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
地方民族文化认同及社会教育研究
摘要:社会教育化承袭与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大众传播是发挥社会教育化功能的优质载体。电视专题片《广西故事》提取广西本土文化基因,从地方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中生发生命归属、从地方历史文化基因中赓续集体记忆、从地方性知识中发皇乡土情怀、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唤起身份认同,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建构地方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关键词:社会教育;大众传播;地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广西故事》“社会教育化”承袭了终身教育的理念,通过构建大教育网络,使教育的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体现了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民族文化认同及其教育,不仅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任务,又因其随境性、长久性、丰富性和日常性,社会教育对此同样担负着相当重要的职责。大众传播是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优质载体。文化史家把漫长的文化传播史划分为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电子文化阶段,文化正在从文字中心迅速地转向形象中心。把握媒介表达对民族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地方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问题上,我们应洞悉这一时代变革,主动把握大众传播媒介,建构民族文化认
关于民国初期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活动及对当代的启示
论文摘要: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是民国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在城市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高等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亦有在农村展开的红红火火的讲演及平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平民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对民国初期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当时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的一些经验,以期对当代教育有所启发。论文关键词:民国初期;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平民教育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和国家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使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教育的现实需求。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作为延伸教育的一种可行又高效的方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辛亥革命不仅使中国的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术界同样引起极大震动。中国的教育在此时应势而变,社会教育思潮被引入中国,尤其是1912年社会教育司的设立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也逐渐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概念王雷教授在《社会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是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教育,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教育的极好教材。一、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了,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
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我见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
浅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
【摘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
探究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网络体系,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依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的现象。一、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由于主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两种教育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配合与协调决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就家庭教育一方来说,它不只是简单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
关于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认识
【摘 要】 本文以“药家鑫事件”为基点,阐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模式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强调“让受教育者成才”的同时,一定要有先要“让受教育者成人”的理念。有媒体称“药家鑫事件”是高校教育的失败,有人称药家鑫父母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这再一次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再认识。我们往往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时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公民目标,“不能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为此提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接触的第一教育
浅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论文关健词:网络文化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摘要:本文闲述了什么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图书馆的形响与挑战。对应对挑战,增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网络文化正改变着当于t人们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传统的德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家。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文化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法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首先,内容庞杂。网络文化超越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明显界限,显现着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系统文化意识与混沌心理的相互渗透,文化教育精华与文化糟粕的交织,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其次传播迅速,不受地域影响。网络缩短了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迅速浏览来自远近不同的各个国
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
【摘 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
抗战时期中共群众动员的组织机制论析——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
[论文关键词]正式组织;社会网络;政治动员[论文摘要]本文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阐释了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在党的群众动员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互补作用。为了有效地动员民众,中国共产党首先以正式组织为起点,将动员对象最大范围地吸纳进来。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下,以“革命道德”标准确定各个不同的群体在组织中的位置。在寻求行为一致、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党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推动和促进集体行动,将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激活。1935年秋,随着中共长征落脚陕北,陕北成为中国革命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进行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和改造工作,力图使共产党的影响渗透到乡村社会每一个角落,以便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打下基础。而一种社会秩序基础的稳固性在于创造有效的社会关系。正如社会学家所揭示的,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但带来了行动动员的条件,也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以形塑特定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中国共产党在陕北乡村社会的诸多举措,正是通过乡村社会再组织化的过程,在边区乡村民众中间建立起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网络,来塑造一个惯于集体行动的乡村社会,从而为党的群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运动;乡村社会变迁;陕甘宁边区[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包括消灭文盲、改良卫生、反对巫术、劳动教育与“二流子”改造等内容。这一教育实践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识。农民生活的中心由此从自家的场院转移到党所期望的集体行动框架中,从而为党的政治动员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以来,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的西北地区开始活跃着革命的力量。但此时“陕西共产主义运动仅集中在学生和知识分子小圈子里,与工人和农民隔绝。”随着中央红军的北迁和中共战略重点转向陕北,这一格局很快被打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革命政权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这是一系列革命战略和政策实施的结果。本文选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作为研究视角和切人点,来剖析这一区域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过程。一、革命前的社会生态陕甘宁边区地处“五路襟吼、边睡之郡”的“秦地要区”。这一区域因处在陕甘盆地,向有“山高河低、无由灌溉”的特点。在冬季朔风强劲时,风沙
试析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教育运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的社会教育逐渐地发展起来。其中民间团体对农村的社会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们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而且在实际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其他方面发展社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上意义重大。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中国社会早已存在。清末简易学堂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兴办,《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县张鹿秋设农业夜课,以新法启迪附近农民。河北省高阳县王玉斌设初等小学,男女并收,以教育农民Ⅲ。但现代意义的社会教育的提出,则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于教育部中设社会教育司,在地方设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以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近代的民间团体在发展社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理想与价值追求
论文关键词:小康社会 教育理想 现代教育论文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担负着极其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这种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下列的理想与价值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终身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担负着极其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实现小康社会教育的奋斗目标,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握小康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以下教育的理想与价值追求: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它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要求及教育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准确领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2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多关心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1921年3月,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应该使工农群众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教育”就应该结合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来进行。第一,列宁主张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列宁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实际效果,艺术性很强。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列宁不
试谈博物馆社会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结合
[摘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关键词]以人为本 展览 社会教育 多元化 志愿者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像春风拂面一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过去或许由于门票这道门槛而阻挡了一部分人群走进博物馆的脚步,而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前期一度出现爆棚的情况,但在参观高潮之后,往往又会出现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把握免费开放带给博物馆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局面,让更多的人群走进博物馆,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提升文化修养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闲场所。让博物馆“
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关键要靠教育。振兴中国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生子女现象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关心和忧虑。笔者认为,面对孩子身上的缺陷,训练重于指责。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对,是很正常的。事实往往是:学生懂的道理很多,而行动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教育的不够,而是训练的不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不是教育的新课题,但却是我们做得不够,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
关于学校资源向社会教育开放的思考
摘 要:我国已进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终身教育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已不满足于学校只培养走进校园内的学生。社会对学校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社会教育这一功能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学校的资源向社会教育开放又是学校实现服务社会教育这一拓展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终身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 学校在每个受教育的个体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规范性和有计划性决定了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相比较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专业的。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对社会教育的发展及终身教育的实现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所谓社会教育,概括起来是指国家和社会公共团体在学制系统以外,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利用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全体国民所进行的一种教育。[1]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教育途径的广泛性和教育作用的复杂性等特点。 我们在了解了社会教育概念的基础上,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要完全地实现终身教育的构想,必须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并没有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