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苏明亮  2011-12-19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旗下希望疗法的出现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提高中学生希望水平为理念,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运用时主要包括灌输希望、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培养好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目标达成的检验和巩固等步骤。希望疗法在中学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多流派的相关技术,摒弃一些负面的影响,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希望已成为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希望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国斯奈德(Snyder)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在希望的发展、希望的意义和希望培养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就希望理论提出了“希望疗法”用以心理咨询。希望疗法目前已经逐渐被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且逐步完善。

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中学生群体问题层出不穷,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普遍反映了一些中学生希望水平较低。希望疗法的出现可以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新的帮助。

一、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原理

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是一个和乐观紧密相关的概念,但是希望和乐观又有所区别。斯奈德(Snyder)等人认为,希望主要由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要素构成,其中,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起点又是希望的终点;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完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动力思维是推动个体行动起来,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信念系统。他们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以如下关系呈现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个体从有价值的目标出发,路径思维推动个体寻找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方法,动力思维推动个体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在此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个体最终达成目标。

希望疗法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时代产物,主要是基于希望理论,以“希望水平的高低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前提,以希望理论为基础,采用相关技术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解决相关的咨询问题。

二、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步骤

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心理咨询流派在引入国内时均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本土化。积极心理学中的希望疗法在国内中学心理咨询中也应注意本土化,结合国内当前中学生的特殊情况使用。具体应用时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1.为来访学生灌输希望

灌输希望是指心理教师用特定的方法让来访学生对希望疗法的效果和对未来生活的改善产生积极的预期。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借助叙事疗法,可以让前来咨询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讲述将过去零散的经验重新予以整合,对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重新赋予新的积极的意义,从而确立一个崭新的自我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要鼓励来访学生讲述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事件,在此基础上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过去的希望,并对过去的希望进行详细分析,分析这些希望是如何产生和消退的,导致这些希望消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从而让来访学生对未来生活产生积极的希望。

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流派都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良好关系的建立,这种关系包含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咨询师与来访者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希望疗法的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希望疗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行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本身就贯穿着希望疗法的理念,尤其是希望灌输的理念。在中学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在进行希望的灌输时要做好如下工作:在适当的时机向来访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工作的经历以及希望疗法在校园中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让来访学生对心理教师产生积极的希望,从而提高来访学生对希望疗法的期望值。同时心理教师也应积极寻找来访者身上的积极倾向,建立对来访学生改变自身状况的信任,利用希望的灌输提高自身对来访学生改变的积极的预期,从而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 引导来访学生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

目标的确立在希望疗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希望疗法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目标在进行,好的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来访学生的希望水平,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不恰当的目标不但不会提高来访学生的希望水平,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希望水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要求心理教师在运用希望疗法时,必须要帮助他们发现和制定符合自己价值的、积极的、清晰的目标。在国内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目标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教师应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只有当来访学生的目标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基本符合时,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希望水平,才能加强他们的动力思维,进而完成既定的目标。

其次,选择积极的趋向目标而不是消极的回避目标。斯奈德(Snyder)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希望水平高的学生会更多地树立积极的趋向目标,而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则更多树立一些回避目标。积极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来访学生希望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在心理咨询中,“提高自身的学业成绩”的目标要好于“降低学业不良对自己消极情绪的影响”的目标,“增加与他人的交流”的目标要好于“减少和他人冲突”的目标。

再次,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特点,目标的确立必须具体且清晰。生活无烦恼,学习优秀,考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出人头地,这些目标虽然是积极的目标,但是过于不确定和模糊。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对这些模糊目标的实施进程进行监控,很难检验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很难从这些目标中得到积极的反馈。因此,希望疗法在应用到中学心理咨询中时,心理教师必须引导来访学生建立具体的可行的目标。例如,周一、周三、周五中午用一小时练习硬笔书法,前三个月时间临摹,后三个月时间抄写诗歌,争取在半年时间内硬笔字有明显进步;再如,每周每天利用睡觉前的20分钟,静思后写一篇简短的心情日记等。

3. 对来访学生进行路径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加强对来访学生路径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目标的能力,培养他们为完成目标而形成多种路径方法的能力,预测在各种方法实施时可能遇到的挫折,培养他们在一种方法遇到不可消除的障碍后能想到替代方法的能力。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加强路径思维的主要过程是目标分解和寻找替代方法。

所谓目标分解即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将时间跨度很长的目标分解成时间跨度较小的目标。小目标的确立要遵循积极、可实行和难度适中的原则。例如,利用暑假时间整理一本可供高考复习用的错题集为大目标;小目标可以设为:第一周的下午完成化学错题集,第二周的下午完成物理错题集……将来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为一个大目标,小目标可以设置为:第一步,通过努力考取一所师范大学;第二步,在师范大学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第三步,找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等。 通常,希望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眼里只有一个大目标,他们不愿意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也缺乏目标分解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到位。因此,在咨询时,我们要引导其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只有真正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分解。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后,通常小目标通过努力后更容易完成,小目标的完成会使学生及时体验到幸福感,从而增进他们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最终完成大目标。

寻找替代方法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遇到无法改变的挫折时,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寻求帮助或适当审视调整目标等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替换原有的方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希望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很容易就能找到多种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而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寻找替代方法时显得比较困难。心理教师可以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原有的目标并对当前方法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来访学生探寻可能的替代方法。寻找替代方法并不一定是要在实际的行动受阻后进行,心理教师可以在目标分解后借助于电影冥想技术和空椅子技术,在放松的情境下,让来访学生尽量自然地想象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在每一步完成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挫折,哪些挫折是可调整的,哪些挫折不可调整。整个过程就如同在来访学生的脑海中演绎故事和放映电影一般,以此加强来访学生的路径思维能力。

4. 对来访学生进行动力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动力思维明显不足,他们在目标确定和方法选择后往往很难按照原定计划实施下去。动力思维提供了目标追求时所必需的驱动力。在这个环节,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成功经验、发展积极的思维、选择难度适当的目标和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加强来访学生的动力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成功的经验。心理教师可以让来访学生讲述过去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事情,尤其是逆境中成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并不是没有过成功,而是不善于发现自身的成功,他们一直沉迷于挫败感之中,因此无法发现自身成功的一面,心理教师需要及时加以鼓励;如果来访学生的确没有成功的故事,就让他们讲述生活中有过的积极情绪。回顾成功经验或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他们把注意力转向积极方面,从而加强动力思维。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训练。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评判事情的时候通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错误评价的形成,会导致动力的不足或无动力。消极的思维通常还和走极端联系在一起。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归因的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消极思维方式。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一些挫败进行合理归因训练,通过合理归因的训练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积极思维和动力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基于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用ABC理论对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分析全面认识事件,增强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其动力思维。

再次,选择难度适合的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学习任务高于来访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能通过努力达到时,该学习任务最能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把目标分解成难度适中的目标是增强来访学生动力思维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引导来访学生查阅、学习身边和社会上通过努力战胜挫折后取得成功的榜样。对榜样的学习也能加强他们的动力思维。

5. 目标达成的检验与巩固

斯奈德等人在对希望疗法的研究中并没有设定目标达成的检验这个环节,实践表明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有助于来访学生动力思维的加强,已完成的目标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来访学生的分解目标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后,心理教师可引导他们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进行分析,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巩固,同时增强对未完成的分解目标的信心。对总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还有利于加强他们应对类似问题的能力。例如,当来访学生学习成绩目标实现后,心理教师可以引导他回顾和分析目标达成的过程,通过检验、回顾目标完成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希望水平和巩固已有的成果。

三、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 灌输希望时强度要适中,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

灌输希望的目的是让来访学生对希望疗法的效果和未来生活的改善产生积极的预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心理教师通常会对来访学生采用“亮底牌”的技术,如向来访学生表明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资历等;有的心理教师也会向来访学生讲述自己曾经用此疗法成功帮助过很多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呈现资料的度把握不准,则会造成负面影响,过多的资历呈现可能导致来访学生认为老师浮夸,也可能会导致来访学生对心理教师产生盲目崇拜的现象,无论哪一种现象都不利于咨询的进一步推进。

2. 并非中学生的所有的问题均可用希望疗法

心理教师在运用希望疗法时要注意其适用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使用希望疗法,并非所有的咨询对象都适合采用希望疗法。我们在进行咨询时应全面收集来访学生的相关信息,详细了解来访学生问题的实质,当有迹象表明来访学生需要提高其希望水平时,可以优先考虑希望疗法。另外,心理教师还应结合来访学生的个性特征决定是否用希望疗法进行咨询,例如,种种迹象表明来访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认知疗法。

3.在中学心理咨询中运用希望疗法时应结合其他心理咨询技术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对立又互补,因此,作为其旗下的希望疗法在运用时并不排斥其他心理咨询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利于提升来访学生希望水平的技术均可以在希望疗法中运用。例如在目标分解时,希望疗法借鉴了行为疗法中的“小步子”技术,在动力思维培养时则借鉴了认知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的榜样示范法。因此,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只要有利于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均可合理使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