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王鹏 2010-11-04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准确领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2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多关心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1921年3月,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应该使工农群众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教育”就应该结合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来进行。
第一,列宁主张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列宁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实际效果,艺术性很强。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列宁不仅在认识上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亲自落实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列宁主张调动工农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来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列宁认为,工农群众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只要社会教育领导部门和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在工作中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使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的配合。从这种考虑出发,列宁建议在工厂工人中建立许多以帮助农村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团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计划地下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或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一部分工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之间建立联系,前者根据后者的需要和要求提供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第三,列宁主张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随着党的工作中心转变而改变。他提出,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当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考虑到这种转变,使宣传的任务和计划同这种转变适应起来。在思想政治内容改变的时候,应赶快抛弃已经过时的旧的宣传方法,改变旧的作风。列宁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作风是向群众说明实际的、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说明工作中的困难,说明克服困难的措施,并把这个工作同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保证党的中心任务胜利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两个方面结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内在要求,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既符合实际,又着眼长远,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现实的基础。“四有”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和促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教育和法制两个手段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搞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大批判”、搞运动的方法,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并且应提倡健康的、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许许多多思想是非问题,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明辨,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消除。邓小平认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思想文化事业,必须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并得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在强调继承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还要与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尊重知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本身能否搞好,从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在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能否善于发现、充分尊重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针对过去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尊重创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才能高效率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显示出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飞跃式进步,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列宁时期的苏维埃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时,俄国人民掌握政权和建设新国家的实践刚刚开始,而且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使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处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列宁只能从当时的斗争需要出发一般性地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们国家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拥有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局势,这就使得我们党有可能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保证正确发展方向、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环境等功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等观点,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方向。
第二,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的建设与物的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在空间上是全方位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时间上是持久的,必须扎扎实实,重在建设,常抓不懈。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才能达到目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不仅高屋建领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而且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规律,科学系统地规划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中,把培育.‘四有”公民确定为根本任务,不是一般性地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问题,而是从整体上对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思想的深刻性是令人敬佩的。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看,什么时候我们注重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什么时候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就会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损失。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人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不同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固然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但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放松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放松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不能不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思想文化的变革,科学教育的进步,往往成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先导。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