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研究

姜立新  2020-11-0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向、教育方式等直接关乎教育的效果呈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明确教育方向,创新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能够极大推动教育实践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更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文化传承与发展冲击重重的当下社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 求、精神基因与精神标识,才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形成最具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时代目标。以此为研究基础,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切入点,秉承以中华优 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目标,提出现实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包容性,让多元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文化的发展为当代青年人认识文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机,更让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认知出现了多种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繁荣下,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要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尤其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传统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样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相同, 也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关键的教育阶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沃土中,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接触, 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贯穿教育成长道路始终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做好充分地教育衔接,并且发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延续,不断深化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实践。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则,要明确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门类丰富,能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价值层面感受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塑造“三观”有着最为全面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是能够直接产生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 崇高理想价值,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决心。文 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将这一种对于文化的信念不断深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最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学生明心立志的充分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学生自信前行,将这份爱国情怀、强国情怀和报国情怀融入 到梦想的实现在征程中。大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感受,更乐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这种自信所驱使的文化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更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高校课堂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内容的是渗透和讲解,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不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但学生最为强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实践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满足职业成长的发展需求。从学习 、生活到就业,大学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到好处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认识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实践课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基层、文化馆等场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文化传统。如感受家风、榜样模范进社区,让大学生能够懂得感恩、用亲身的体验来深化课堂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大学 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步展开,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一)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之所以提出 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是因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文化名人”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词,年轻人极易受到该文化现象的影响。网红背后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以博取眼球的 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违背了道德法规的约束,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不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现象,通过选秀、包装炒作等行为,让年轻人快速的走红,成为大众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轻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职业素养存在缺失现象,对年轻大学生会造 成行为上的误导,高投入追星让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让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味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名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也会受到阻碍。

(二)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媒体传播让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更加多样化。但是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媒体监管能力,媒体渠道的文化传播很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情 况。如网络短视频现象,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视频乱象,短视频内容缺乏严格审核,不良信息的传播充斥网络,无营养式的视频内容、宣扬色情、暴力、赌博等视频信息,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赏、盲目交友甚至让大学生生活受到影响、人身受到威 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现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媒体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实现传播, 更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媒体传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发挥媒体传播长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如果能够借助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创新呈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仅可以在实现媒体宣传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大学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理论传播者,让媒体教育空间成为清静之地。

(三)青年社会参与、认识表达力的增强

当前高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年轻人的性格优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开展的契机。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都需要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加深其深刻的时代意蕴,年轻人以富有张力和开阔的视野表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去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文化理念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 言,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去表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积累,不断更新对于优秀文化内容、价值理念的阐释,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实践项目,并且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动性,围绕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激发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巩固,发挥持续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确教育方向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讨必不可少,教师们要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诉求,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 价值认知、理论认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育的整体方向。90后、00后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新生力量,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基于学生的兴趣 点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教学做好沟通铺垫。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总结和发现,以学生视角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体系设计的融合切入点进行讨论,形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内容要保持实时更新,教学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点的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新思考和新解读,新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更 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思政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对模块内容进行磨课设计,并且录制示范课程视频,形成教师内部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学习,注重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如“五老精神 ”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忠诚、奉献、创新等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现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明确教育的方向、 重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素质提升为先,才能够保证教育方向和重点的科学选择。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内容更不能空谈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贯穿教育始终,超出教育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为此,高校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以最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以及未来求职诉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一是明确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历史环境下,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索与思考,深化对于优秀传统价值内 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认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学习。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时代先锋楷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奉献、无私、忠诚、创新等优秀品质就是最佳的课程素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讲述这些故事,增加学生 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渗透的力量去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力。二是明确家庭观教育。将习近平对家风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育中,让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榜样模范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大学生多为离家求学,对家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教师可通过“写一封家书”、“你想成为怎样的家人”等课程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家庭责任,从而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营造优良家风。三是融入从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应该秉承的原则。遴选先秦 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3]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提升学生减压降压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充。通过教育内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用价值。不仅如此,职场行为准则更应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忠诚、仁义都是优良从业观的体现。在社会各种诱惑之下,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所应该坚守的原则,所应该秉承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有很好的体现,通过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职业行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运动过程。[4]教育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要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 现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表现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媒体呈现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每一个能够利用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创新的切入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增加教育方式的创新 性和吸引力。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主要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分阶段的逐步渗透。二要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阵地的建设,在学校社会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等活动,让学生去设计、展示、分享学习 成果,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等中纳入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谨记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搭建校外教育阵地,与历史文化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积极沟通,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聆听历史,感悟文化。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目,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讲座,每期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让学生去设置内容模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宣传和讲解文化内容,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积极培育优秀的思政宣讲员和 学生自媒体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学习习惯。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在不断的丰富、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质的 人才。

[1]李英豪,刘奉.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传统文化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48-51.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04-107.

[4]白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与时效性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87.

[5]张泓.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2):98-101.

[6]李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19(10):84-85.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