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李国强 2013-01-08
论文摘要: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等新的战略布局和部署,高等教育正经受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考验。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学建设;教育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自觉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管理困难,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还不能很快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尚未形成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这就使深化教学改革工作推进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差距,人才引进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相关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对独立学院尤为突出。 (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对教学工作还没有做到相关制度的全覆盖,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 (四)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尚未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的力量不强,督导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尚未进行全程监控,监控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教学力量薄弱,管理的思路和做法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推进教学改革,凝练特色办学理念
(一)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高等教育要在教育教学建设中注重办学特色的凝练与总结。形成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导向就业的专业素养,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秉承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的特色办学理念。 (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保障正常秩序的关键,实践中的虽然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但规范的教学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促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要健全高校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有效地开展中期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要长期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学生座谈会、网络及其他形式的评教制度,高度重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坚持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各高校都要采取措施,以抓《学生考勤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切入点,教务处定期抽查通报,辅导员、教师及学生自我教育联动。开课单位加强与任课教师在贯彻学校教学常规,教书育人方面的沟通、检查。教师节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以教风影响学风。 (四)加强内涵建设,有效的管理是保障,制度建设是有效管理基础,需构建有效地制度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 (五)做好专任教师管理工作,就要严格聘任程序,尊重专任教师享有的权利,要求并适时提醒专任教师履行应尽的义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年教师节要表彰优秀专任教师。建立起专任教师库,由专人负责。做好对专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分批将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派出进修,参与企业技改、应用项目开发等;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等,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六)牢固树立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组建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规范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公寓人才平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三结合”。每个专业要选几门专业主干课程,探索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中找出人才碰头上的差距与不足,及时对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在专业建设上向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倾斜。 (七)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将教风、学风建设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学以及各项工作的奖励竞争制度,为稳定人才、激发活力发挥重要作用。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修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保证独立学院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督导组和领导听课制度等。严抓学生考勤管理,贯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积极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各院系自主发展的责任意识。保障高等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八)近年来高校生源呈连续下降趋势,这对高等院校构成挑战,在生存威胁面前,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生存的出路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在于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应该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出优秀教师为学生授课,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制定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继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起任课教师聘用管理的机制。明确学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教研室一级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及在教书育人中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制度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学质量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弥补制度建设上的空白,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使制度建设与学院发展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搞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计划启动新一轮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支持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编写讲义和教材;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依靠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使学生方便使用高校数字图书馆和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四)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院系两级管理的力量和监控的力度,层层把关。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初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重视并继续发挥好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的作用,改变人员组成,充实力量。 (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使其达到或超过评估标准的要求,加强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管理机制,破解难题,走出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认真研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逐步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教授与时代进步和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特别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置换、课程比例调整、优化课堂知识讲授结构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已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独立学院校际间探索学分互认的开展,鼓励校际间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系列校内外实践基地。形成一个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真实或仿真环境的、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完善学分制,重视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推行课程评价、德育评价、课外学分评定三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要把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校工作重点。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发展;依靠人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特色发展;融入社会、有效发展;凝聚人心、和谐发展;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培养素质优良、特色突出的人才是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朝夕之功,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改革创新。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建设的深入进行,只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