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探究
朱淑华 2012-03-07
[论文摘要]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对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历程的简略考察,重点探究其奠基阶段、兴盛阶段、繁荣阶段等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期提供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强国 特征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美国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那么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取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其发展历程是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否对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启发性意义?对此,探究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进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简述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即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基阶段(殖民地时期至二战结束)、兴盛阶段(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内外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美国高等教育既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前进,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最终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典范。
(一)奠基阶段(殖民地时期&--战结束)
美国建国后,联邦政府、高校、社会等都在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探索。美国高等教育融合英式学院和德国大学模式,在探索与借鉴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与创新。第一,开展赠地学院运动。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三职能,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应然而生。第二,创立研究生院,发展研究生教育。它源于德国,又不同于德国,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三,初创两年制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由此,美国独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得以形成,建立了由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构成的三级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完整的四级学位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有了组织与制度保障。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等其他子系统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从社会的边缘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开启了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
(二)兴盛阶段(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高校在校生总数从110万增加到792多万,大约增长了7倍多。其中,两年制学院学生从5.56万人增至163万人,增长了29.32倍;四年制院校在校生约从1930年的99.8万人增至1970年的525.9万人,增长了5.27倍;研究生在校生数从1930年的4.73万人增至1970年的103多万人,增长了21.79倍。在1940—1975年这30多年期间,高校授予的学士学位数增长了5.25倍,而授予的硕士学位数增长了10.94倍,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增长了10.36倍;1975年高校学士学位授予数近98万,硕士学位数29万多,博士学位授予数3.4万多。
在美苏的竞争中,美国的胜利无不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的经济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稳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得到繁荣发展,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了一批批高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使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前列,同时也为美国的科技事业的进步甚至为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zO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
(三)强盛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二战结束后,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兴盛发展的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有了突破性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了严重下滑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的情况下,人们的解释点落脚在高等教育方面,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是美国综合实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阶段,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经过国家的宏观引导、高校自身的调整与改变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全方位参与,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2007年,美国高校全职教师中的教授达到了17.34万人,占全职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25%,副教授13.37万人,助理教授16.85万人,讲师10.14万人,分别占全职教师的比例为20%、24%和14%;美国高校达到4 300多所,其中约有280多所博士研究型大学,代表着美国高校科研和教学的最高水平。根据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数据,在排名前十所高校中,美国占8所,前20大学中有美国高校15所,前50大学中占29所;在世界百强大学中,美国占32个席位,约占总数的1/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一流大学的实力;美国高校尤其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里居于核心地位,引领世界先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二、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阶段性特征
(一)奠基阶段的主要特征
1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是美国做强高等教育的先导
通过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可知,以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为先导,美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学院到现代大学的转型,各类各层次院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层面上实践着这种理念。按照史学家的划分,近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1410—1530年)→英国(1600—1750年)→法国(1650—1830年)→德国(1770—1830年)→美国(1830—?)。我们可以看出,在19世纪3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已开始由欧洲转移至美国,但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多么强大,而是因为美国形成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力量,不但是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而且引领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美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美国能成为世界头号的高等教育强国,无不得益于这一阶段创新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
2—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与超越
在这一阶段,美国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建立了由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构成的三级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完整的四级学位制度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虽然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但这次学习的结果与殖民地学院移植英式学院不同,是在学习与借鉴德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超越,形成了美国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如哈佛大学校长艾略(C.W.Eliot)所说:“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它将不是一个德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根植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和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将是美国受有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举世无双的。”正是由于美国的创新和超越,美国独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才得以形成,这为美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成为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
美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充分保证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美国大学选修制的确立以及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建立,使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有了组织与制度保障。美国高校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权利,确保了学术自由的实现。
美国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师和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与美国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是分不开的。在这一阶段,美国一批卓越的大学校长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人物。例如,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R·范海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等等。正是由于这一批卓越的校长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作为,影响着甚至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为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兴盛阶段的主要特征
1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通过分析与探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可知,在努力做强高等教育的进程中,美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研究型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上,而是推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美国通过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流发展,普及了高等教育,又做强了高等教育。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经历30多年的时间,美国高等教育稳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促使高等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
美国的普及化进程与美国做强高等教育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精英高等教育是美国普及高等教育的灵魂,以点带面,两者共同繁荣。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拥有一批一流研究型大学,也不仅仅是因为美国高等教育拥有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或大师等,同是它也包括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成果。高等教普及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强大的体现,而高等教育的强大是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水平大学确保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研究型大学迅速崛起,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超过了本科生教育发展速度,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骄傲。根据美国政府的统计,在1974年,全国科学家有40%集中在各个大学,尖端科学研究集中在少数著名大学。诸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已成为美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日益成为美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1941年至1978年美国共有97人获诺贝尔奖金,人数为各国获奖者总和;仅在70年代,美国就有30人获得这一奖项,同时期,英国10人,西德4人,瑞士2人,苏联、东德各一人,英国科学家斯诺称赞美国高等教育为“世界性真正成就。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美国通过联邦政府的立法与资助倾斜,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繁荣发展。例如,在1960年,高等学校(主要研究型大学)获得的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占当年所有大学研究经费的75%,主要研究型大学成为“联邦拨款大学”。充足的科研经费保证了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也使美国精英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与普及化高等教育之间并不冲突,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为精英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
(三)强盛繁荣阶段的主要特征
1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核心内容
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由数量与质量并重型向重质型转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现阶段美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任务。
第一,国家层面。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宏观政策的引导,警醒美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如,1981年美国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以调查美国教育质量,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向全国敲响了警钟,1984年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报告提出了改进本科生教育的27条建议,《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案》及《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战略报告等等相继出台。第二,高校层面。美国高校自身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与转变,注重学校内部评估,广泛应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教学方式和办学形式。同时,雄厚的师资队伍是美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提高与保持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第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完善,评估更加专业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由公认的非官方控制的社会组织机构或媒体来完成,如,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高等教育问责委员会等等。 2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相得益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高程度的普及化,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经站在社会的中心,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对保持美国世界领先地位的意义显得更加关键与重要。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物质保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03年,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共拥有研发基金400.77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的基金为247.34亿美元,州地方政府为26.53亿美元,也就是说,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占这100所高校科研基金的68%。1993年美国共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54万人,其中在工业界约为200万人,在联邦政府部门约20万人,在高等院校约为34万人。1995—1998年是美国战后以来技术发明专利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率达12.5%;1999年美国申请专利数共3万项,大大超过德国(1万项)和日本(7 200项)。另外,美国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1950年-1990年全世界共有249人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其中美国就有138人;1994年获得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共有8人,其中有美国科学家6人;2009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化学诺贝尔奖的共有10名科学家,其中有美国科学家9名,这些证实了美国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具有一流的水平。同时,美国在信息、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美国的大学成为科研的重要基地,成为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力量;科技的强大,使美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劲头;经济的强大又为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相得益彰,对维持美国的世界领先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2 900多万人,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早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来算,2007年我国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按照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的排名大致在20位左右;按照社会进步指数来衡量,我国在国际上的排名约在70余位;按照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我国在国际上的排名就会落到100位左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质疑,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较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由此,我们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引导高校发展的多元化分流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步骤。
(二)构建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制度环境
学术自由作为一种大学理念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且已成为一种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所在,是大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虽然我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美国非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截然不同,但是追求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任何一所大学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指出:“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以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为物质基础,更需要构建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制度环境,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师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必要条件。注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转变管理体制,是我国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要求,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也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保障。
(三)创新与超越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需元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要勇于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但不能盲目仿效他国的教育模式,更不能简单地把西方成功的理论与实践“克隆”到我国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来。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时曾指出: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能以为照搬西方的就够了。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适应自己具体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为中国人所广泛认同的“什么是优秀大学”的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中国各个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借鉴中有创新与超越,才能更进一步,否则将一直处于学习阶段。
创新与超越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需元素,中国高等教育要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奇葩,自身必需要拥有世界公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四)高等教育外部的支撑系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保障元素
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并不是在没有任何外来力量作用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而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系统,首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层面力量的支持,需要不断深化和提高社会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其次,我们应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体制与机制保障,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最后,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但要普及高等教育,而且要做强高等教育,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物质保证。总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外部的支撑系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保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