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与就业导向的关系

廖克玲  2009-06-21

摘要: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就业导向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找出适合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开辟就业途径,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正常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校办产业;就业导向

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强调高职教育要为培养紧缺的制造业人才服务,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拓展学生的实习机会,有利于在校学生了解企业新设备与新环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的联系,让社会生产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等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就是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将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并相继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与就业导向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值得加以研究。

一是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高职的就业导向较为被动,未能将王明伦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中提到的“内源发展模式”与“专业﹢公司模式”及“外联型发展模式”、“订单式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与目标相距甚远。有些高职院校盲目投资,搞形象工程,发展规模与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目前,我国高职的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指向性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因而学生就业没有明确的定位,而且定位较晚,到大学三年级时才有朦胧意向,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处于被动的状况,往往靠信息、拉关系、找门路,而不是真正靠自己去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多种途径,以求得就业渠道的畅通,真正赢得市场,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高职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培训缺乏产业资源的合作。王明伦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中提出的在“专业﹢公司式”的结合中,企业以产业形式合作经营的模式值得探讨,高职院校以独立的产业经济形式生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经济现象,具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的论述更值得研究。当产业结构转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明显趋势后,社会需要发展高职教育以提高技术工人的层次和素质,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往往滞后于就业市场,就是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一种资源合作的关系,在经济上、在人才培养途径上缺乏沟通意向,正常的人才需求关系与供需关系往往被扭曲。

三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方向不明,因而就业定位不准,在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上缺乏市场导向性。有些高职院校对热门专业存在一哄而上的倾向,盲目投入,造成巨大浪费,没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倾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上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的误区,脱离生产、实践第一线,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专业没有经过市场论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办不下去,或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高职院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出资共同建立的公共实验实习基地,资源共享不够,多数呈分散型产学研合作的状况。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从普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摆脱出来。由于实习设备简陋,高职生大都无法学到就业的本领。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做出贡献,并且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开辟广阔的天地和真正的真枪实弹的训练场所,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高职院校才能有真正的竞争力。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是要依靠社会实践。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但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而且还应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观念更新不够,缺乏多渠道发展自身的观念。应提倡高职院校的观念更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多渠道发展自身的观念。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高职院校有“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够,参与市场竞争不够。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取得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显著成效。虽然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没有形成国外那样具有明显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的建设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成功实例,其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工业训练中心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致力于使工业中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一批生命力旺盛的中小企业进入工业中心园区,与学院各专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典范,作为教育部首批规范的两所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邢台模式”。其主要经验是将学校现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成立校内训练中心,将所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后,成了信息技术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等八大中心。根据成本分担理论的受益原则与谁受益谁支付、教育成本和受益相匹配的原则,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是现阶段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适当方式。深圳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为企业培养的,同时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实训场所,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企业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得到学校的技术支持和人员资助,实现了一种良好的“双赢”局面。就业导向建立在产学研合作的自我拓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有些地区和行业与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如深圳高职院、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中的高职院校等,在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结合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成功地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

五是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轻视对农村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我国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很落后,社会职业结构还处于一种“预调整”状态,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未得到转变,对职业教育培养企业人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当社会的需求还没有强烈显现时,一种教育模式就无法得到社会、政府、企业甚至教育主体自身的关注。据有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占51.88%,有的高职院校这一比例更大,如何将这些劳动力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现代化新农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周光勇,等.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马树超.扫除制约高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中.

[4]李志宏,等.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 规范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5]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