熊孩子”一词从之前的褒义词发展成为贬义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虽说“熊孩子”问题是一些个例,但也恰恰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从中也折射出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疏漏与疏忽。家庭教育是“熊孩子”任性放纵的根源。

“熊孩子”问题之所以会成为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更多的是“熊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与家长对此类问题认识不够,教育不及时、不深刻有密切关系。每次“熊孩子”出现,家长都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为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会理解为:我是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没关系。因此,做事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考虑后果。而且,对规则漠视的家长也大有人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怎么能对规则、道德、法规有正确的认识。当“熊孩子”问题出现时,家长应当及时、公正的给予批评、教育、处罚和警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时不对的,这类事情是不能去做的,做错事的后果是很严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让孩子认识到无论什么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基本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因为孩子年纪小,有些事可能无法理解,但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能任其放纵发展。

言传是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身教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如果家庭教育言行不一致,那么,再严厉的说教,再长篇大论的言辞,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礼貌教育的养成,多半是在家庭的观察与模仿中学习的,与家长的一言一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孩子在超市里捡到了一个钱包,问妈妈这是谁丢的钱包,可妈妈看见后,二话没说就塞进了包里。当时孩子一脸疑惑的站在那里。孩子心里一定在想:“妈妈不是说过,捡到东西应该还给失主吗?可妈妈却不是这样做的。”我想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在这位家长的教育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言行,只有有教养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只有诚实守信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只有孝顺的父母,才能拥有孝顺的子女。我们都记得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吧,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孝顺,但孩子从妈妈的行动中学习到了如何孝顺父母。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够折射出家长的言行,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家庭教育的另一重要因素,应该是父母的陪伴。但现在有很多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有的甚至全部委托给老人看管,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隔辈教育的溺爱,也使得“熊孩子”问题日益突出。而家长在短期的陪伴中,给予孩子的都是物质上的补偿,只要孩子高兴都无条件的满足,在精神和道德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孩子的问题出现时,父母再想去教育为时已晚,因为没有长时间的陪伴,父母在孩子心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或是权力去教育孩子,甚至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和逆反,那时会由“熊孩子”变成问题少年,甚至走上歪路。父母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不要全权交给爷爷奶奶代劳,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要让我们的“熊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因为我们家长的疏忽,不负责任,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生活在社会的基本准则,不容我们忽视。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