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老年教育模式看中国的教改
饶维谊 2010-07-09
摘要:本文以中国教育的模式为例,对我国的老年教育改革进行的简单阐述。 关键词:老年教育;模式;改革 中国的老年教育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都变的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各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秉承“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指导思想,从了解和掌握老年学员的心理特性出发,在不断找寻教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同时,以共性为基础制定整体教学计划,以个性为基础制定具体教学内容。大多数老年学员到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学习,与青少年学生和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没有升学、求职等要求,他们学习文化艺术的目的是增长知识、自娱自乐,因此,避免了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蚀,以及目前应试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学习过程不仅没有考试,还在学期结束前进行联欢聚会,庆祝每学年的收获。 目前,通过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各类文化艺术专业培养出来的老年学员,正通过各种方式来开展活动。在学员中还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型的人才,一些老年学员在退休前,曾在教育岗位上担任过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于老年学员在学习和活动中,同年龄段之间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共同心理,因此,在教学的开展上,让一部分懂专业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同志,来充实各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资深的阅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老年文化教育中发挥出自身的作为。 近日。笔者看到一篇介绍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文章,在美国上课,教室里居然有个浴缸,有一个学生居然在里面躺着听老师讲课,还说是“为了阅读课轻松起见”,还有穿着睡衣来上课的“怪事”,老师们兴趣盎然地教,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在美国小学、初中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期末反而更轻松! 笔者感悟到这种平实和真情恰恰和我们老年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是我们解决一些难题的入口。比如教育改革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老大难,似乎中国的学生永远要背着加重的书包,永远要熬到深夜,永远要做大人般的表态,也永远不知道生活有多么美好,上学有多么有趣!难道真这么难吗?从一堂课的设计开始,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开始,从过一个节日开始,总之,从我们自己开始。指望几个重要批示或“神明”搬来拯救中国的教育,是既悲哀又没有出息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看我们走不走、想不想走。如果终日怕摔、怕碰、怕摘了乌纱帽、怕丢了既得的银两,就永远无路可走,就永远像叫花子般的乞讨恩泽。由此。笔者联想到老年大学有许多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各级教育部门借鉴,老年人的文化知识程度虽有差异,但许多人参加工作多年,社会阅历丰富,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工作方式,教学形式是建立在他们自觉遵守、自觉规范基础上的。课程的设置是根据老同志们所喜爱的专业而定的,在教材选择上更是强调简易化,将复杂的学术用语加工编辑成通俗、简练的教学语言。而相比之下,我们许多的中、小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本简易的问题复杂化,经常出现一些小学校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一个单字或单词抄写50遍的情况,其结果是孩子完成不了,大多由家长代劳,对学生而言只是形式,却毫无效果。笔者在北京学习期间,有幸去聆听了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在北大的讲座,他在讲课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他特别不理解中国的学校将几百年前人类就解答了的数学或物理等问题反复地让学生们求证(像奥数这种玩数学游戏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这些知识去挖掘探寻新的科学领域。他认为中国这种套框框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人的思维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也许各级老年教学机构那种自发、引导、娱乐的教学模式才是学习本质效应的回归。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近日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了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