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听力障碍浅析与应对策略
杨敏 董俊芳 2012-07-20
《新课程标准》将听、说技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而目前的英语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地重视了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致使学生对听力的认识是茫然的。因此,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一定要加强英语的听力训练。
笔者现就当前初中生英语听力障碍略作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因素之一:所遇生词多,不知所云。
这是英语底子较差或条件较为落后地区学生的困惑。产生这一困惑的原因大概有四:其一,知识因素,即英语的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语法等功底薄弱;其二,“哑巴英语”现象还广为存在,学生只能看懂而不能听或说出英语;其三,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全面了解各种学科与人文知识;其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应对策略: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训练听力的好方法。如遇到生词,写到黑板上,用动作加以解释;用已知的同义词来解释生词的含义。这样持之以恒,由少到多,学生既可温故知新,又能提高听的能力,效果很好。
2、“哑巴英语”现象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患者”只能通过眼睛接受信息。要打破陈旧观念,从放声朗读抓起,培养学生朗读英语的习惯。朗读语句、段落不仅要求单词读音正确,而且语句的语音、语调要正确。这样,经过大量的反复朗读,才能领会语句之间的内存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语感,语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3、在听力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确理解。例如:Mrs Smith has a green thumb.Her roses are so beautiful.如果听者不了解have a green thumb 是美国习语,意思是指“很会种花种草”,自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入。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也可让学生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
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因素之二:初中生语音、语调、重音、连读等能力较差。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提高听力,首先要过语音关。发音不准,就不能听懂和不能正确理解所听到的发音标准的内容。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英语单词的正确读音,甚至不会正确发音,这样即使词汇量再大,也会影响正确理解所听内容。有的学生读单个的词读得准,但不懂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可使单词的读音在语流中发生变化,也无法正确辨认和理解所听的材料。
应对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教学。语音教学方面,可在学生一上初中时,集中上几节语音课,教国际音标,纠正有些学生的不正确发音。还要教给学生有关语调、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等基本语音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因素之三:语速太快。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能听懂语速为每分种10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但要在题与题间隙的几秒内理解并答题,似乎需要一些答题技巧。
应对策略:
1、要求学生在答题前要预览一下题目和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达到有的放矢。
2、要善于作简要笔记,要眼、耳、心并用。动笔记录时还应注意运用简单的数学、代号、缩号等符号,以简易为主,能看懂就行。
3、善于捕捉关键词。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内把全部内容听懂、听明白是相当困难的,但我们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大胆猜测句意,例如Where、When、Who、How old等。
4、要留心句中的“路标”。英语句子中的but、and等关连词可以看成是听力道路上的路标。
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因素之四:心理上的困难。
心理紧张主要出现在测试或大型考试中,由于求胜心切,又怕不适应考试的内容和语速,心里总感到被动、无把握,从而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结果是越想听懂越听不懂,越听不懂心理越紧张,脑子出现暂时的空白,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几分钟,哪怕几秒钟,对信息的摄入也会出现断层,导致无法正确理解所听的材料。
应对策略:针对学生心理过分紧张的情况,首先告诉他们要一次性完全听懂、听清每个英语单词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视听力测试,不要要求太高,听懂大意即可。
其次,所选听力材料要难度适中,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自信,有自信才能发掘内在的潜力。
最后,对所听材料进行预测。例如当看到“What time does he leaves?A、At 7∶00;B、At 8∶30;C、At 9∶00”一题时,可预测这道题与数字有关,因此要特别“倾听”数字。要坚持“常听不长听”,每次听的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内。长此以往便会培养出临阵不乱的较强的心理素质。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Mr west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听力也是如此,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相当复杂的过程。要以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基础,要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为前提,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训练,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