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观的再认识

第五永长  2008-11-24

摘要 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中医药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质量观的转变,以期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加强对质量要素,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等方面的认识,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教育 质量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正同步迈入大众化进程。国内医学院校已主动或被动地增加了招生人数,中医院校也不例外。扩招带来了办学形式、层次的多样化,带来了人才规模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制约质量的问题。如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用房、基础设施、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饱和状态;学校为缓解师资、设施等不足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采用合班上课,压缩课时,削减实验实践环节;超负荷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上课,难以再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学生的基础实验动手机会减少,临床实习小组人数增加,技能训练受到影响等等。在此情况下,怎样转变教育观念,怎样看待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怎样改进教育质量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已经不适应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否则,会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从而为社会所抛弃。因此,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评判现在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才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而言,应该明确两点,并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其一,通过适度规模,普及中医传统医药教育,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其二,遵循中医药的自身规律,探索中医教育的质量要素,狠抓培养质量,解决好适应性和规定性的问题,培养出中医的精英人才。其中后者极为重要。这就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整体的质量观。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质量要素

(一)知识结构。中医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为最高理念,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从学科上包括西医和中医,从结构上分为知识和能力两部分。专业特征要求以传统中医为主,现代西医为辅。并且要求学生掌握两者的共性和普遍性,能加以较好的结合。因此,应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从中医药教育的特出规律性出发,适当借鉴国外著名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研究中医主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质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及过程质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现时代,随着高科技向医学领域的渗透,使得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观,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与治疗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只有加强这些现代医学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与创新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服务病人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关系到每个病人和全体人群生命健康的科学,研究对象、服务对象均以人为中心。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有高素质、高度责任感的师资和学生作为保障,应该始终具有精英教育的特征。其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病人所遇到的疾病方面的一般或疑难问题。此外,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其他层次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应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疗保障目标服务,中医院校应为基层培养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全科医生队伍,应有计划把在第一线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加以培养提高,经过正规的训练,使基层卫技人员获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保健与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全科医生相应知识和能力,做到职业与素质、知识、能力相符。

(三)人文素质。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垄断性,要求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精湛的业务水平外,还需要讲医德,提倡“亲情”服务,尊重病人,尊重病人隐私,努力减轻病人的躯体负担和经济负担。所有这些均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按照新的医学模式,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从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需要调整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结构,适当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从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医学生成为“交流专家,有创意的思想家,信息专家,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的应用者”。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文化氛围,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四)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高等中医教育较为重视传授现成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采用传习式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21世纪的种种挑战,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鼓励学生探索问题,提倡广泛的学习和打破常规的思考。创新教育要在加强深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因此,高校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要全面改革教学方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通过现场教授、社会调查、临床实习和应用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并把学生科研活动的表现成绩作为评定学业成绩一个重要方面。

二、改善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确定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层次结构。一方面在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内扩大七年制和开办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比例,以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学位,培养出一流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将高职高专教育转向以社区为基础,为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培养适用型的人才。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减少医学类专业的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针对目前以及今后的社会需求开设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和卫生信息等专业,解决当前这类人才紧缺的问题。三是调整布局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需要。在有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地区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院校,在部分边远、贫困和高等医学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设置专科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同时鼓励本科医学院校面向农村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为农村培养人才。

(二)明确人才标准。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服务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的环境等因素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的学生应更加强调复合型知识结构。除具有过硬的传统生物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应加强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改善课程体系。参照国外成功的经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总体培养目标,结合中医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确定课程结构中各段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与分量。

(四)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是品格、智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更新“知识”观念,重视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时代使命感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才会真正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建立相应的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导向机制。如:评价机制—师德评估、教学评估;监督机制—舆论监督、制度监督;激励机制—对师德优秀者,在晋升、奖励、评优、进修深造等方面要有政策倾斜;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等。

(五)技能训练及能力培养。针对实习基地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基地人员应增强教学意识,开展临床教学改革,解决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整个日常工作中,并列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以教促医、以医保教,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还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原教学医院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自愿的原则,通过加大投资,强化师资业务水平等途径,将条件好的医院建成实习基地,以缓解教学基地紧张的矛盾。

(六)建立评价体系。为保证医学教育多样化的实施,必须有一个适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宏观上,国家制定教学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质量认证制度,来确保教育质量,并逐步实现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向社会为主体的评估体制的过渡。微观上,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制定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平台。评估内容不仅要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临床实践处理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评估行政管理人员决策内容,例如专业、学科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毕业生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等。最终希望通过评估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逐步加强和日趋规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