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魏俊彪 2007-08-3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豫北894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青少年常模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高中学生各量表分均值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量表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均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P<0.05或0.01)。 结论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不同群体间影响因素不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同时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故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为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我省北部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豫北某重点中学894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62名;一年级学生383名,二年级278名,三年级233名;平均年龄(17.46±1.11) a。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施测时强调测试结果的保密性,并要求被试认真如实填写。PHI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3个效度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和F(伪装);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70分,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将Q表原始分>10分,L和F表T分≥70分的学生资料淘汰,以保证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共89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参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PHI不同分量表检出率比较,见图1。
由图1可知,PHI在不同分量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不同,且不同分量表的检出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17,P<0.01)。
2.2 高中学生PHI检测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见表1。表1 PHI检测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高中学生PHI各分量表均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
2.3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见表2。表2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2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各量表标准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躯体化、抑郁、焦虑及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生各量表标准分均高于女生,且疑心、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
2.4 不同年级之间PHI标准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年级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3显示,不同年级高中学生PHI各量表标准分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除躯体化量表外,其他量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进一步进行多均值比较显示,抑郁量表二、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均值差2.46,P<0.05),焦虑、疑心、脱离现实量表标准分比较三年级低于一、二年级(均值差2.93,2.57;3.10,2.80;3.86,2.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兴奋状态量表,一年级均值高于二、三年级(均值差2.64,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组间其他因素PHI标准分均值F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6个维度差异显著),其次为母亲职业、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表4 其他因素间PHI标准分均值方差分析(略)注:*P<0.05,**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PHI各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且不同量表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部分学生在多个量表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男女学生在疑心、脱离现实分量表标准分差异显著,与周伟国[2]、郭喜青[3]、杨昭宁[4]、魏霖[5]等的报告结果相似,与段佳丽[6]的结果不同。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非独生子女好,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脱离现实等量表上标准分均值较低,与笔者[7]结论一致。另外,不同年级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三年级学生的多个量表标准分均值明显高于一、二年级,而一、二年级间仅部分量表标准分有差异。与段佳丽[6]的结论不同,与魏霖[5]等的调查结果及笔者[7]的另一报告相似。可能与一年级新生刚刚入校,对学校、老师、同学、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不适应有关。调查还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部分量表的标准分均值差异显著,人际关系、父母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及学生所在年级均为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较常见。(1)在家庭因素中,母亲职业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李祚山[8]的报导一致,可能与我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有关,家庭中母亲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最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水平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2)学校教育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及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尽量减少分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3)学生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因素、是否为独生子女、人际关系等。性别之间的心理差异除与其生理因素有关外,主要与社会对其期望、个人的角色定位有关。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多种途径和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处理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4)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因本次调查并未涉及,不再探讨。总之,调查说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不同群体间影响因素不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