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冯琳娜  2011-11-19

【摘 要】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被认为是战后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帮助德国经济复苏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质量,而质量保障机制则是德国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本文主要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强调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相关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功能实现的一种结果。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质量保障机制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认为“85%的质量问题是由于管理制度和体系造成的”,而人们所追求的“持续的高质量”则是管理体系的产物。[1]职业教育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得以保障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被认为是战后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帮助德国经济复苏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质量,而质量保障机制则是德国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这个质量保障机制是影响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各要素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它涵盖以下主要方面: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教学保障、就业保障等。 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国家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通过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从根本上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有以下公认的显著特点:立法起步早,体系完善;监督有力,明确具体,便于操作;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法律法规不断修订,与时俱进。[2]早在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3]1973年德国颁布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对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方式与任职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获得减免税等优惠鼓励,而不乐于承担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则须缴钱,这些支出将被国家用于职业教育领域。[4]为了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和鼓励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德国1997年制订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适应生产力的进步及其伴随的新兴行业的诞生,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是势在必行的,2005年1月27日,《职业教育改革法》应运而生。[5]这部2005年《职业教育改革法》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关注:首先,该法允许全日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那样,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其次,国内各州的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合作可跨地区实现。正是在上述基本法、单项法与相关法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下,德国职业教育方能实现依法治教,科学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 高质量德国职业教育的运行,得益于来自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鼎力相助,其政府拨款与企业资助相辅相成的投资方式保障了办学经费的可靠来源。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可靠的经济支撑,其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拨款。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隶属于德国联邦的每个州政府,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拨款主要依靠各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而且,来自官方的直接拨款,主要针对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元”,即职业学校。州政府对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元”,即企业的经费支持,则体现在州政府对于主管企业培训的“行业协会”的拨款。[6]也就是说,州政府对于双元制模式中企业这“一元”的经济支持,主要是通过资助培训企业的业务主管即行业协作来实现的。另外,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每接受一名学生顶岗实习,就会获得来自州政府一定的经济补贴,这也成为政府资助职业教育的一种间接形式。 德国企业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可以说,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以2000年的数据为证,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中,企业投入了大约277亿欧元(约合2500亿人民币)。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受训学生生活津贴及社会保险、培训的设备及管理费、教材费等支出。[7]企业资助职业教育以两种模式实现:其一为企业直接资助;其二为以基金形式设立的集资资助。其中以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资助为企业资助的主要模式。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保障 政府主管行政事务和行业协会主管职业教育具体业务的分工合作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的高效性。二战以来,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联邦政府以其具有的行政力量来制订实施一系列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法规、制度,而且职业教育的行政主管权力归属于各级州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本州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充当着不可或缺的管理角色,这就是德国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的业务主管机构。行业协会通过其下设的职业教育委员会来实现对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

四、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科南特作为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对于学校师资在教育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曾这样评述:“一个学校要站的住,教师一定要出色。”[8]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实现高质量的有效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德国职业教育其独特和专门的职业学校师资与企业实训师资的不同培养轨道保障了高质保量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步步确立之后,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走向正规化,德国的部分州出现了专门培训职业教育师资的学校、培训班,而且特别强调入学条件之一是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州甚至考虑到了教育科学在职业学校师资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1945年以后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出现了新的显著变化,那就是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了学术化倾向,而且师资培养要求在正规大学完成。[9]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正规大学接受培养以成为合格的德国职教师资呢?主要有两种培养对象:一种是文理中学毕业生(具有中等学历);一种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具有高等学历)。对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文理中学毕业生而言,必须拥有12个月的企业实习或工作经历,然后在正规高校接受至少9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还要专门学习教育学知识,之后要求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教育实习阶段,两年实习结束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便可正式从事职教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则须学习至少4个学期的专业理论与教学法并参加学校实习,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研讨班学习并可独立开课,之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开始职业教育工作。[10] 德国职教师资的70%都是实训教师,有以下三种身份方能成为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其一为具备培训师证书;其二为具备师傅资格证;其三为具备企业一线丰富经验。[11]上述的培训师证书和师傅资格证都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试才能获得,不过学习形式灵活,可通过脱产或函授等方式实现。 五、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 注重“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及双元制模式下在企业实习的优势,共同打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秉承了一种注重能力,特别是可迁移的职业行为能力的教育理念。这种在职业转换中不会丧失的职业行为能力,被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家梅尔滕斯称之为“关键能力”。[12]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复杂而多变的工作环境与应对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而理应掌握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要的一种跨专业的基本能力,也包括职业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备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13]1996年5月9日,负责制订德国职业教育学报课程标准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了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在该指南中,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被提到,这就是目前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备受瞩目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目标描述”以某一“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最终达到一定的职业行为能力为表证;“内容陈述”是对特定“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细化;“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即基准学时)则给定了安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时间。[14]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是行动导向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为整个学习过程之核心,而教师则扮演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的角色。整个学习过程由六个行动连贯完成,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15]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高度强调学生个人的独立与践行,以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的最重要环节体现于学生的实习活动。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其中的一元为企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实习以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即企业的学徒工,直接安置于实际的生产劳动岗位上进行培训;另一种为模拟的训练工场培训,这里所讲的是模拟,意味着这培训是独立于企业真正的生产过程之外而专门单独创立的技能训练场所,该场所提供专业化而且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以上两种培训形式共同构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培训的实训场所。[16] 六、德国职业教育的就业保障 在德国,每年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普通教育的学校毕业生主动选择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训。[17]职业教育如此深受德国民众的青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可靠的就业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若在实习企业表现突出更容易被企业接纳而成为正式的员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有能力更快的融入社会。 七、结束语 德国职业教育以其与时俱进,体系完善的国家法规政策保障了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其政府拨款与企业资助相辅相成的投资方式保障了办学经费的可靠来源;以其政府主管行政事务和行业协会主管职业教育具体业务的分工合作保障了管理的高效性;以其独特和专门的职业学校是在与企业实训师资的不同培养轨道保障了高质保量的师资队伍;以其独树一帜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和关注能力培养的职教理念保障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其企业为一元的双元制的模式保障了接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优势。 正是在以上种种要素的有效作用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质量方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德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它各相关要素相互协调和积极促进的产物。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生源整体水平有待改善,提升职业学校入学门槛势在必行;吸引优秀生源积极性政策还需完善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需更多地适应市场需要;经费保障及其对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给予我们的借鉴更多的是思路和观念上的东西,由于两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存在的很大差异,对于我国来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一定是在我国背景下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