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

石新军  2005-12-1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然后提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观念和课程;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它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使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而由于硬件技术、潜件技术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角色;高校教师角色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不论物化形态的还是观念形态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必然对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中的知识传递模式、教育目标、课程、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也意味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换[1][2]。

一、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

相对于其它的教师角色而言,传授知识和管理学校事务是教师基础性或核心的角色,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最显著的标志。没有知识传授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教师“闻道在先”、“述业有专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求学者。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是更为高、精、尖的知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

首先,知识传播通道上的单向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知识是由教师这一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把握着知识的全部,学生只是可以容纳各种“物质”的容器,在教师们看来不断地向容器内灌注各种知识,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就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其突出的缺点在于: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其次,学科知识的单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各科专业之间有了分明的界限,例如,1953年我国对全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到1955年为止,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共确定了249种不同的专业,1962年达到了627种,到80年代则己达到1000多种,教师的分工就建立在这种过细的知识分化与专业分工基础之上。大多数的教师只能进行单科教学,仅仅注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少,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限制了教师之间尤其是跨学科教师之间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从总体来看传播知识手段的单调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粉笔、黑板为主,作为一些理工类的课程有时还辅之以挂图、实物模型等,很少用到电子技术更别说多媒体计算机,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与透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等,知识来源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便捷了,教师也未必就“闻道在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就某一观点各抒己见并与教师展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道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了。教师通过网络也可以了解邻近学科的动向,为本门学科的深入发展寻求最快捷的方式,于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除了纵向的本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外,还有横向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原来的采矿工程与生物工程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在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中,发现了两者的关联性,从而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物采矿工程。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模型或实物来了解某门学科,还可以通过声音、动画来进一步加深印象,而近些年来虚拟空间的发展以及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让老师和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3][4]

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观念和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一般是法律上作出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目标也会有所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目标,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涉及到它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潜在课程)、教材、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综合现有研究材料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将使课程单元模块化、课程结构网络化、课程管理学分化、课程覆盖全民化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也包括其中)合理化,其影响是巨大的。

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也在不断加速,年轻一代不再仅仅满足于从年长一代那里获得知识,他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财富。在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和课本是学生们知识的源泉,而在广播、电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源泉。学生们利用计算机操作、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亚于他们的老师们,教师在许多领域已不再是“闻道在先”,而学生们也正在用着先进的技术来赶超前辈们。知识不是以一种单向的,复制的形式由年长的一代传播给下一代。在过去,教育内容多“复制”、少“创造”,多“传承”、少“变革”,教学方法则强调识记和模仿,在管理上特别强调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但这些终究没能成为一种主流。而如今,年长一代有更多的东西要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网络不断冲击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一代摄取经验和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在网络的汪洋之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种“养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的传承不仅能在同辈之中进行,也会出现后辈向前辈反哺的现象。为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教师若不善于学习、敞开心扉地接受新事物,则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3、改变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首先,交往主体双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媒介发生了变化。双方之间的媒介有了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软件等,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从单一的一对多(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使得教学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而走向个别化教学。

其次,交往双方的空间扩大。在现代各种媒体技术下,师生间交往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双方交往基本上消除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趋向于交互性、非中心化的转变。

再次,交往手段多元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现出交往手段的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可能性[5]

1、硬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物质保证。教育技术中的硬件技术是指各种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潜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中的潜件技术是指理论构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较早出现的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随后传播理论强调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传播学中信息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等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视听传播还接受了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使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解决了视听教学“眼和耳”的局限;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引入了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反馈和控制,使得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紧接着心理学的一部分理论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又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上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有这些潜件技术的出现都引起了教育界不小的“骚动”,在其热度过去以后,人们又冷静下来不断对其提出异议,不断将推陈出新,使其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推动了教师角色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软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推动力量。教育技术中的软件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它总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包括以各种材料制作的教科书,在幻灯、电影、电视应用在教育之中后,便有了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到近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软盘、光盘在教育中大量使用。现在,课件的开发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在国家九五课件攻关项目中己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地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件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美观上,还强调其独特性并且要尽量与国际课件模式相接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硬件技术将日趋精良、潜件技术将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也将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成为高校改革的推动力量,也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6-9]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它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整个系统的事,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利用科技兴教、科技促教,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关键。

首先,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以不断的知识创新为特征,而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进行实质性的转变。这是新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认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另外,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向他们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等,以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地自我发展。这也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更新观念,赶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师生间是主体平等的,虽然网络交往方式具有虚拟性、符号性等特点,但一切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他们对网络有平等的拥有和支配权,大学生已经成年,会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实验以求证自己的假设,可以在BBS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社会性关系。

再次,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念。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运用到教育中的频率不断加快。但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师中基本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于是他们仍旧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不太注重,尤其是对于潜件技术的应用就更不为关心,他们中很少有人详细了解什么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使用。而有些教师觉得这些先进的设备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上课时不能达到挥洒自如的目的。所有这些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挑战,认识到只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胸襟才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迎接新技术时代的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种观点的存在,即技术依赖症,执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把学校、教师的职能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没有认识到其承担的多种社会地位和角色职能。很多教师了解了技术的优势、熟悉了操作程序以后认为技术可以代替他们的一切工作,教师走进课堂将做好的课件在电脑中一放,便可以很轻松地结束一节的内容,而近年来应运而生的远程教育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学生一经注册就可以直接点击网页上事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学习,教师已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较强的能力和崇高的师德,以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互通。大学生是成年人能够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感,适当地摆脱消极性情绪,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他们的心理上还存在有不足,还需要教师来指导他们,弓!导他们。有人会提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及时,沟通的频度也大大增强。但这种沟通更多的是“事务性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受到阻隔,心理距离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损失。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具有很大的教育性。这种特性不仅应体现在双方关系结构中知识、情感信息的沟通,而且体现在动态的直接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学生在个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品质的发展息息相关。正由于这样,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重视教育技术化过程中师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问题。如英国远距离教育专家亨利(Henri)和拉辛(Larcny)在大量实证研究后指出:“影响远距离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师生之间缺乏精神上的认识、交流和共识。这一点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学校也同样存在,不容乐观。”如何克服技术成分的消极作用,在更好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加强师生的心理沟通与交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当前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教育的时空界限得到空前的扩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上虚拟大学的应运而生,使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领域空前地快捷和广泛,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使教育资料的共享得以实现。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今后5-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迅速步入信息时代。所以,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成了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3、加强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合理利用资源。近年来各大院校争先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1999年为7. 9%, 2001年为8. 57%,然而大量的设备投入并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在很多高校里购买的先进设备普遍出现了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有统计表明,80%的高校教师知道本校拥有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但只有50%的教师用过,而只有30%的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操作。以我校为例,校本部共有多媒体语音室31间,承担了学校全部的英语听力教学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在语音室上听力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主要就是听磁带和利用电脑光驱(或配备的VCD, DVD影碟机)播放一些碟片,很少利用多媒体计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如,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等,有些老师甚至提出“我只要能听,能看就行了,其它的功能我不必知道”。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大学教师一般上完课以后就走人,而当学生有什么疑问想请教时就很难找到任课教师了,学生想通过BBS或E-mail向老师请教却又时常因为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作罢。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

由此可见,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比较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比较注重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指导与培训,而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容易偏向于硬件技术的运用轻视或忽视潜件技术的使用,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电子灌输’。

4、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图文声像并茂,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改变了过去比较单调的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友好的交互环境,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③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④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和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但是由于人们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比较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由专门的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人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

五、结论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为此教师以何种角色教育学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论述了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四种角色特征并且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量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讨教可以问问题、印课文、在屏幕上读它,甚至用他选择的声音让计算机把文章读出来。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这表明,教师的传统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教学由过去的“人一人”方式转变成了现在的“人——、机一人”的方式,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仍旧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只能充当辅助者的身份,只能是教师的助手,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渠道。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许会因为设备的先进而变得更为及时,频度也大大增强。但这种“事务性沟通”反而会阻隔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一种损失。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具有很大的教育性,它主要体现在师生双方动态的直接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学生在个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品质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是我们在运用大量现代教育技术时所不能忽略的,我们不提倡“技术依赖症”,但同时也要避免“技术恐惧症”。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为教学服务。因此,只有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给予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对教师应当发挥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应真正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而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礁石。

[1] 胡保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7): 79.

[2] 孙芸. 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1): 69.

[3] 冯永刚.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3 (2): 87.

[4] 蒋衡. 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6): 73.

[5] 何克抗, 李文光编.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2 (10): 34.

[6] 黄堂红. 中国的教育技术是什么—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 2000 (1): 8.

[7]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2002.

[8] 杨庚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 煤炭高等教育.2001(1): 1.

[9] 孙芸. 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 6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