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论地方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中的的应对措施

李少咏  2012-06-10

摘 要: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在全球化格局下,我们首先要为自己学校的科学发展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立足本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壮大自己,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目前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育从业者们更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勇敢地担当起自己既教书育人的责任义务。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高等教育;全球化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有机阶段,全球化从15世纪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就已经开始了,它凭借资本、商品以及附着在资本和商品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观念向以西欧为中心的边缘和外围地区不断扩散。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等于‘工业化的世界’。” “现代性产生明显不同的社会形式”,“当有人提及现代性,他就不仅仅指组织的种类,还指组织过程本身,即跨越无限的时空距离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规划化的控制”。 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已经真正成为了一个席卷全球,涵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的思想浪潮。在这种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高等教育,尤其是我国地方性高等教育该怎么应对?认真学习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C•伯林格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全球化和现代大学》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的电视讲座《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等,深有感触,在此想结合我们学校和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在全球化格局下,我们首先要为自己学校的科学发展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李•C•伯林格教授的讲座中介绍哥伦比亚大学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变革措施以及提出的大学需要重新思考使命以及完成使命的方式和大学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际生活的倡导这几部分给我们的启示最为切实深刻。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现代性的根本后果之一是全球化,伴随现代性进程产生的教育全球化几乎是与生俱来地分享着现代性种种后果。教育全球化的逻辑演进是在现在进行时的现实空间中得到反映的,它是一种当下时空的教育全球化,它所牵发的问题与矛盾就可能在“现场卷入”和“跨距离的互动”两种维度上展现。现场卷入涉及了共同在场的参与,跨距离的互动涉及了在场与缺场的连接因果,因而教育全球化的特点会相应地表现为“全球地方化或地方全球化”、“多边互动性”。 李•C•伯林格教授关于哥伦比亚大学与全球化关系以及他们应对全球化的举措的论述,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现代大学的立身之本,就是在“全球地方化和地方全球化”的“多边互动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地定位,有效地迎接挑战。

我们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地处河洛,文脉传承,底蕴丰厚。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对外交流和办学渠道不断扩展。第二次党代会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申办硕士授权单位和建设洛阳师范大学的两大新跨越目标。目前正朝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和丰厚河洛文化底蕴的省内先进、部分学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开放性、多学科、教学型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顶层设计或者说目标定位立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自身历史与现实发展实际,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是科学的,准确的,也是符合全球化大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的。

二、立足本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壮大自己,是我校目前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全球化并不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简单拼贴,包括它的价值诉求、知识背景的表述在内都是应该在全球化这一核心概念下进行。所以全球化的正负面影响都会关联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全球化提供的理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这些正负面影响的回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追求的应该是教育机制的普适性、均衡性,从而塑造出全球共同认可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此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是:一旦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地方性基础发生冲突,它在趋同的同时就会存在分殊之处。

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在其2004年出版的《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的全球地方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地方的教育环境,以体现地方的主体性;而所谓的教育地方全球化则指所有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具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尔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 推而广之,高等教育全球化也应该是这种矛盾的辩证统一。

这是因为,作为知识载体的地方主体并非高等教育全球化想象性的他者,地方的主体意识参与教育全球化的同时也在修饰教育全球化,它使得全球地方化、地方全球化的教育出现一种双向可逆的选择机制,以便丰富教育全球化的面相。于是教育全球化最终出现了趋同分殊的辩证性: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教育的一体化与分裂化的统一,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就 我校的实际情形来看,我们地处有着数千年河洛文化濡染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河洛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学校的某种内在精神理念。河洛文化精神作为地方性的主体意识,她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方面更为重要的价值是以地方性知识的积累为本土传统教育资源的维护增加了一个厚重的砝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指出,高等教育的地域性特征必须融入一个国家、民族的高等教育整体格局中,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就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方面来说,民族国家的复兴、现代化强国之梦使得地域性特征必须自觉突出教育的创新机制。可以说,在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的几天,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高度教育的理想的未来。换句话说,地域性特征必须遵循教育全球化的运行规则来思考民族国家在教育全球化网络的整体布局,在强化民族文化、思想的同时具备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才能够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毫无疑问,在本土教育资源中如果培植不出新的教育机制和生长点,中国高等教育回应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的理想便会落空。

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以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必须很好地整合自己的资源,围绕提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起新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重组整个课程体系,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这些高等教育从业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勇敢地担当起自己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义务,某种意义上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育教学大师。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全球化目标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顺利进展,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那就是首先实现我们的公民道德和伦理责任的夯实。具体一点说,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养成自己有益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个人品德和用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则必须致力于在教育人类学的高度上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个体的信任,从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育教学大师。要想让每一个教师都优秀起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大师,我们就不能把他们关在教室里,纠缠在繁琐的事务之中;而应该让他们流动起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心理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都明白,造就一个优秀教师绝不是任由他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一个教师的优秀与否,往往与他身后的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则必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要想造就一批优秀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者,最起码,需要一个一个教学院系的共同努力。甚至也可能需要举全校之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完成。而这种改革必须要有基于学校自身所处地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融汇,才能显示出独特的效果。就我们洛阳师范学院来说,地处十三朝古都的地域文化优势十分明显,我们就要引导和培养我们的教师深入了解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启示意义,让它成为自身文化修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独特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够得心应手,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自身素养的另外一条途径,是有意从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之中吸取养分,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文化精神。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的生物,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精神宴飨以及对于存在诗意的内在体验,能够促使我们超越物质性空间生存的制约而进入时间性的存在之中,也因为获得时间性而得以进入本质性存在,并以此构成人性的全面而立体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由此而获得对人本身的信仰和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力量,使失去家园的人类精神在新的信念的询唤下,在灵与肉的主体性升华中,重获救赎,直达彼岸。

作为高等教育从业者,作为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校的高校教师,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要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担当,在人类精神深处、更深处探索与挖掘。我们更深地切入人类精神的本源,就能够拉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从而创造出一份真正和谐美丽的世界。

担当的精神起点,必须是人类永远的渴望健康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所谓真善美的标杆我们永远不能够放弃。有了这些,我们的生命将永远充满朝气,我们的校园将永远充满活力,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就会永远充满魅力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1版,第16-17页、第6页。

[2]邬志辉:《教育全球化: 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7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