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教之道 德为先——关于传统文化智慧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方略之探讨

李艳红  2010-11-26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出发,结合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方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大学》《中庸》到《论语》,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泉。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认真思索现代德育现象,从办学实际出发,明确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制定了“敬业乐群,手脑并用,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的十六字校训,建立了以“一条主线,四个意识,八个习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居安思危、富而思学、艰苦奋斗、成才成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爱护节约公物习惯、劳动习惯、健身习惯)为核心的德育框架,围绕打造特色德育的办学理念,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和全方位渗透的德育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开拓了一系列德育工作新途径,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轨道,校风建设稳步提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之道。德为先的办学思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最大的困难是道德建设。建校初期,学校德育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学生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有些班级甚至连起码的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持。学生的德育工作该如何下手,该从何处着手,成了学校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德育为先导,通过德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社会各届人士的高度赞扬,毕业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成为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养中心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接待来自海南、青海、江西、陕西、湖南和本省的兄弟学校参观交流。《中国教育报》《德育报》和旷州日报》等媒体曾专题报道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出色成绩。原国家教育部德育处处长王扬南来学校视察工作时赞叹:“长安职中的德育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可以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典范。”因为校风良好,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东莞市文明单位和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学校。从2002年开始,学校连续九次获得东莞市教育质量一等奖。

二、教不严。师之惰——从严治校的管理方略

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校,以爱心为基础。爱心是德育的核心。学校每位教师都将爱心渗透进德育之中,把爱心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感化学生。因为爱学生,所以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而不能迁就和放纵学生,而是从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每一位教师都牢记: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制度育人是学校从严治校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奖惩条例》《学生德育量化奖扣分细则》《级风星级评比标准》等,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表现都可以在这些制度文件上查找到相应的奖惩条款,可以说是学校的“德育大典”。当然,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是用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约束学生。

三、有教无类——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和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德育特色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校把后进生称为“暂时后进生”,相信通过爱心教育能帮助他们转变。根据学校生源复杂、后进生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并实施“建立台帐、专题研讨、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努力做到不拒绝一个差生,不歧视一个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每学期开学,每位科任老师都会主动去帮扶1—2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制定可操作的帮助方案。学校提出了“超市模式第二课堂”(教育部立项课题)的概念,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注意强化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开展,活跃了师生的文娱活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四、克已复礼——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学校通过培育学生日常行为和文明礼仪习惯,抓好学生的集体活动。确保集会纪律,提高两操质量,特别是通过实行长效督促机制——《级风星级达标评比》,使学校德育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

为了达到规范化管理,学校规定学生进校要配带校卡,统一穿校服校鞋,头发要按男平头女齐肩要求自觉修剪,定期修理指甲,平日不准佩戴首饰,上课坐姿要端正,集会要快而且整齐。

学校在高一年级专门开设了礼仪课,以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礼貌,表现落落大方;平等相处,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正直、真诚、自尊、自爱。如今,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礼仪习惯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导而弗牵——德育内化的有效途径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学校注意将道德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使学生自觉追求美好,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校开展了“说出你心中的故事”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启发和教育学生,引起学生思考。2008年,学校共开展了四期访谈节目“我人生第一次就业的故事‘我最感激的人的故事‘我创业就业的故事”和“我们的体育艺术节”,嘉宾主要是学校的学生,还有老师和企业的领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开展了“我与新莞人(注:新莞人是东莞市对外来工的敬称)共成长”活动、“企业家走进校园”活动、技能节活动等,寓教于乐。

六、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的德育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学校着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周活动,将学生安排到学校的各种劳动岗位,包括保安服务、接待服务、文明监督和纪律检查等,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周管理由团委、总务处、教导处和德育处共同负责,班主任直接负责本班级管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各岗位分派指导监督检查员,对学生劳动进行劳动前指导、劳动中监督和劳动后检查评分。各部门每周两次检查本部门所负责的卫生责任区,检查学生所做卫生是否达到要求,并评分。

学校还推‘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生产车间引进学校,将教学课堂办在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场所进行劳动实践。

七、养不教,亲之过——“三结合”的德育特色

养不教,亲之过。——《三字经》学校积级主动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形成“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全方位育人。学校“把家长当顾问,把家长当同事,把家长当朋友,把家长当嘉宾,把家长当教授,把家长当学员”,利用家长会、家访、校刊《教育l+2》等形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关工小组,听取家长意见,请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定期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与检查。

八、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构建书香校园的人文环境

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主干道、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及学生的作品,用名人事迹和名人名言鼓励学生,用高雅文化陶冶学生。

自2005年起,学校开始实‘书声校园、书声教室”的早读评比活动,规定了专门的读书内容,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开展了各种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举办读书故事会和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还邀请赵长青、何明志等著名人物莅临学校指导教学,开办讲座,使全校师生受益匪浅。

传承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弘扬中华美德。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将长期致力于此项活动的实践和研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

2.关于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价值属性

在这里,价值属性主要指工具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观只是工具性的,是他追求富强的一种工具。美国学者史华慈认为:“如果穆勒的著作中,个人自由经常被看作一种目的,那么,在严复的译作中,个人自由则成为提高民德和民智,并最终为富强服务的一种手段。”关宝成、潘晓斌认为严复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初考虑就是为了要使国家富强。他们指出:“国家富强是严复矢志追求的目标,自由主义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已。”国家富强为什么需要自由呢?他认为严复的答案是: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个人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在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本身也具有终极价值属性。胡伟希说,“穆勒除了是功利主义者之外,同时还是十九世纪中叶少有的为个人自由作过出色辩护的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者”,“穆勒之主张发展个性和维护个人自由,归根到底并不在于其有工具价值,而在于其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绝对的价值”。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来自于穆勒,这一点严复是应当领略到的。胡伟希还反驳一些人认为因为<论自由>一书两人对“界”的理解不同而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工具性的观点。他认为,虽然二者对“界”的认识不一样,但他们都主张保护私人领域的自由不受到侵犯。所以仅仅说严复的自由主义观只有工具性价值是不确切的。刘淳反驳了美国学者史华慈所认为的严复“误读穆勒”——严复把穆勒的超越功利主义自由观改造成功利主义的自由观,以及学者们所根据这个论点而推论出的“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罪人”的观点,她说通过重读<论自由>,得出严复并没有曲解穆勒的自由观,“穆勒的自由观是兼有价值性和工具性的”。对于论证“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罪人”的论据——英美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刘淳认为自有它失败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在中国一直是暴力与革命不断,一直没有适合英美自由主义生长的土壤。

3.关于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和倾向

自由主义思想来源于西方,由于其发展的阶段不同,学界区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概而言之,古典自由主义是早期的强调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在任何时候都看作是第一位的观点;新自由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许多严重的危机和矛盾,国家出面参与宏观管理,有限度地限制个人自由的观点。学者们对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和向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观点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胡伟希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不是西方理论的翻版,而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的一种创造,但其来源是古典自由主义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关宝成、潘晓斌考察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发展倾向后指出,严复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严复因对经验论和天演进化的哲学的信奉,使他对古典自由主义中的“天赋”有所保留。而新自由主义有弱化个体主义色彩,呈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性质,与严复所关注的国家富强有相适合的地方,情感上更接近。

关于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卢梭的“天赋自由”观的关系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严复接受了“天赋自由”观并用之批判中国的专制。郑师渠指出,严复“显然吸纳了卢梭民约论中天赋人权论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早年批判封建专制运用的正是卢梭的民约论”,“是近代中国以鲜明的态度宣传卢梭民约论和借此猛烈攻击君主制的第一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观并非天赋自由论。杨义银、唐兴霖,王宪明、舒文指出,严复接受的英国经验论、实证法为主的观点,从逻辑上证明他不可能是天赋自由论者,不可能接受卢梭的先天原则。欧阳哲生指出,严复之所以批判卢梭的思想是因为卢梭是法国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主张以革命和激进为手段,而严复坚持的是西方的特别是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对社会改造采取理性的态度,以改良和渐进为途径。因此不会是承自卢梭的天赋自由论。 三、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近代化和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

1、有关人的近代化

人的近代化在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中即改造国民性思潮。国民性在英文中统称NationalCharacter,是用来表示渗透在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中的内在精神或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国民性格、国民价值规范、国民风度。

学界普遍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先河,严复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和旧学,指出正是它们造成国民素质的低下,而他的三民思想以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提出国家的富强是要靠每个公民的素质提高才能达到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人们的民力,民智,民德。对严复的主要体现为三民思想的人的近代化思想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这种深刻启蒙意义之所在。郭国灿认为,“严复的德、智、力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为近代国民性的改造明确了方向”。

杨义银认为严复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器物的表层引向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的深层,即必须培养个体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德智力,树立自由民主观念,改进思维方法,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黄新宪认为,三民思想是严复“进化思想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启蒙的主旋律之一”。启蒙的主题是“人的近代化”,“只有通过逐渐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才能奏效”,因此,他认为严复的这一主张是十分深刻的。

林家有、赵立彬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貌似缓进,实则坚实”,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小视的,它恰恰做了革命派所忽视的国民启蒙的内容。刘敬东认为,严复以三民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在客观实际上构成了由近代改良到革命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主要是由于变的进化观和民权、自由、科学的启蒙培养提供了革命的条件。

另一种观点在肯定其启蒙意义的同时,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具有相当的片面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杨正典认为,严复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要是以三民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救国论,这种把复兴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面,尽管有其合理因素,但这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片面之谈,而且这种论调在客观上也与预备立宪相呼应,成为其欺骗性的理论基础,造成了相当消极的影响。郭国灿认为,三民思想以教育为先,始终没有处理好与政治和革命之间的关系。张红认为,“由于他的社会经历和阶级属性的局限,使严复最终不能理解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孤立片面的夸大思想启蒙与教育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决定政治、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这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中国现实使严复一次又一次失望”。

2.有关国家近代化道路

众所周知,严复因为一直坚持他的三民思想而持渐进改良主义。像蔡乐苏所认为的,对严复而言,即使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梁在“新民”诸报上的激进宣传也不合时宜,他认为,若等西太后享尽天年后再变法,则不会有血案发生,也不会功亏一篑。可以看出,严复是坚决反对用激进的手段来改造国家的。

萧功秦就严复的渐进主义的近代化道路从学理上作了最早的探讨。他指出,严复的渐进主义是有完整的理论基础的,即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决定对西方文化既不能单项引进,也不能全盘引进。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培养一些具备现代化性质的质素,诱导其成活和发育,“使其成为嫁接外部现代化机制的内源性基础,内部的现代化质索与从外部引进的相适应的制度和因子两相结合,从而可以‘与时偕达’地形成一种不断带动现代化纵深推进的机制”。萧功秦进一步指出,“严复认为,要顺利导入现代化的内源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文化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这样需要我们重视和认真反思传统文化,并从中挖掘和培育现代化的因子,以推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渐进主义在批判激进主义与国粹主义的过程中,在深入认识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为后人留下一笔值得重视的思想财富”。

俞祖华还对严复和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比较。指出,他们虽然采取了渐进和激进的不同道路和理念,但是他们都是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渐进和激进作为两条不同的道路,在他们二人的方案中也不是绝对的,启蒙和实践也在客观上成了互补的一对范畴,这是可以引起我们继续深思的。

四、严复的晚年思想

关于严复思想的变化问题,在学界一直是存在着很大争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严复晚年思想相对于早年激烈地批判旧学,宣传西学,为维新变法张目而言,出现了保守与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认为他放弃了早年竭力宣传过的西学,完全回归传统,且主张君主专制,反对民主共和,提倡尊孔读经,已经陷入封建专制主义的包围之中。因此总结说严复是早期进步,后期反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严复晚年思想的内容的界定没有太大的变化,杨正典的观点可以充分地代表这一共识。他说,“严复执着于他的渐进改良,于‘革命立宪皆非其所措意’,成了掉队的先行者”。

但在对严复晚年思想的评价上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大多数的学者丢掉以前的一些武断和简单化的做法,认为不能用“进步”与“落后”来评价严复这样一个思想家,不能因为他晚年提倡尊孔读经来论证他反动(因为尊孔读经也并不意味着反动,儒家经典里本来就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内容)。而他寄希望于强人政治是考虑到安定为一切政治改革的前提,这些都是学理上的探讨,根本说不上“反动”二字。

与上述认为严复思想前后有巨大反差的观点相对,有少数学者认为严复的思想一直都是贯通的,不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体现在三民思想的一贯性和终生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这两种观点上。

1.严复思想前后存在巨大差异

多数论者在取得了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其关注的重点落在了严复的思想为何会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阶级局限、政治落伍论。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彭洁、李白辉。彭洁指出,严复后期保守主要缘于他不懂得变革生产方式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即对时代的来去把握不定,是“不成熟的阶级产生的不成熟的思想,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李自辉具体论述了严复的政治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主张改革到教育救国到复辟帝制和尊孔复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其政治态度必然日益右倾,阶级地位的局限是使他落伍的阶级根源。

(2)政治形势恶化令其失望论。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有卢云昆,王春玲等。卢云昆认为,严复早年虽是持渐进主义的,但其晚年思想和早年相比,确实存在保守的倾向,而其原因在于,“一是戊戌事后,清政府虽已实行新政,但混乱频仍,求治无望”,二是“随着西学大量涌进……肆意泛滥,害人不浅”,三是他看到了“平等、自由、民权诸主义,百年已往”,“乃至于今,其见日弊,于是持论更加审慎,更趋于中庸”。

(3)双重因素论,即严复本身所具有的渐进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内因)与政治形势令其失望论(外因)。甄建均试图从严复思想变化的内在理路人手,论述晚年思想的归宿,他认为严复思想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产生变化存在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西方文明的祸害,由失望引起向传统文化伦理价值倾斜;内在原因在于其渐进思想,一直反对共和,和他思想中一直保留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这两重因素相夹,使他的思想有前后的不同。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陈孝华等人。

(4)反思论。丁四新认为,“辛亥革命后,由于时事混乱的武人争雄和欧战的刺激,严复的思想成了一反思的思想和政治态度。而在这一反思过程中,一是蕴含着一种孤怀独抱的操守和对‘时俗’的抗拒,二是对他中年时期思想的悔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体认与复归,这两种心态决定了严复晚年的人生历程,将是在摇摆不定、幻化茫然的心理动荡中,倍感内心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与折磨”。他指出严复面对混乱的国内国际环境,他对欧洲文明、壮年时期的思想和辛亥革命后的现实,进行的反思使他认为孔孟之道才是根本,而不管是倡教还是尊孔,他认为都是要树立国性维系人心的必要。杨正典对严复晚年为何会提倡尊孔读经作了推测,他说,严复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再评价,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对儒学的肯定是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的肯定,是超越了中西之后的重新取向和规划,体现了严复思考的深入化,也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5)道德文化关怀论。持这种观点的有顾士敏、艾昆鹏、张水勇、武云、俞祖华等。顾士敏在1992年就提出,严复从批判传统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救亡,到批评辛亥革命而力持君主制,是对国性的认识为中心而进行的。早年恨之则认为封建旧学是中国国民素质低下的症结所在,晚年爱之又是因为他认为它是铸造国性、人格、国格之基,这种矛盾的共存是由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然。艾昆鹏、张水勇则从道德关怀的视角论证严复在接受西方进化伦理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时,在中国现实状况的影响下,关注传统与道德的关系,认为失去传统道德也将失去有效的基础。这种态度最终使他回归传统,放弃了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6)建国论。王宪明分析了严复的建国思想后认为,除了传统文化本身所对铸造国性这一点外,严复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终极关怀,希望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生产的同时,应具有自己的教化和民族文明,这样才能适应世界潮流,而不至于像别的一些国家一样因丧失民族特性而导致由盛转衰甚至亡国灭种的情况出现。王宪明认为,严复的这一思考是深沉的,也是符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要求的,更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要求的。

2.严复思想前后是一致的

这种一贯性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种一致性可以概括为严复一生都是持中西融合论。林家有、赵立彬认为,成为严复思想内容的核心的三民思想正是他晚年政治观念的思想根据之一,是其救国方案的主要内容。从严复的三民思想的逻辑出发,他必定是反对革命的,对国民程度的认识让他认为中国连实行君主立宪都不够,只有借强人政治先稳定政局,这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李华兴,王宪明,林启彦,俞祖华也持此论。另一种一致性可以表述为严复晚期思想与早期相比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始终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哈九增认为,在政治思想上仍坚持民主制表现之一的君主立宪制,(筹安会有上当之嫌,他的“君主”制也是作“众主”之意,且认为等国家富强了就可以过渡到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反对儒家文化一尊的文化专制主义,总而言之,严复依然可以称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