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胡学亮 2012-03-08
现实和未来要求人们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与学校培养的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和主体实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
心理素质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加以认识和应用,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即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又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好学。
例如,做金属钠与水的演示实验,把金属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还应把知识拓宽,向学生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入到 CuSO4 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毅力,即克制心理,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
中学生思维单纯,很少有保守思维,但思维的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缺乏克制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渡过分化点,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
例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业经常不能全部按时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向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为提取1 g镭,要从400 t含铀沥青矿物、200 t化学药品和800 t水之中一点点地分离,一次次地测量,尤其是在溶液结晶阶段,简陋的棚房内煤屑飞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若没有巨大的自制力,坚持不懈地工作,是绝对不能完成的,通过对科学家优秀品质的学习,可使学生转变态度,提高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坚韧品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主要是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对家庭教育的逆反;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遭受挫折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我们平时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心理健康失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以疏导和排解。结合化学,教师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主动关心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同时,化学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意志品质。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具有顽强的意志,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三、塑造健康人格,即可塑心理,启发引导,促进个性健全
在心理素质中,个性心理品质是主要成分,它对人格完善、心理障碍的预防,能力与行为的培养均有主要指导作用,由于学生处于发展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我在化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不良心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学好化学没有信心,于是甘于落后、紧张、焦虑;对化学实验有畏惧心理,害怕考试,厌恶学习等。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合群,不善于与学生相处。
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的自觉修养,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循循善诱,可利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创造良好性格形成环境,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例如,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起点,采取“小步子”教学,让他们尝试成功学习的滋味,逐步树立自信心;对骄傲自满的学生,要经常提出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防止自满情绪的产生;对孤独、不合群的学生,可有意安排与乐观、善于合作的学生一起做实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把握不同的期望度。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是一种正面效应,若期望太大,超过学生实际能力时,便会转化为负面效应,会造成紧张、焦虑等,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其每日学习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心理学规律,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性格,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人格基础。
四、进行积极适应教育,增强全面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一种主要的心理能力,是保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大多与适应能力差有关。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缤纷的化学世界,使学生理解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从而引导他们学会适应环境的改变,避免在特殊状态下心理和行为失常,保持冷静、理智,不要盲目、冲动。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研究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掌握中学生心理特征,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案尽可能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把心理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