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印度政府对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管理

王晓杰  2012-09-23

(9)制定“最低知识水平”的要求。“最低知识水平”是印度发展初等教育的策略,意指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水平,旨在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层次,并把现实的、关键的、功能方面的知识学习都考虑进去。“最低知识水平”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该计划于1990年由人力资源开发部开始提出并实施,分三步进行:一是建立15个实验点,约2000所学校的9000名教师和35000名学生参与了其中;二是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全国实施这一策略。该计划实施收效显著,切实提高了义务教育的质量。 (10)继续推行“全面扫盲计划”。鉴于到20世纪末,印度的儿童失学率和辍学率仍高达10﹪以上的状况,政府在2000年11月成立了旨在保证儿童入学率的全国性普及义务教育机构,规划目标是到2003年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并在2010年完成8年学业前不辍学。为确保教育规划的实施,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尽快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 上述各项措施为弱势群体接受现代义务教育提供了多方面、全方位、多渠道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水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其产生提升自我各方面利益的政治诉求。 三、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的成因分析 自独立以来,印度共和国各届政府对其社会的弱势群体现代义务教育的管理出现了难题,具体表现就是知识消化水平不高,学业进展跟不上其他群体的同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总是有其特定的背景。在此笔者试图从历史文化根源的角度来对此现象进行解释与讨论。 1.印度社会弱势群体的来源 印度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in India)的来源是与“种姓(英语为:Caste,梵语为:Varnas或verna)”这个概念分不开的。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所特有的,它产生于吠陀时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印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阶级社会的形成,出现了四个不同等级,即僧侣贵族婆罗门、军事贵族刹帝利、一般平民吠舍和被征服的奴隶首陀罗,从而形成著名的种姓制度。 除上述四种种姓之外,还有一种所谓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主要是由违反种姓规定(如婚姻制度)而被开除种姓的人和一些落后的部族构成,亦称“其他落后阶层”(Other Backward Classes)。甘地称他们为“哈里真”(Harijans,即“上帝的赤子”或“主的儿子”)。独立印度的缔造者之一——安贝德卡作为过来人,深受其害,痛斥这一称号为外人对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虚情假意。他看透了等级制度在印度农村社会根深蒂固的腐朽特征,号召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离开世居的乡村,涌入现代化的城市,尽量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从而更有机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融入现代化主流社会。尼赫鲁称他们为“特殊阶层”(Scheduled Castes)。贱民自称“受压迫的阶层”(梵文:Dalit,中文:达力,英文:Opressed Classes)。印度官方文件则称他们为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和表列部族(Scheduled Tribes)。 种姓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注入了现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生活,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印度有句顺口溜:“In India,you don’t cast your vote,you vote your caste”(在印度,选民的选票不是用来选举,而是用来推选自己的种姓)。“弱势群体”一词反映了印度在国际化背景下,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严重程度。这样,种姓制度就成为印度现代化前进道路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大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 2.预留份额与独立选区的溯源与争论 单独设立选区和预留份额之间是有区别的。在预留份额体系之下,某一些选区的候选人可以是弱势群体(这可能与该选区的弱势群体人口比例相关,但也不一定),但是他们一定不会代表选区的大多数。如此一来,这个被选上的弱势群体候选人可能是该选区其他高种姓选民看重的,但不一定是本选区弱势群体选民的选择。而在弱势群体自己的单独选区里,胜出的候选人一定是弱势群体选民看中的,因而这位选民更能够代表弱势群体选民的参政利益。 1910年,在殖民政府为起草《1919年印度管治法案》的聆讯答辩上,安贝德卡博士主张,为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他宗教团体独立设立选区以及预留份额。 1932年8月,英国殖民政府公告了新宪法里各阶层团体的地位,其中包括承认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有自组选区的权力。消息一传出来,震动了国大党。甘地当时因发起“全民不合作运动”而被关押在浦那监狱里,他一得知消息,立即绝食以示抗议。安贝德卡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与甘地达成“浦那协议”,即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放弃独立选区,接受预留份额的安排。 3.当今弱势群体青年拥有接受现代义务教育的权利有待提升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共和国的定位一直遵循着“社会主义世俗民主主权国家”(Sovereign Socialist Secular Democratic Republic),政教分离,从宪法上废除“贱民”等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字眼。 一些受过现代优良教育的印度社会弱势群体青年积极参政并成长为颇有影响的政治领袖。独立印度的缔造者有三位:甘地、尼赫鲁和安贝德卡博士。安贝德卡博士的全名是比姆劳·拉姆吉·安贝德卡博士(Dr. Bhimrao Ramji Ambedkar),是“印度宪法之父”。 作为受过优良教育并具有高深文化修养造诣的开明人士,安贝德卡觉得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印度种姓制度的枷锁,让所有的印度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力。这在他的第一篇关于印度等级的学术论文《印度等级的机制、起源与发展》里得到了最佳印证。而作为经历过种种不公平待遇的“贱民”优异分子,他挺身而出,为自己的族群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对当今印度社会弱势群体青年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努力获得了印度人民的热切欢迎,成为印度“贱民”阶层诉求政治利益的风云领袖人物,被印度人民称为“印度达力运动的启明星”。 四、总结 在印度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弱势群体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它是一支人数最庞大的选民队伍。义务教育的普及,必将大力促进弱势群体政治意识的觉醒。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低种姓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崛起和参政是印度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构成有力的挑战。最后动摇并彻底埋葬这一不平等制度的可能正是这支力量,不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缓慢和痛苦的过程。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