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英语小说特征研究

王晶  2020-12-21

摘要:残雪后现代主义叙事,对于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些许新的路径。本文主要介绍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与残雪小说的特征,重点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呈现,包括审丑的艺术世界,异化的叙述者,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小说叙述的反逻辑性,荒诞世界中的灵魂反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残雪及其作品与传统对立,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的运用正是这内外交互影响下在其作品中的特色显现。

关键词:残雪;小说;后现代主义

一、前言

1 0 月 8 日,瑞典文学院宣布 2020 年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评选之前,我们中国女作家残雪(CanXue)连续两年入围赔率榜前十名。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湖南长沙,1970 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2015 年,其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当代文坛上,残雪用自己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纯净的精神王国。她时常任凭自己的潜意识自我发挥,所以读者在接触残雪小说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残雪的作品很难懂,不知道是在表达什么。她的小说中人物如幽灵般怪异,不管是黄泥街中吃泥的齐婆、专收耳朵的可怕老头,还是《痕》中经常拿着钩刀出场的铁匠、《双脚像一团鱼网的女人》中有着淡蓝色长脸的祖母、《渐入佳境》中抹粉戴假发的母亲残雪如同一个遗世独立的斗士,她用那梦魇朦胧的呓语进行着艰苦的突围表演。

二、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与残雪小说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在我们接触残雪的小说中很能够感受到其中所透露出的阴暗气息,作者用自己的迷狂写作创造了一首首个性化的心灵异曲。残雪的"异"就在于作家在作品中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残雪小说中的世界常是一个肮脏、黑暗、充满臭气、动物疯狂的世界,人人相互试探、彼此质疑、各有阴谋,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动物都呈现出明显的敌对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呈现以及荒诞世界中的灵魂反叛两个个方面在论述残雪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

三、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呈现

1 .审丑的艺术世界

美的相对性在文学艺术中更是如此,作家和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为了与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区分开来,往往会选择将事物进行后现代主义处理,诸如强化、凝聚、扭曲、拉长等等, 这样反而能够引人注意从而获得别样的审美效果。

残雪正是将生活中的丑也拿来审视和关照,从而成就了其小说的审丑风格,小说中以"野蛮的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肮脏、麻痹、窥视和阴险的丑恶世界。在《最后的情人》通过这过去与现在的比对,残雪揭示出了过去的阴影和悲哀现在却仍在上演!残雪的审丑并非只是展示丑,审丑最终与审美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写黑暗和死亡反而是对光明和美好的呼唤。

2 .异化的叙述者

2 0 世纪 80 年代残雪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她最早发表的是《污水上的肥皂泡》,之后又发表了《小怪物》《顶层》《邻居》《公牛》等作品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另外《旷野里》《痕》《恩怨》

《迷失》等作品则采用第三人称,残雪作品中采用第二人称叙事的较少,多数为第一人称叙事。在《暗夜》这部中篇小说集里面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作品都是第一人称,这显示出了残雪对于第一人称叙事的偏好。

然而,在残雪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与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中所接触到的"我"的用意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作者采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多是为了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可信性,讲述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从而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但残雪

作品中的叙述者"我"则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以《最后的情人》英文小说为例,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大段大段的梦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你读懂了诗情,却无法读懂诗意,多线叙事的交叠杂糅,让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乔、马利亚、文森特、丽莎、里根、埃达,还有丹尼尔、阿梅以及金,乔伊娜等,每个人都如傀儡般穿梭在繁复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梦境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残雪催眠、跌倒、睡下。这仿佛是发生在异域国度的故事,真实地出现在迷离的情境里,人物是西方人的名字,而场景又具有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特点,在这个时空里,每个人都飞离现实,又与现实紧紧相连。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在自己的思绪里飞得很远,再飞回来,既可洽又圆融。并且,人物间的梦境可以彼此打通,互为铺垫和补充。一个庞大的梦境体系和一个单纯的现实世界形成对比,让我们可以明白每个人物的思索和追寻,却又无法懂得任何一个人物的全景,迷失在残雪精妙的手法里,找不到方向又不得不跟着她的思路走。起初我们所知道的, 往往是不明所以,知道后来的补叙出来,我们才会了解一二。但即使读到结尾也没有起因和结果,只能一头雾水不甘心地离开。也许,这正是残雪要传达给我们的感受,抽离真相带来的迷茫中的悲伤。可见我不大同人交往,性格不算外向。除此之外,对于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我们无从获取其他详细信息,在读者的脑海里这个"我"总是模糊的难以成型的。

残雪小说中的这个"我"时常没有名字,关于"我"的身份、地位、长相、打扮、年龄甚至有时连性别都无法确定!与第三人称叙事不同,主人公不是他(她、它),而是"我",这样读者就无法忽略掉关于"我"的探寻。对于"我"读者总是难以找到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的特征。"我"时常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我"的所见所感,叙述"我"所意识到的东西。如《最后的情人》中,当内容在一步步铺垫下徐徐展开,每一个人物都在追寻自己内心的“诗与远方”,自己的“月亮”,无奈现实残酷,残雪让他们晕过去再重新复活,颠颠倒倒里流淌出欲望和绝望。复杂、曲折甚至诡谲的关系构成文章的主线也形成了错杂梦境的基础,将每个人物内心深层的原始的黑暗的近似于兽的欲望用一种从天堂获取的光强行照亮,剥离外壳的循规蹈矩展现现代人生活背后的内心的坚定与悲伤,让沸腾的野性和高级的文明在冥冥之中相互撞击和杀戮,并最终合为一体,展现出当前环境下无法实现的工作与生活、爱情与艺术统一的崇高理想。

总之,如残雪自述的"将自我不停地分裂下去,是我的创作方式。"残雪小说中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正是作为观察世界的观察者以及观察自身以实现自我观照的个体,"我"会在现实中观察世界,也会在梦中观察自我。

3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小说叙述的反逻辑性

"反逻辑或者非逻辑是残雪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残雪小说叙述的反逻辑性主要是表现在时空的朦胧、人物的飘忽不定以及呓语的毫无逻辑上。这一点与残雪本人的性格有关,她对世俗世界十分反感但又无法摆脱,她本人就曾说:"我就是要反,就是讨厌那个世界,所以我才创造了我的世界。"她以自己意志的强力与世俗世界对立。在时空上,残雪的小说具有反逻辑性的特征。就时间叙述来说,《最后的情人》中,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潜入日常被束缚着的令我们不敢面对的自身情欲的深处,在那里,异质的风景对每一个生而为人的我们形成永恒的诱惑,召唤着我们脱离尘埃滚滚的世俗世界,去经历一次浓缩的爱情的洗礼。就空间来说,残雪小说中所创造的空间近似迷宫。《最后的情人》给我们的感受是:读残雪的书是痛苦的,让你迷茫让你不敢直视,但也是觉醒着的,汹涌而出的勾引和激发,牵扯出永恒

的奔向长征的信念。“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知黑暗而不黑暗,善日常而不日常。就人物而言,残雪小说的反逻辑性还体现在人物的飘忽不定上。就小说语言,不管是叙述者的叙述语言还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都总是如同梦中的呓语,不合逻辑无章可循。

小说中关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叙述都是些模糊不清的句子,这实际上正是残雪要打破世俗语言的束缚,她要以自由之力跳自己的迷狂之舞,构筑起一个妄想的世界。

4 .荒诞世界中的灵魂反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人们的追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文学消费比重的不断增加,文学读者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学市场化愈演愈烈。在先锋作家中, 唯有残雪固执地燃烧自己不灭的理想,以纯净、晦涩的笔写下一段段灵魂的自述、发出一阵阵尖锐的呐喊。

在残雪小说中她塑造了许多的对立关系,有家庭中的敌对, 有社会中的敌对。

小说《最后的情人》中,作者期待这从未描述过的梦境的出现,可现实总是不如意,来的人叙述的梦境都很平常,但是就在这些做梦的路人离去时,描述者又会为那个期待意境发出的光芒而战栗。他每天都在期待那个意境的来临,日子久了,他扔掉了记梦境的黑皮笔记本,偶尔有人来向他叙述梦境的时候,他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其实心里一直在想着那空白的虚无的梦境,为此焦急为此等待。而那些来描述梦境的路人,其实他们对于自己的梦境也并不十分清楚,他们总在吞吐出一些音节以延长时间, 他们并不在乎描述者是否记录了梦境,他们所在意的是来棚子叙述这个举动本身。在这部小说中,描述者在马路边筑起一个孤岛一样的棚子。在这个棚子里,人们都沉浸在梦里,只不过描述者是为自己从未描述过的梦境而激动而兴奋而叙述梦境的路人他们为暂时的远离现实而欣喜。棚子与现实世界是敌对关系,描述者与叙述梦境的路人是敌对关系,每个人都关心着自己所在意的东西,他们无视交流,他们都在心里有着一个孤岛。

三、结语

在文学这座孤独城堡中残雪一直以自己独有的叙述笔法散发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奇异光芒。残雪的反叛个性及其文学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残雪天生的个性就是"我从小时候起, 总是与世界作对。大人说‘东’,我偏说是‘西’。"这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就是以精神强力构筑自我的妄想世界。而就影响残雪的外部因素来说,一方面尽管父母亲双双被打成“右派”,家庭陷入困境,但家里的读书风气从未断过。这使得残雪虽然所受教育不高,但这些文学积淀为她今后的创作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父亲十分正直、不以金钱物质为重反而十分重视精神高洁,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残雪姊妹兄弟,残雪在文坛中始终高

举纯文学旗帜的独立姿态与此正是相应的。残雪的外婆是另一位 影响残雪非常深的人。外婆生前“用好笑的、有几分自嘲的口气 讲那些绝望的故事”,残雪继承了外婆坚韧幽默的特质还汲取西 方文学的养分最终塑造了她黑色幽默的创作个性。另外一个方面是,"接受卡夫卡与博尔赫斯的影响又丰富了残雪小说的艺术风格" 。西方文化于 70 年代末在中国传播开来,残雪接触到了现代 主义文学作品,她汲取了卡夫卡人性异化的主题兼用博尔赫斯迷 宫式写作同时还继承了鲁迅的自省精神,她熔铸众家又自成特色。正是这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残雪及其作品与传统对立,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的运用正是这内外交互影响下在其作品中的特色显现。

后现代主义理论一般会强调在艺术创作中为使文学语言不致流于“自动化”,“艺术家不仅要打破原有形式的规范和格局, 而且要对平常熟悉的语言及文本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变形,独辟蹊径地营造陌生性的艺术迷宫"。残雪后现代主义叙事,对于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些许新的路径。文本中叙述者的独特,从自我中脱离,观察世界又审视自身,作者可以灵活叙述,于虚实间展现社会生活面貌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情状;审丑的态度,这与关注善与美的传统不同,残雪将丑与恶暴露出来,"在包含否定感的同时给予人快感,使人在憎恶中警醒,在惊觉中反思"只要作家将丑的形象处理得当,审丑可能会比直接的审美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果;叙述语言的断裂、反逻辑即是残雪小说潜意识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残雪小说中人物说的话经常是一连串的符号或是些吞吐的音节,她借此呼吁

“冲破旧有的逻各斯所指的钳制,提升逻各斯的层次”,她希望作家和读者们能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这种新型语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