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汇流:世界新闻传播教育走向研究
陈昌凤 2006-02-18
内 容 提 要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和个别访问的方法,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汇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过程,并由此探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历史变迁,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重视跨学科发展,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专才而变为通才。现今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新闻、广告、公关等所有的传播领域。这也是目前美国传播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几十年来该学院一直按照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其基础课程设置和5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丰富,强调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养,很有特色。这种模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颇具参考价值。
最近两年该学院致力于课程改革,取消原有的专业,代之以新闻学和战略传播两个方向,在战略传播方面又发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专业界限,着眼于传播通才的培养,以适应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媒介。这个新的课程模式已然成为美国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向。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是重视传播研究的典范,重视跨学科建设,重视各层次学生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训练和基础素养的培养,强调传播学核心课程,比较系统地开设有传播学各层次多领域的丰富课程。
新闻专业性研究院的传统是哥伦比亚大学奠定的,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底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把写作、新闻法规与伦理定为核心课程。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在专业教育中还讲求特色教育,课程重视本土特色和跨学科特点,视野比较开阔,与时事和社会变迁紧密联系。新闻研究院的传统目前正面临跨学科的挑战。
新闻教育是从人文传统逐渐与社会科学汇流的,并以社会科学作为主要基础,由此开创了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潮流。
主题词: 新闻与传播教育 课程设置 跨学科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Abstract
By approach of sample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rging of the mainstream of the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to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USA, and based on that discussion, it will prob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the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American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ck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humanities and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historical changes, it gradually blended into 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while the study range widening. The aim of the education changed from cultivating an expert to a generalist. Currently,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has been broadened in range to include the press,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other fields in communication.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s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or successive several decades of years, that School has been developing itself by sticking to the model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ities, there are basic courses and 5 sequence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is comprehensive. Emphasis 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statistics in social science. It has its own features. This model can be served at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that School bent to the reform of its curriculum, replacing the formerly sequences with the two tracks of journalism and of the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was to break down the confines of the professions, with a view to cultivating the generalists so as to adapt themselves to different mass media in complex context. The new curriculum model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USA.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s a mirror in stressing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it pays much attention to interdiscipline, to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tudy in humanities and methodology in social scie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asic accomplishments.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re courses of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s are systematic and colorful, they are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covering different fields.
The professional tradition of the journalism study institutes began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at the very start, i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attainment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writing, press regulations and ethic were chosen as the core courses.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lso tried to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projects reflected the local features and interdiscipline, field of vision was relatively wider. The subject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urrent affairs and social changes. The correlation of subjects is now putting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 of that Journalism Institute.
The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has gradually blended from the tradition of humanities to social science, and made social science as its main base. From that point, the trend of correlated and plur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has begun.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课程设置角度研究典型的新闻教育模式。
本文的抽样研究采用类型抽样方法。卡耐基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权威性研究报告,曾将美国的高等院校分成4大类。Oregon大学新闻学院在80年代做的一项关于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报告中,依此分类模式按类型、规模和形式,将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分为以下4类:(Univ. Of Oregon, 1984)
第一类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这些院系设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专设传媒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如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的新闻与传播院系;
第二类是以传播学研究为特色的传播教育。这类教育很少专业导向,培养传播通才,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传播学院;
第三类是专业性研究院。他们以培养记者、编辑、广播专业等人才为主,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新闻研究院;
第四类是只有本科专业的学院和社区学院。设有新闻和传播的课程,规模较小。
前3类可以称作美国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模式。本研究以这3类为总研究样本,从每一类中随机抽取一个分类样本,即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伯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对其课程设置、办学方向及特色等方面,探讨世界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融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情况。
人文学科(Humanities)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后泛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刘大椿,2002)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如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宗教等作品及规范、技能。社会科学则是与人类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的行为相关的科学的分支,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大英百科全书》)
二、新闻教育潮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融会社会科学
1、美国潮流:从人文传统走向融合
世界最早的新闻教育起步于美国,早在1869年,弗吉尼亚的华盛顿学院就开设了“印刷与速记”课,并让学生参与报道和印刷实践。1878年,密苏里大学开设了新闻史课程。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学院曾经开设最早的广义上的新闻学课程,第一次将实践训练和理论引导结合起来,开设了“制作报纸的历史和艺术”、“诽谤法和商业管理”、以及报纸实践、当前事务专题讲座、记者开设的讲座等5种课程。1908年,世界第一个新闻学院在密苏里大学正式创立,开创了传统新闻教育模式。(Sutton, 1945; UNESCO,1954)191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成立,也是走重视人文学科、以语言文学为基础的路子,强调采写编评方面的技能课程,创设了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中国的新闻教育就是沿承了这种传统。
其后,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经过了几段重要的历史变迁。20年代开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由沃尔特·威廉(Walter Williams)开创的密苏里式的职业训练模式,其创始人布莱耶(Willard G. Bleyer)认定新闻教育应当包括一整套的知识,应当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一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他的课程设计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本蓝本。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他规定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应当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英语等内容。他的观点至今对美国的新闻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922年他在威斯康星组建了一个舆论学研究生研讨班,他的课是用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和发现去考察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他的新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新闻学原理,以便学生理解报纸会对读者的观点、道德、品味和生活标准方面尽可能产生影响。20年代他还在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博士课程中,开设新闻学辅修,奠定了新闻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也在跨学科新闻教育方面作出过贡献。1943年至1947年,他任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曾重组本科生新闻学课程,减少了写作、编辑技能,代之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内容。施拉姆还提出,博士生课程必须具备7个方面:传播史,传播法,传播与政府的关系,舆论学,传播与世界事务,传播学研究方法,传者的权利与责任。同时,每位博士生要从下列项目中选学3方面的技能:印刷、设计和排版,口头传播,写作传播,图片传播,电子学,声学,传播经济学。课程核心是内容分析和调查方法、宣传学、舆论学。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由他本人、研究生院院长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演讲学的教授组成。(Rogers; Chaffee, 1994)类似的跨学科的传播学博士项目,同时也在明尼苏达、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稍后在密西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建立。
到1950年代,美国新闻教育内容已相当广泛,一些学科相对独立,比如原来隶属于新闻学下的广告,在不少新闻学院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Peterson, 1960)当时多所新闻学院都以分专业为模式(sequence curriculum),包括广告专业、广告管理专业、农业新闻专业、家政新闻专业、管理专业、社区新闻专业、杂志专业、期刊新闻专业、广播新闻专业、新闻编辑专业等。新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和综合的课程;二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专业性伦理道德教育。(UNESCO,1954)此后,新闻与传播教育发展迅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中指出,各大学提供了非常广泛的课程,新闻学院75%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内容。(UNESCO, 1958)
60年代,新闻教育的角色和任务仍在调整之中。值得一提的是,Syracuse大学得到传媒大王纽豪斯200万美元的捐赠建立了纽豪斯传播中心,并在拥有1亿美元的纽豪斯基金会资助下启动该中心。纽豪斯的捐赠是用于鼓励更多跨学科的大众传播研究,用于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捐赠者希望新闻教育比当时更重视基础性、哲学性内容和公共政策。(Peterson, 1960)
此时的新闻教育主流,正在从传统的培养报纸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广阔的空间,重视各学科的融合,重视研究,重视大众传媒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情境研究,传播教育的内容包括整个人类传播,目标是培养能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任职于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才。大多数“新闻学院” 倾向于淡化新闻学,纷纷改称“传播学院”或“新闻与传播学院”。密西根大学取消了新闻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减少了新闻学课程。(Beasley,2002)各院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院在量化研究方面就很有特色。该学院把统计学视为博士生研究的基础,以统计学作为研究工具。一些著名学院开始建立研究机构。明尼苏达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等在50年代前后都开始设立新闻与传播研究机构。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中心在1959年成立后的一年内,研究项目竟达33项之多。(Peterson, 1960)当时新闻教育的变化如此之大,“新闻学院”一词简直就失去了意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Mills教授曾说:从60年代开始,传播新闻教育时常被肆意抨击。(Medsger, Betty, 1996)
目前在美国大约有14万学生在进行4年制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学习。据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的年度调查,在1998—1999学年度,估计有35000名学生取得了学士学位,3000名学生取得了硕士学位,1000名学生在读博士。(Beasley,2001)那么,市场对新闻教育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的调查显示,2001年美国日报净裁2000个记者职位。过去美国媒体用人量的标准是,每1000份发行量就有1位工作人员,现在这几乎成了神话。据2002年5月的调查,仅《纽约时报》接近此数,《华尔街日报》每3000份发行量有1人,《今日美国报》则是每5250份销量才有一人。而同时,美国大约有300份报纸缩减版面和规模。199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传播领域工作的有65.1%。单纯在某个领域的毕业生已经不是市场所需求的,在美国,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领域,都更愿意雇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因此需要学生是“传播通才”。
近十数年来,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所有的传播领域。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年会,近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传统新闻学的出路问题,其中有一个共识是:传播领域包括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多个方面。(Medsger, Betty, 1996)2002年8月AEJMC年度研讨会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波士顿环球报》总编Michael Janeway还在《纽约时报》撰文呼吁改革课程。(Janeway, Michael, 2002)
融会多学科的传播学成为教育的主流,这一点从美国几个主要专业学会的年度论文中也可见一斑。据统计,截止2000年,美国有72个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传播学博士项目,其中42个学院的博士生在1994至1998年在全国传播学会或国际传播学会年度论文中获奖,根据一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项目的权威目录,这些论文可归属到下列多个领域:广告,合作及组织传播,传播学概论,人际传播,媒介研究,新闻学,电子传播,电子助手管理,戏剧等。(Musambira, 2000)
不只是新闻与传播教育,美国教育的其他领域也都在扩大与融合,学生修读多专业成为潮流。据《纽约时报》最新报道,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美国大学生修读两个、三个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修读四、五个专业的。不少新生入学之前在中学就已修读了多学科的高级课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班学生修读两个专业。有的大学有一半学生修读多专业或多学位。(Tamar Lewin, 2002)
2、 中国的“胡同式”教育
新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今后不再录用大专层次的毕业生。(何梓华,2001)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蜂拥至媒体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显示,2000年以前大约50万新闻从业人员中,只有3万人员来自新闻专业,也就是说,95%的从业人员来自其他专业。《北京青年报》每年招聘记者,报名与录用的比例在50:1左右。(张延平,2002)
当然,在政策范围内媒体的增多和扩容,还是给了新闻人才一定的空间,据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场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询等行业,而不再是前几年的IT、商务行业。而目前大学生中大约有42.1%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另选专业。(《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10日p.36)
中国的高等教育施行的是专业模式,有人比喻为“胡同式”教育。在中国科协2001学术年会上,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以为清华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要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高,因为这些考上清华的孩子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青年。”但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认为,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并非如此。在哈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并不分是哪一个系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课,在知识的大观园里游览、思考,到第三年他们才决定主修什么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就很雄厚,素质提高得很快。中国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园就被分到了某一个系,这就好像把他们全部领到了一个个的窄小的胡同里让其成长。“你让学生怎么充分发展?”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分数在150个左右,学生除了修学分,很少有精力再去学别的了。有的大学已经改革到130个,但教学管理部门的指令性课程达50学分以上(当然这些课程有的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在剩下的学分中,本专业最基本的一些课程又占去了不少学分,最后所剩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可供学生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中跨专业选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实务的竞争,已经从80年代的稿件层面上升到90年代的版面层面,进而激烈到版组层面,现在俨然进入机制层面了,他们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肯研究有创意,既会管版、又懂合作会管人,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张延平,2002)
中国所禀承的美国传统新闻学教育,在现实中就遇到了太专太窄的问题。新闻实务界认为:如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做新闻上手很快,但发展潜力不如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们做突发新闻可能会很到位,但是做那些深度性的报道,就远不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背景的学生。不少发展迅速的市场类媒体说,这两年我们不愿意引进新闻系、中文系的毕业生,新闻系可能是以任职传统党报为培养方向,不能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陈昌凤,2002)另据中国记协的统计,在获全国性新闻大奖的人员中,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比例很低,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新闻教育的质量不够理想。(童兵,1999)有媒体主管甚至认为,我们过去4年的大学本科,用很多的精力在教新闻技能,其实这些技能教育有一年就足够了。(陈小川,2002)新闻实践并不是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就象外科医生的目标并不是开刀、而是如何把病人治好,新闻教育应当教给学生人文追求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有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和目标。
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了22国的新闻教育之后,提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4方面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及3种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以及创造才能。(Splichal & Sparks,1994,1989) 新闻教育重视的是综合素质和独创性的培养。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人才,应兼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素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富创造力。
3、从新闻学到大众传播学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学科,是从“报刊学”开始的,研究中心也是报刊。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式的定性研究。早期西方新闻学研究,重视历史、哲学、宗教等背景和影响,如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学可以说是从新闻学延伸出来的,但研究范围更广阔,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电影,研究方法是以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为主。传播学起初是从研究媒介效果开始的,在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结合后,历经几度枯荣,从而成为一门科学。
大众传播学兴起以后,新闻学的地位逐渐消减,著名学者、新闻教育学家Evertte E. Dennis甚至将新闻学称为“濒临危险的物种”。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视角,放在了新闻传播过程方面,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人际层面的特点、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却忽视了传播本身与社会的关系、传播作为社会交往的特征和规律,用梅尔文·德弗勒等人著的《大众传播学诸论》中的话说,是“忽视了社会‘大图象’,忽视了长期或大规模的社会力量会关系到人们受大众传播影响的可能性”,最后基于量化方法的实证式研究不免陷入困境。于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西欧的批判学派开始受到关注。不少学者正重新梳理研究,试图更注意传媒与社会体系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新闻学历来重视从社会体系的层面,尤其是从政治的角度,把新闻媒介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文革以前,新中国的新闻理论基本上是党的新闻机构理论;改革开放后,研究视野从机构推移到新闻本身,有学者提出,新闻学是事学,这样就构成了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的基本体例。这样的研究,又忽视了人际的层面,不重视研究传者、受者(有人称“人学”)的层面。所以80年代刚刚引进“反馈”、“双向交流”概念时,许多人都觉得十分新鲜,有些学者、新闻工作者言必称“双向交流”,认为这也正是党报理论的一个方面: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为党服务,又为人民服务;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由此,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传播学开始在中国渐渐受到重视。
传播学在与其它学术领域分工与整合中,产生了其它学问的应用科学,如政治传播、组织传播、教育传播、健康传播、环境传播、危机传播等跨学科的新领域;传播学在其它学科基础上,逐渐自立门户,形成了一部分分支,如:传播社会学、传播生态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口语传播学、大众文化、传播的文化研究、传播的批判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内容。也因此,新闻与传播教育视野开阔起来。数十年前,西方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主流,就已经渐渐从新闻学教育转向传播学教育。
三、跨学科的教育:威斯康星个案研究
1、宽口径的教学模式:重视课程广度和深度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于1905年开始开设新闻课程,1912年设新闻系,1927年设新闻学院。现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下设于文学与科学学院。该学院有悠久的传统、很强的教师阵容。50年代前后,该学院就开始走专业教学的路子(sequence curriculum,系列课程), 本科设有农业新闻专业、家政新闻专业、杂志新闻专业、广播新闻专业、新闻编辑专业。(UNESCO,1954)经过调整,2000年以前的约30多年里,本科设有5个专业:新闻与编辑、广电新闻、公共关系、广告、大众传播。这样的教学设计基本上也是同时期美国主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思路。近年,这种专业设置方式已经得以改革。
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中选拔新闻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入专业以前已经修满40学分,并且已经修读过“大众传播概论”一课。本科生毕业要求120学分,其中要修新闻与传播学专业30~40学分,专业以外80~90学分。
专业外的课程相当广泛,可以是商业、工程、农艺、生命科学、教育等多种领域,其中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所隶属的“文学与科学学院”的总学分不少于100。专业以外的课总体包括两类课,一类是概论性课程,一类是高级课程。
社会科学概论类课程,包括8个领域,分别是: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文科综合课程,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学生必须从3个不同院系各选1门课,其中必须有一门经济学或政治学课程。
社会科学高级课程中,必须修满12个学分。它们可以包括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但必须包括一门高级历史课程(人文类或新闻学历史课程不在其列)。
按照这种课程设想,本科所设的5个专业方向可以保证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较广博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基础之外,学生还要修完一个专业的课程,并且完成新闻专业两门高级调查课程。从下列各专业方向的主要专业课及先修要求中,可以看出学科融合的思路:(参照:http://www.wisc.edu; http://www.journalism.wisc.edu, 2001年6月。现已改变)
(1) 新闻编辑专业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先 修 课 程 学分 应修课数 必 修 新闻写作和报道 社会科学基础课 4 1 限 选 报纸编辑 社会科学基础课 4 2 公共事务报道 新闻写作和报道 4 对外报道及编辑 新闻写作和报道,国际传播或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 4 理解当代事务 新闻写作和报道 4 专题写作 新闻写作和报道 4 科技新闻学 社会学或相关专业课,新闻写作和报道 4 杂志及编辑 4 大众传播法 初级课程 4 1 大众传播史 初级课程 4 大众传播与社会 4 课程数 11 4
(2)广电新闻专业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先修课程 学分 应修课数 必 修 新闻写作和报道 社会研究课 4 4 广电新闻概论 新闻写作和报道 4 电视新闻 广电新闻概论 4 大众传播法 初级课程 4
(3)公共关系专业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先 修 课 程 学分 应修课数 必 修 公共关系实践 3 2 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实践 4 限 选 社会调查概论 初级课程 3 1 传播与舆论 高级课程 4 传播研究方法 4 新闻写作和报道 4 2 大众传媒与消费者 初级课程,两门社会学课程 3 广告写作与企划 广告原理 4 推销活动 广告原理、广告写作与企划、广告媒体策划中2门 3 公共信息运动和项目 3 课程数 10 5
(4) 广告专业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先 修 课 程 学分 应修课数 必 修 广告原理 大众传播概论 3 1 广告写作与企划 广告原理 4 1 限 选 大众传媒与消费者 两门社会学课程 3 2 高级广告专题 广告原理 2 高级广告写作与企划 广告写作与企划 2 推销活动 广告原理、广告写作与企划、广告媒体策划中2门 3 广告媒体策划 广告原理 3 课程数 7 4
(5)大众传播专业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先 修 课 程 学分 应修课数 必 修 传播研究方法 4 1 限 选 大众传播法 初级课程 4 1 大众传播史 4 政府与传媒专题 初级课程 3 传播与舆论 高级课程 4 1 广告理论与研究 高级课程 3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 大众传播效果,或com arts457 3 信息时代的健康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或相应课程 3 大众传播与政治行为 大众传播效果 4 大众传媒与消费者 两门社会学课程 3 1 大众传播与社会 高级课程 4 大众传媒与少数人种 初级课程 4 国际传播 初级课程 4 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 初级课程 4 课程数 14 4
除了以上的专业课程,学生还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大众传播方面的课:
报纸方面,可以修新闻编辑专业。杂志方面,可选专题写作、杂志及编辑课。技术、商务新闻及出版方面,可选杂志及编辑课。媒介管理方面,可选:新闻写作和报道,广告原理,图形大众传播,公共关系实践,广电新闻概论,广告媒体策划,杂志及编辑,大众传播法,大众传播与社会,传播研究方法。传播与舆论方面,可选:公共关系实践,公关活动,社会调查概论,大众传播与社会,传播与舆论,传播研究方法等。国际传播方面,可选:对外报道,传播与舆论,国际传播,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专题,传播研究方法,政府与大众传媒,以及外专业的一些课。从中可以看出,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很宽广的。
A、法律与历史:大众传播法(4),大众传播史(4),新闻文学(3),政府与大众传媒专题(3)。
B、受众和传播效果:传播与舆论(4),广告理论与研究(3),大众传媒与青少年(3),信息时代的健康传播(3),大众传播与政治行为(4)。
C、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传播与社会(4),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4),国际传播(4),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4),国际传播专题(3)。
2、新课程:重构专业通识教育,培养传播通才
威斯康星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全院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2000年以前终于初步完成了一套新的本科教学计划。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取消了原有的专业,代之以两个方向或称作系列(Two Tracks),即新闻学和战略传播学。
这次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此复杂的商业社会中大众传播的专业领域无法再分得那么清晰了;二是,教育经费的裁减,使学院不得不减少教师数量同时又要保证原有的教学工作,所以要制定一个可以由更少的教师能完成的教学计划。(Email from Susie Brandscheid)
50年代以后在美国主要新闻学院流行的的分专业方向热潮,尽管不断受到批评,但总的来说是适应当时的大众传媒环境的。一方面,一些原隶属于新闻学的专业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广告、家政、农业、社区新闻;另一方面,传媒的种类在迅速增加,除了原有的报刊、广播,又有了电视及网络;同时,新闻学向传播学领域扩展的过程中,公共关系、舆论研究等已成为新闻与传播教育中的新领域,传统的“新闻学”很难涵盖。应当说分专业教学方式是一种进步。但是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和专业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专业分布的办法又出现了课程面偏窄等问题。学生们为了就业面更广,往往在修完一个必修的专业方向之后,又修读第二甚至第三个专业。威斯康星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就发现,毕业时大多数本科学生都修了两个专业,许多还修了3个专业。而原先的专业课程设置法,有许多的选择余地,也就出现了课多学生少的情况,不能有效地利用师资资源。
课程改革之后,学生们所学的技能就可以适合所有的大众传播领域。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新闻和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已经修读“大众传播实践”课。该课非常强调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这些技能适合各种大众传媒。此外,学生的初级课程中还包括计算机基础课和编辑技术。到中级程度,学生开始按两个不同方向分开进行。下面是两个方向的发展途径:(括号内为学分数)
A、初级课程:(10)
大众传播概论(4)
大众传播实践(6)
B、中级课程:(4)
新闻学方向: 报道中级课程(4)
战略传播方向:战略传播原理(4)
这两门课话题其实是相同的,但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2001年,任课老师们同选“赌博”作为一学期的话题,最后的作业中,新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从说教的角度去讨论,如州政府的税收增加问题、赌博成瘾问题等等,战略传播方向的学生则着眼于赌博的组织研究,从顾客的角度建构信息。两方向的学生曾聚在一起讨论3次,亲身体会并学会为了不同目的,同一个话题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内容。(Email from Susie Brandscheid)
C、概念和技能高级课程:(至少4学分)
新闻学方向:深度报道、理解当代事务、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科学和环境新闻学
战略传播方向:创造性信息发展、媒介策划战略、战略传播活动
两个方向均可选:多媒体图形与社区、杂志及编辑、Web和广播电子新闻、概念和技能特别专题高级课程。
D、理论和专题(12学分)
两个方向共同课程。下列两组课程中每组至少选满4学分,共需选至少12学分。
a组:
大众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法、大众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
b组:传播与舆论、大众传媒和青少年、健康传播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和政治行为、国际传播、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大众传媒和消费者、传播学研究方法、大众传媒和少数人种、新闻文学、政府和大众传媒专题、大众传播特别专题。
很明显,调整后的课程非常重视“大学科”(战略传播)内容,在通识层面上重构专业课,主要是关于广告、公关、媒介管理等方面打通界限。尽管课程设置已经改变,但是该学院强调,教学思想、宗旨并没有变。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素养,必须懂得大众传播的运作、功能和效果,学生应当有能力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D组课程即理论和专题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从目前的实践看来,学生们总的说来对新课程比较满意。而同时,学院的教师人数比旧课程时期减少了20%。(Email from Susan Brandscheid)目前威斯康星大学的各院系乃至美国所有大学都面临着裁减经费的问题,而全美新闻与传播学院都在趋向更新教学计划的潮流,明尼苏达新闻与传播学院将课程设置减为新闻学、战略传播(主要是广告和公关)后,学生反映也良好。
但是,一些重视研究、重视理论素养的学者却非常无奈:新的专业课程似乎显得更技术化了,改革主要是迎合了学生的以从业为导向的学习思路。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要看是不是增进了信息量。而且新课程计划的前提是传媒的整合速度必须很快,教师必须熟悉不同类型的传媒,否则,还不如保留原有的专业设置。(Email from Joseph Man Chan)
四、强调传播研究:宾大安那堡传播学院的教学模式
在许多传播学教授、学者眼里,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是一个新型的重视传播研究的典范。该学院30年来一直重视跨学科建设,重视各层次学生在人文学科基础素养的培养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训练,比较系统地开设有传播学各层次多领域的课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研人员中既有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也有历史学家和批评家,他们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菜单”,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1、强调跨学科的传播学核心课程
为了激励学生在传播方面的创造性思考能力,该院设立了3个领域的核心课程,都在跨学科的范畴,这些领域如下:
一是传播影响。包括个人、组织以及政治和社会集体的传播行为,他们的信念、态度及其转变,舆论,集体行为,信息曝光的结果,大众传播与社会化等。
二是传播与文化。信息与传播的理论与模式;不同“语言”的认知、译码、传播过程与媒介;意义、内容、符号和信息系统的分析,传播的社会文化情境与社会本体的建构。
三是传播制度。社会和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理论;与传播和大众文化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度的结构、组织、技术、法规、管理、社会政治功能与媒介,控制论、系统论和社会建构理论。
安那堡传播学院的本科学生也是从大二的学生中选出的。进入传播学专业后,学生至少要修14门课程,其中9门是关于传播学的,5门是其他相关课程。
2、传播课程内容丰富,讲究层次
传播学专业课中,强调两门核心的调查课程:传播行为概论,大众媒介与社会概论。并强调一门方法论课,它可以是:传播基础研究,或别的院系所设的方法论课,包括市场研究、哲学概论、政治学研究、各种心理学专题研究、社会学研究概论等,高年级学生可选读社会学概论、人口统计学方法、抽样调查方法、法律研究方法、人种学研究方法。
学院开设中级课程,适用于特殊传播领域或传媒企业。学生应从下列课程中选修3门:电影形式和情境概论、争论和公共辩论、儿童与媒介、政治传播概论、传播·健康和发展、医疗保健和互联网、艺术传播、视觉传播、传播与劝服、传播与全球化、传播与性别专题。
同时,学院还开设有高级课程,学生应从下列课程中选修3门:传播实习研讨课、言论自由历史与理论、广告结构与功能、信息时代、新闻学批评、传播基础研究、非语言传播、语言与社会本体的建构、视觉传播实验、社会控制论、大众传播专题:传播与历任总统、媒介事件、传播独立研究、传播、文化和另类性爱族、城市信息资源高级课程、媒介批评主义、视觉传播与社会支持、高级论文研讨课程。
3、“相关课程”视野宽广,兼顾人文与社科
本科生必须从3个相关的方向中选修某一个方向的5门课程。5门课不可以集中在一个专业,所以要求从一个系选3门、从另两个系选2门。这三个方向及其课程分别是:
传播与文化:人类学,艺术史,比较文学,电影研究,教育学,英语,美术,民间传说,历史,语言学,音乐,哲学,社会学,戏剧艺术。
传播与行为:人类学,教育学,历史,历史和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城市研究。
传播与商务:经济学,历史,法律研究,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
可以看出,这些相关课程既重视人文学养的培养,也重视社会科学的训练。
4、丰富而开放的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分为4大块,一是概论性课程和实验;二是高级课程和研讨课;三是特别专题课;四是其他学院的课程。
(1) 概论性课程和实验。包括:
传播与信息政治经济学、艺术·艺术家和社会、大众媒介产业、质化文本研究概论、视觉传播基本原理、传播社会心理学、控制论·系统论与媒介、传播与舆论、态度和行为预报、传播技术和政策、休闲·文化和传播、新闻学和学术、传播和种族、广告与社会、政治与传媒、统计分析概论、传播研究概论、传播研讨等。
(2)、高级课程和研讨课。包括:
传播理论建构、传播回顾、调查研究设计、大众传播社会学、大众传播的历史趋向、媒介效果论批评、受众分析、文化史、公共健康传播、文化研究和传播问题、传播研究中大量样本的数据分析、内容分析、信息时代的个人隐私、传播与禁忌、媒介高级研究、传播社会学高级课程、公共空间(公众的参与及传媒原则)、政治经济传播学高级课程、传播史高级课程、大众传媒研究设计、文化和传播高级课程、大众传媒企业高级课程、本体的社会建构、传播符号、控制论与社会、传播技术和政策高级课程、独立研究
(3)、特别专题:
信息效果专题、硕士生论文专题、博士生论文研究
(4)、外院课程,硕士生最多能选3门。
可选的课很多,强调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其中仅方法和统计中心就开设有统计学概论、倾向性计分、调查设计和分析、数据分析、人口统计方法等十几门课。
博士毕业需要至少修20个学分,其中12学分是本校博士生课程,如传播中观研究、独立研究、媒介高级研究、独立研究。另外必须完成一篇论文及一项教研活动。
五、应地制宜、与时俱进:柏克莱新闻研究院的特色教育
美国多数新闻与传播学院都注重自己的特色。如威斯康星大学的量化研究和战略传播教育,明尼苏达大学的传播法研究、国际传播研究,都在学界自成一体。至于新媒体,因为大家都在发展同一特色,几乎不再成为“特色”,连传统的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密苏里新闻学院,都在致力于新媒体教研的建设。
在新闻研究生教育上最有传统的,是1912年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它是世界第一个新闻研究院。以后一些著名大学也相继开设此类研究院,并创建自己的特色,它们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注重人文学养的底蕴,注重新闻专业性技能训练。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从创办之初,就把写作、新闻法规与伦理定为核心课程。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在注重人文特色和专业性的同时,很讲求特色性教育和研究。
1、讲求本土特色
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在课程中很讲西部特色,比如它开设有“环境报道概论:加利福尼亚的公共大地”。该课内容有西部特别是北加州的历史与现状、管理情况,课上会请来一些管理者参与座谈和讨论。
该院还开设了一门“区域性报纸特点:为本土写作”,结合学生自办的报纸The East Bay Express(《东海湾快报》),让学生边实习边修课,课程中重点突出当地最出新闻的几个热点地带,如Peninsula, San Francisco 和 Marin County。
2、与国际政治、经济俱进
柏克莱新闻研究院在重视本土的同时,非常具国际视野,开设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国际性课程。该院设有一个共同授予新闻学和亚洲研究硕士学位的项目,是专门培养驻亚洲或报道亚洲的记者的。修读3年该项目,可以同时获得新闻学硕士和亚洲研究硕士,若分开修读则要3年半或4年时间。亚洲研究方面的课程由人类学、比较文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等专业的教授来担任,如设有“亚洲民俗”,还有社会学教授讲授的高级报道课程“90年代的中国报道:改革中的矛盾”,帮助学生理解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填补知识鸿沟。
高级报道课程“报道中国和日本”,将学生分为中国和日本两组,课程中有两位学生到日本实习,8位学生到中国上海实地采访,了解上海最近的变化、现代化等。此外还有“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报道日本”,“国际报道――关于香港”,“国际报道――关于南非”, “将做驻外记者”,“跨文化报道”。该院还开设了一门“边界环境、贸易和发展报道”,很有特色。
学院的课程很有新闻学的专业精神,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变迁联系紧密,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国际国内热点都有所反映,如开设有“中东报道”、“2000年美国大选”、“热点栏目透视”、“国际外交中的冲突”等课程。
课程也紧跟科技发展形势,开设了新科技方面的课程,如“多媒体报道概论”、“新媒体出版概论”、“多媒体报道高级课程”、“网页和内容设计高级课程”、“计算机辅助报道”、“电子出版” Desktop Publishing、“新媒体中的新闻和商务模式/战略”、“网络新闻”、“报道和写作:关于刊物的技术革命”、“科技和互联网报道”、“日报的科技报道”等。
该院新课程的设计虽然有一定的计划性,但还是存在一些课程互相重复、层次和程度不够清晰等问题。
3、基础课程中注重人文学科训练
柏克莱新闻研究院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很有特色的,设计的课程名称生动活泼,涵盖了多种专业领域的报道、各种媒体的报道。该院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这一点,与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的传统是一致的。
学院开设的各种基础课程有:大众传媒与社会,历史、伦理与法规,突发新闻(I、II),商务新闻,社区报道,战争纪录片,向钱看,有话要说,学会如何倾听,批评和评论艺术,调查性报道,发展报道,体育报道,新闻报道(基础课,一年级必修),商务写作,人物写作,环保报道长篇写作,编辑室。
学院还设有各类媒体的相关课程:
广播:创造性的广播新闻特写制作、广播新闻、高级广播课程、广播评论;
电视:电视新闻概论、高级电视新闻、电视报道;
摄影:摄影指导、新闻摄影、高级摄影、高级图片新闻学、高级刊物摄影课程;
电影:纪录片拍摄、纪录影片史、冲突时代的电影写作、创办杂志;
此外,学院还结合本院所办的报纸North Gate News,设有一门实践操作性课程。这也是几所著名新闻研究院的共同特色,非常注重实践性技能性,但正如前文所说,偏向人文学科式的新闻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Michael Janeway,2002)
五、结论
新闻与传播教育是从美国起步并以其为国际潮流的。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变迁,融入社会科学研究,并逐渐发展出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基础、以跨学科的传播学为主流的教育模式,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新闻专才而转向传播通才。
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重视通识教育内容,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之外,特别强调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如社会学研究方法、统计学等工具性课程,将大众传媒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大情境之中加以研究,重视传媒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同时,他们还与先进的科技教育相结合,以顺应信息科技的潮流。
世界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从以新闻学为核心,已经转向了以传播学为核心。传播学的特点之一是跨学科、多视角,因此,新闻与传播教育,就是一项跨学科教育。因此,综合性大学在新闻与传播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国的新闻教育奉传统的密苏里、哥伦比亚新闻教育为典范,主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80年来变革甚微,目前面临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挑战。主流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意识到社会情境的变迁与新的使命,正致力于保留人文学科的优秀底蕴,同时大力融会社会科学,向先进的跨学科的传播教育方向发展。
参阅:
Daniel J. Czitrom (1994),《美国大众传播思潮》,台:远流出版社,陈世敏译。(Media and the American Mind --From Morse to Mcluhan)
Janeway, Michael, (2002) Rethinking the Lessons of Journalism School, New York Times, August 17, 2002
Medsger, Betty, (1996) WINDS OF CHANG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Freedom Forum
Musambira, W.George, (2000) TOP CONVENTION PAPER PRODUCTIVITY IN THE U.S.: ANALYSIS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CA)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AWARDS 1994-1998. COMMUNICATION EDUCATION,Vol.49, No.3.July 2000,pp.284-296
Peterson, Theodore, THE CHANGING ROLE OF JOURNALISM SCHOOLS, JOURNALISM QUARTERLY, Autumn 1960
Rogers, Everett M.(1994) , 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The Free Press,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Rogers, Everett M., Chaffee, Steven H., (1994)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FROM “DADDY” BLEYER TO WILBUR SCHRAMM: A PALIMPSEST. JOURNALISM MONOGRAPHS, 148/ December 1994
Splical & Slavko, (1994) JOURNAL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 TENDENCI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MONG FIRST-YEAR JOURNALISM STUDENTS IN 22 COUNTRIES,Ablex Publishing Corp.,U.S.A.
Sutton, Albert Alton(1945),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TS BEGINNING TO 1940,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amar Lewin (2002), FOR STUDENTS SEEKING EDGE, ONE MAJOR JUST ISN’T ENOUGH, The New York Times, 2002/11/16.
Univ. Of Oregon School of Journalism, Eugene, Oregon, (1984) PLANNING FOR CURRICULAR CHANGE: A REPORT OF THE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May 1984
UNESCO (1954) ,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1953, REPORTS AND PAPERS ON MASS COMMUNICATION, No.8, Jan 1954.
UNESCO(1958),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TS: A WORLD-WIDE SURVEY ON THE TRAINING OF PERSONEEL FOR THE MASS MEDIA, pp.31-40
陈昌凤(2002),《培养综合性新闻人才》,《中国记者》2002年第1期
陈小川(2002),中国新闻教育峰会演讲,北京,2002年4月。
何梓华(2001),《新世纪新闻人材培养之我见》,香港树仁学院“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研讨会论文。
刘大椿(2002),《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定》,刊于《面向21世纪的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p.9
童兵(1999),《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
梅尔文·德弗勒等(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等译,新华出版社
张延平(2002),《从北京青年报实践,谈报业最需要的三种人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一周年学术月活动演讲,2002年5月23日。
Email from Susie Brandscheid, Assistant to Director, School of Jourm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Univ. of Wisconsin-Madison, 2001.9
Email from Joseph Man Chan, Professor,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2001.9
http://www.wisc.edu; 2001年6月,10月(前后有变化)
http://www.journalism.wisc.edu, 2001年6月,10月(前后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