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
李住民 2012-11-08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低下和弱化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者的失误这一角度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论题;分析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主要表现及成因,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提出防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对策与构想。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失误 成因 对策构想
本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界定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违背客观实际,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主体。因此,本文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指的就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失误。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实施效果评价等构成的教育活动的历时性结构。这一过程结构中的每一环节无不突出地体现着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换言之,教育者的全部失误无不包含其中。鉴于此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现象的研究,相应地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的失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处理的失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择的失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失误。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的失误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方向性目标或称之为期望性目标,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培养人的政治标准。是"应该如此"即"应然"的目标。另一类指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师发挥实际指导作用的目标,是"实际如此"即"实然"的目标。本文探讨的就是"实然"的教育目标的失误。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处理的失误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在我国的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受教育者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2.单纯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毫不避讳地指出,我们的中学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练,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这就难免使得我们塑造的教育对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际上,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而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会社会生活,获得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成长。但实际上,由于教育者的预先安排、统筹包办或过度保护,使得学生的"践行"总是免不了走过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没有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就必然导致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场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择的失误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隔膜的人际关系
受教育者应是在沟通中学会沟通,在被人理解中学会理解别人。如果他们没有学会沟通和理解,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是在隔膜的人际关系中成长。是谁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隔膜的人际关系呢?我们说,是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本身。市场经济要求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单一的局面,教育者对此认识不够,往往因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照样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老办法。许多教育者不再是善解人意、富于同情心的长辈,更不必说朋友了。受教育者见到教育者第一个感觉是"我归他管",惧怕多于恭敬,恭敬多于亲近。教育者找受教育者"个别谈话"的情景,受教育者多数是站着,从姿势上看就处于受审的地位。对受教育者提问的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教育者多数是人云亦云,无真知灼见。尤其是当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某些方面不符合"正统"的要求时,不是冷静耐心地分析成因及科学对策,而往往斥责多于宽容和理解,批评多于分析和思考,禁止多于疏导和开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对立,这种二者关系良性互动的缺乏势必造成心理隔离,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失误现象。受教育者在隔离的人际关系中长大,就会以隔膜为最正常的人际关系,受教育者在冷漠的气氛中长大,也就学会了冷漠。在如此氛围中大谈"理解万岁",组织献爱心活动,其真实效果会如何?事实上,教育者的一言堂作风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反民主意识和奴隶主义思想。
2.注重单向灌输,忽视主体性的存在
灌输教育必然要把学校划分为掌握了先进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者和思想政治道德上落后的受教育者两类人。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态式认定自己所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并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要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灌输教育最多的只能是灌输某些道德知识,而根本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的任务,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这就必然导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评价的失误
1.扼杀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
在大教育观上,把教育的功能看成是挑选还是发展,决定了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择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淘汰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分类划等,以区别成功者、一般者与淘汰者。由此产生的评价标准窒息或抑制了大多数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成长。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学生,或者学习好又听话的才是好学生。评价好学生的标准也就演绎成听话、不惹麻烦、虚心接受,教育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节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对好的学生偏向,对差的学生狠批,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往往第一眼就给学生下定义,凭成绩好坏给学生定格的教师不在少数。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忽视了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一个有感性、有理性、有灵性、有独立人格、有独特价值、有无限潜能的人。冰心说;"淘气的男孩子是好的;淘气的女孩子是巧的。"作者认为,我们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缺乏开放和民主,缺乏给受教育者一点不听话度。我们的评价标准太注意共性的整齐化,而忽视个性的主动发展。
2.评价过程中的形式主义
在评价过程中,教育者很少从受教育者个体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用全面性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实际达到的水平。在评价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行为表现、受教育者在校内的表现与其在家庭、社会的表现上没有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三种方法的运用不够;在评价方式上没有做到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整体结合。这就未免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的形式主义。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学生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思想政治品德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就考虑得很少。评价过程的流于形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追求表现或为增加品德分数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原因
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标准,而在生产力的人和物的两大要素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包括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全部生产者及其素质。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受教育者和了解自己,研究教育失误现象正是为了使教育者具有自知之明,只有当教育者对自身素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时,我们的教育才会真实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由于办学目标出现的偏差,导致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质量而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考试舞弊、加重课业负担、体罚学生、赶走差生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衍生。由于教育者很少注意自己的政治信念,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缺乏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育人意识,当然就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严以律己,求是创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自我修养的示范。学校师德的考评也囿于校内,师德延伸的范围偏于狭隘,如有的教师校内是良师,校外是赌徒;校内讲科学,校外搞迷信;校内是君子,校外有伤风化。教师收入菲薄,相对剥夺感增强,导致有偿家教,补习收费、推销资料、向家长借款等现象的出现,学校对此一味姑息迁就,致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大幅度滑落。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要遵守公德,自己却插队、随地吐痰、不拘小节,教育学生要真诚待人、表里如一、先人后己,自己却言行不一、斤斤计较。以上种种,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黯然失色,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和真楷模的人格魅力。这就必然会诱发低段中学生由于模仿教师而违纪,高段学生由于不服而违纪。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教师由于不能率先垂范,教育者难为受教育者认同,其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难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就是一句空话。
2.科学文化素养的匾乏
由于教育者不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揭示的道理就未免浅薄,不能适应教育对象对渴求知识的需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不大。更进一步地讲,教育者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道德科学的基本知识,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科学地分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各种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不能够作圆满解答,不能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明确方向。难怪有学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些近几年走上讲台的理科青年教师近代史的知识匾乏到看’大决战’等影片分不清敌我友",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总量总是以几何方式增长,现代人己经很难做到像历史上的教育者那样成为全才或通才。但这与倡导提高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不矛盾。作者认为,现代的教育者必须学会对各种知识的合理整合与取舍,且关键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不满足于作经师要力争做人师。
(二)教育者所处环境的原因
1.受教育者的现实矛盾
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摆在学生面前的各种任务、要求和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内部状态,即己有的心理水平,包括意识和个性品质。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1)理解、辨别和抵制能力与社会复杂性的矛盾。由于思维的批判性不强,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消极因素不能理解;思想上陷入困境,形成社会化的缺陷或错误的社会化。试以吸毒为例,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来自教育者的正面教化是远而虚的,看不到跟自己的关系;而来自吸毒者的诱惑,那却是近而实的,是立刻可以实践而体会得到的。学生往往会难敌诱惑而趋向于追求实在的体验。(2)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能力、客观现实的矛盾。由于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由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是对威望、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迅速增强,他们主动而广泛地接触社会,接受社会影响,接近和达到社会的要求,以完成个体的基本社会化。但如果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受教育者在接受社会影响时受到了错误的引导,再加上个体本身的认识水平有限,就极易出现消极的社会化,产生反社会行为。
2.中学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低效
现实单向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机构间的职能紊乱、内耗增多。目前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者均体现为一种党政扭合一体的单向型结构体系。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由于党支部居于领导地位,支部书记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长在管理上缺乏责权,影响了校长抓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而党支部书记要全方位地抓好工作,又难免力不从心。在校长负责制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归于校长领导,党支部仅处在监督地位,党支部书记要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又无兵将。书记要担负起领导责任,又会进入校长责权范畴,校长、书记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的稳定和团结。校长既管行政、又管业务,既抓教学,又抓福利,也难全面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教处虽然配备了主任、副主任、干事,但人员较少,目前只起着处理学生违纪、违规的作用。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还使得各个机构相互间缺乏协调性能。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大队之间,班主任、科任教师,团队干部之间,各行其是,互不联系,缺乏协调配合。
这样的做法,使得学校内部的教育力量难以拧成合力。
3.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
压倒一切的应试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教育者按分数给受教育者排队的风气使大部分受教育者带着失落感踏入社会,还没开始真正的生活就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个体性被抑制到了极点。中学所受的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升学率的魔棒使教育者淡忘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书山题海,使教育者远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观认为,学校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的场所,其社会化指标是毕业生走上社会的独立思考、选择,决策以及社会协调能力,它的评价系统主要来自社会,受教育者在校的成绩分数是次要的。而应试教育模式不理睬社会的呼吁,没有时刻与社会的需求"对表"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教育制度下从事教育工作,时时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三、防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对策与构想
(一)出发点的确认
1.前提性认识
教育是自觉的,而教育失误是非自觉的。教育者怀着良好的愿望,没有想到会出现教育失误,教育者若不知道自己在失误之中,一定是陷得很深。因此纠正教育失误就等于改变教育者多年形成的习惯,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又因为教育失误并不都是有意的,当事者和社会都容易采取原谅的态度,纠正起来,又增加了一层困难。失误是无计划、无系统的东西,它总是作为正面教育的陪衬和伴生物出现的。这种伴生性特点使得教育失误成不了大气候,因此,我们教育的总效果是好的,主流是正面的!但另一方面,正因为教育失误是依附性存在的,所以它往往处在冠冕堂皇的位置,隐蔽分散,无孔不入,不易发现,不易识别,不易克服,不易研究。 2.对策与构想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由于教育者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评价研究才仅仅是开始。教育者之间对许多教育问题的观点,彼此相距甚远,尚未形成共识,阻碍了对教育失误现象研究的进程。教育实践中也大量存在着操作技术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我们毫不夸张地称之为教育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性,选拔性考试便成为唯一可行而公平的手段,始终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制度,未免局限在测查学生的知识量的"原始积累"上。应试教育的现状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走出困境。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仅是教育者的努力就行。
3.思路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瓶颈"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从哲学上进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无不同背离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关。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主观意志支配下进行的,灌注着主体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所以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不仅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实践方面去理解。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在观察现实世界时,首先不应当着眼于物,而应着眼于人,特别强调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所以,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根本在于教育者本身,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对策与构想也是围绕着教育者的主体性这个前提来展开的。
(二)对策与构想
1.认真研究客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实践
本文所指客体,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矛盾是人的生物性向社会性过渡的必然反映,个体就是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下,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取得平衡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并进而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由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矛盾的复杂性和突出性,其正常解决较为困难,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条件作保证,所以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研究,是教育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①对客体思想活动的引导
受教育者(客体)的思想活动,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后均会出现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正确与错误的双向转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由落后转化为先进,由迷信转化为科学,由错误转化为正确,防止相反的转化。且尽量避免"反复"的出现,而一旦出现"反复",教育者则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如受教育者的异性交往问题:由于现实的普通中学缺乏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良性环境,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和爱情错觉(俗称单相思),均会引起受教育者与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格格不入的冲突,给受教育者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困扰。而这个时期的异性交往比童年时代的异性游戏来得复杂、比成年时期的婚恋来得微妙,比任何年龄的同性和异性交往都要难以驾驭。所以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辅导力度,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交友观和友谊观,告诫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提倡集体的异性交往,启动受教育者内部心理机制,引导受教育者做感情的主人,促进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面的拓展,主体意识也愈来愈强,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如教师在组织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后的讨论中,有学生的发言讲到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能够随便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由此可见,教育者己不能再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受教育者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由于现实的普通中学受教育者大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学校和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的只是绝对地服从。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现实中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本文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主体性实践的观点。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所建构起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即是指受教育者运用自身早期活动中业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态度体系。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各项学习活动成为主体性活动,在自觉的主体性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自立、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很好地对自身做出反思和改革。从接受心理的角度看,强控制、强结构的情境不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结构性较弱的情境有助于受教育者清除紧张感、异化感乃至对立情绪,从而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影响,受教育者活动的主体性也才能够得以体现。
2.优化教育者队伍,依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告诉我们,教育者常常是左手拉受教育者面向未来,右手却推他们脸朝过去,心里想着提倡先进的道德人生观,行动上却做出了不良的榜样,从前门赶走了错误的处世哲学,又从后门胡里胡涂地把它们请了进来。这显然是教育者在不自觉地犯着错误.
①良性环境的营造
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要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就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实证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留在注重经验的感性层面,而要迅速向注重理论的理性层面提升,这就需要教育者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研究问题,在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自觉性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结构。普通中学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者的育人意识,谋求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发展的小环境。在这一良性环境中,着力培养教育者优良的素质结构,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观念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挖掘的技能技巧等,以此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应。
②教育者的违法侵权行为防范
由于教育管理的局限性,一些明显违法侵权行为多以教育方式不当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从客观上助长了教育者违法侵权行为的发生。作者认为,对教育者合乎"情理"不合乎法律的行为不应当姑息迁就,不能一味忌事忌语,对教育教学过程要监控有力,要以法律评价代替过去的道德评价,从法律角度公正客观地对侵权违法行为予以揭露和抨击,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是非自觉的,却需要自觉地去发现、认识和克服。克服教育失误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现在看来,还不应仅仅局限在作几项规定和安排几次检查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倡导依法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组织教育者联系教育失误的实际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鼓励教育者召开教育失误总结的恳谈会,在自愿的原则下互相交流.广泛获取高校低年段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信息反馈……
3.教育环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几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而言,主要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本文所述的环境影响,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①学校教育环境
关于学校教育环境,教育者尤其应对思想政治课在形成学生的理论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予以足够重视。普通中学的管理者应帮助思想政治课教师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提高理论素养,为第一线教师提供社会考察和学习进修的机会,指导他们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心理学家所提示的,我国普通中学的受教育者所承受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作者认为,教育行政权力机构应当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考试评价方法。如关于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就是要压缩考察基础知识内容比例,增加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比例。
②硬环境和软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我国普通中学的育人环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硬环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环境;软环境,是指学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教育者应该注意这两类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关于硬环境,比如说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潜在的教育意义。在景观解读中,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的心理趋向,思考和把握景观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校园物质景观也就是通过解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就是隐性课程的作用,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给受教育者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所以可以这样说,景观解读过程,就是隐性课程的实现过程。关于软环境,现代教育认为教育者首先是具体的人,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倾听、善于悦纳,教育者首先要无条件地做到。不管教育对象好坏,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悦纳迁移到受教育者身上去,然后让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迁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够愉快地接受教育。
③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观念。本文认为学校教育应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做出正确的定位,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不应在知识上,而应在思想政治道德上。即是说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家庭这一特殊利益需求群体的积极因素,依靠家庭生活中父母兄姊的精神力量的熏陶感染,改变家庭教育单纯侧重于道德品质方面的影响,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观点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具体的作法比如说建立定期的家长访谈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使之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④社会教育环境
教育者还应注意全方位优化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社会环境的依托和支持,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要提倡整个社会具备育人意识,采取有效的途径,引导社会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旋律,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失误这个在古今中外决策中源远流长的热点课题,正在成为具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及专门方法学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往往较多地颂扬成功,而对于失误则缺乏深刻的探究。聪明的教育者、兴旺的民族、富强的体制不仅应光大前人的成就,更应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受到启迪。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怀着良好的愿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产生了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正常发展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丧失及实效低下,迫使教育研究者不得不指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现象的客观存在。本文的研究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如果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克服失误,学生则会在教育活动中学到消极大于积极的东西,这种失误甚至可以把正确的教育冲淡、扭曲、变形甚至抵消。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是素质教育的大敌,其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在我国的普通中学,尽管有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直接或间接地践行使命,但真正倾注热情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师还远远不够。就整体社会而言,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人们还是持一种关注的心态,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可以判断,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尚缺乏一种全民认同的激情,一种普遍感召力量和催人心动的超越精神。
我们可否这样比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只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回流、支流、逆流,仅仅是局部性的问题,我们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主流!所以,本文即便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现象暴露得体无完肤,也是基于这一根本立场和观点的。
主要
1.郑永庭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丘仔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彭承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史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4.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