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期刊投稿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机理探讨

佚名  2011-07-14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 年6 月21 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专门设立“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条目职称论文投稿,必将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是校企合作实现的关键点 不可否认, 近年来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仍然是困扰校企合作实现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运作方式上,学校行为多,政府参与少;在合作对象上,大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少; 在合作机制上,学校主动多,企业回应少;在合作模式上,顶岗实习多,工学结合少[1]。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地影响到校企合作积极性和长效性, 而且也使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隐喻研究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2][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1980 年,美国两位学者G.Lakoff 和M.Johnson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 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复杂性学者霍兰不仅公开承认隐喻方法在复杂性科学中的作用, 而且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它基于相似性或类似性比拟,在不同范畴及领域的事物之间建立对比或对应联系。实际上,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生态系统隐喻方法主要包括哲理隐喻、原理移植隐喻以及分析方法隐喻等三种, 其中哲理隐喻法最易被理解与接受; 原理移植隐喻以及分析方法隐喻由于涉及生物与非生物比拟, 因此常常存在一些术语及描述的疑义, 因而需特别注意(米哈依洛夫,2002;王兴元,2008)。因此,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过程描述为生态机理是一种隐喻, 通过借用生态学语言、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学方法进行隐喻类比研究, 可以更加有效地描述与探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现象及其内在机理,并且可以得到人类最容易理解与使用的理论与方法。总之,隐喻研究方法将是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状态及其与内外环境的依存互动关系,进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使用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机理解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企业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的生态环境下, 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的合作行为。从隐喻研究出发,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因子、生态功能、稳定性及其进化规律有基本认知的基础上, 生态学原理以其崭新的语境和独特的视域对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可行的路径选择。 (一)生态动力机理 生态动力机理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运行过程中,推动工作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拟生物化”生态系统,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动力机理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1.物质动力 企业在生态演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是经济动力。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刺激, 更重要的是经济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可以获得免费的员工培训;大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职业院校为本企业员工提供免费的课程培训和相关的技术、文化指导,希望职业院校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可“回炉”的教学平台, 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课程知识。二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普遍的动力就是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因为雇佣在校职教生比雇佣临时社会劳动力的成本低。三是获得潜在的高质量员工。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具有成为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可能性的技能型劳动力,从而做好人岗匹配。 2.精神动力 企业的精神动力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经济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一方面在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扶植困难、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分出一些财力和精力担当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 他们相信推动职业教育的进步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 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会使企业受益。 3.信息动力 在现实中大规模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劳动力, 不可能单纯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和动机, 只有大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形成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机制, 使整个产业界受益,从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另一方面,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共享职业院校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科技研发和人才集中等信息优势,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创新盈利增长点和突破点; 更可以克服企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 从职业院校寻找专门人员从更广阔的战略视野研究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二)生态阻力机理 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过程中, 生态阻力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态阻力 当今社会, 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恶化,不断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近期,有学者专门对广州、佛山等地150 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被调查的150 家企业仅有征稿期刊66 家与高职院校有不同形式的合作,70%的被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90%以上的企业认为没有义务参与校企合作,75%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收益小,风险大[4]。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使用的外部性问题严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 万人,比2009 年的611 万多出19 万人。在金融海啸来袭后,企业面对减低人力资源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双重挑战, 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既可以招聘到现成的劳动力, 获得企业收益, 成本———收益的严重不平衡使得更加恶化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生态。 2.行业生态阻力 1998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后,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 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落实, 使得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 各地区培植的职业院校多为综合性学校, 行业指导的缺位使得不同行业类型学校从专业到课程结构的趋同化,导致各地的职业院校办学失去特色,难以形成行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失去了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色优势[5]。结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降低, 阻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正如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教育部专家任耀生先生指出“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完全没有了话语权”,行业指导和监督的缺位不仅导致“专业布局的无序”,而且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3.职业院校生态阻力 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不仅在于人才培养悖论,更在于职业院校内部生态矛盾。一方面是生态位不准。受传统教育学科本位、官本位文化和行政生态的负面影响、对校企合作的现实诉求把握不够, 未能对职业教育的位置和功能有科学认识。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由于对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认识存在差异, 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职教学生多元主体之间的目的与利益冲突必然影响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4.企业内部生态阻力 生态学理论表明, 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拟生物体”———企业内部生态。一是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过大。有问卷量表分析,企业管理和指导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时间安排、学生安全和经费问题是制约大多数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企业秘密、学生产出少、员工编制、合格学生和设施及场地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很多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6]。二是存在组织排斥力。在组织人力资源生态中,企业的正式员工会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参与学生产生怨恨心理, 认为职教学生低工资以及所接受的培训机会使他们受到威胁[7]。三是人力资源生态安全。职教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普遍会流动到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金待遇较好的其他企业,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资职业学生培训项目的风险很大。四是科研投资风险。由于校企双方知识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 利益基点和价值取向的不一致, 加之职业院校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和能力, 在利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方面也可能产生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恶性循环。结果企业必须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摊压力, 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阻力。 (三)生态推力机理 生态推力机理可以从制度生态和行政生态两个方面分析: 1.制度生态推力 制度生态是指一系列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事规程、社会规则、法律基础和行为准则。制定相关法律规章为参与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包括直接的经济补偿政策以及间接的支持性政策, 可以形成良好的制度生态。一是奖惩制度。政府可以对于那些按规定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或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 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现金奖励, 而对于那些没有按规定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或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 则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及一定比例的罚金。二是税收制度。对于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 给予更为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 如减免一定年限或数额的企业所得税。此外,对于为职业院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 允许企业付给实习学生的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以提高企业接纳职教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并予以表彰,使之制度化[8]。 2.行政生态推动 行政生态是指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如何以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政无疑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政府的领导地位和权威性决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政府的参与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其有效地发挥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等生态功能, 才能引领与指导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期刊投稿长期性和实效性的合作关系。德国之所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与其政府的行政生态推动不无关系。德国的联邦职教所下设一个委员会,由四方代表组成,即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企业主代表以及企业雇员代表。此前每方各16 票共64票,后来变成各方8 票共32 票,半数以上的意见提交议会审议。各方代表通过投票来决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政策等诸多问题,并通过这样的平台来阐述各自的观点。显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决策话语权反映了德国政府对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影响力。 四、共生态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本中第六章除了第15 条提到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的,还有第41 条、第53 条、第57 条和第67 条都从不同角度提到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这必将为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提供战略指导。而本文从隐喻研究出发,以生态学原理崭新的语境和独特的视域探讨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企业生态系统与职业教育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生态机理,所得出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态动力机制、生态阻力机制和生态推力机制的结论表明: 企业与职业 院校理应发挥主体作用,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行业理应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四位一体的“共生态”模式。 请尊重作者版权,本文来于知网,查看全文请联系站内客服人员。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