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纪飞凤  2020-12-05

摘要: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方方面面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之中,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应当注意到“互联网+”的优势,从多个渠道优化教育策略,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监管机制建设以及教育路径建设等,从而主动迎接挑战,强化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话题永不过时,而且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各不相同,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育主体应当避免一蹴而就的心理习惯,明确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面对互联网+背景时更应如此,要基于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动探索互联网+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所带来的优势与挑战,主动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对策,利用优势,迎接挑战,帮助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形成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爱国主义观念。

1 互联网+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遇

1 .1 丰富了教育内容

互联网教学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特点,其中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内容,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财富。与此同时,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又让大学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随时获取国家最新政策,了解国情、社情与党建理论知识。除此以外,互联网中的资料内容多数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给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更符合心理期待的形象化素材,让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出生动的一面。

1 .2 增加了教育时效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力求避免固定不变的教育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办高校也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进行教育宣传工作,而这样的认知与互联网+时代的特质是统一的。基于这种认知,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重视,它可以让民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在第一时间得到更新后的教育内容,让学生随时了解交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使学生渴望受到关注、渴望自由发声的诉求得到及时满足,从时效提升的角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 .3 优化了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具有越来越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他们对于传统观念下的被动思想灌输形成了自觉的抵制心理,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共享性和超时空性特点,又让大学生的自由表达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将互联网+的作用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将会因此取得较大进步[1 ]。

2 互联网+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

2 .1 教育权威受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又因为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增强了两者间的彼此关联。虚拟空间给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创造了自我表达的机会,这种网络与现实既分割又关联的特点,对大学生思维认知是极大的挑战,极易造成学生漠视现实生活、沉迷虚拟空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传统社会活动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逐渐丧失用武之地,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手足无措,导致教、学双方的矛盾加剧,最终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大受影响。除此以外,教育权威受挑战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不同类型的丰富信息资源,原本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转换为信息选择者角色,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如果不能随之进行调整,那么学生是没有理由接受看起来与自己十分遥远的教育内容的。

2 .2 家国意识被淡化

“互联网+”时代下,包括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国家与民族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信息所受的时空阻碍较小,原有的地域界限虚无淡化,传统意义上依托于地域界限的民族和国家边界束缚力量减弱,再加上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未能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易于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国家观念、家国意识受到冲击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因为互联网+意识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安全意识方面同样有巨大的、可以进步的空间。比较典型的问题在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保家卫国观念弱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加热衷于自我兴趣爱好的探索,对于国家文化、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学习机会变少,国家安全意识也有淡出学生视野的危险。

2 .3 意识形态遭冲击

教育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大学生比较容易对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质疑,在传统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媒介的单一性与监管便利性,传播内容在严格筛选之后,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能够通过简单的教育形式来实现,在学生心中形成权威印象。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资源的丰富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均可以实现自由传播,这对未能形成稳定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来讲,受到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极容易削弱对党和国家主流意识的认可度与忠诚度,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让大学生自我价值认知进入思想混乱与信仰崩塌的状态。

3 “互联网+”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互联网+”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突出体现于教育权威受挑战、家国意识被淡化、意识形态遭冲击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对于民办高校教育者来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之中,需要注意下述几种教育方式的优化,从而以持续性的教育革新迎接多方面的挑战。

3 .1 完善教师能力

“互联网+”环境下,若想保证民办高校依然是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阵地,便需要教师与时代发展同步,切实考虑教育素质与教育能力提升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理念,而不是把自己与互联网视为一对互不相融的敌人。反之,教师需要勇于形成“互联网+”思维模式,理解互联网在资源提供、内容感知等方面的优势,将此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主动在第一时间取得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最新资源,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实现教育方式的时代变革目标。另外,教师也要让互联网应用技术得到提升,在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加主动地投入网络技术的学习中来。

3 .2 优化平台监管

“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非可以由民办高校独立完成,政府部门的网络环境净化与学校的网络环境监管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2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担负起网络环境净化的职责。比如在网络信息监督方面增加审查力度,确保网络使用者所发布的信息客观真实,抑制反党与反国家言论;同时,要致力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所有参与到网络环境中的使用者均能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法治观念从现实进入网络;再者,堵不如疏、疏堵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注意对网络平台言论引导,全面提升网民素质。其次,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则应当顺应政府部门的监管思路,做好校园网络监管工作,比如要做好奖惩,使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校园网络信息的监督与筛选,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爱国主义教育冲突,给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再者,当政府部门出台某项政策法规时,高校需要使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在第一时间了解,避免不实信息先入为主,给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审视国家和政府行为。

3 .3 拓展教育路径

考虑到“互联网+”联系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优势,民办高校可以把它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拓展形式,使之从下述三个方面为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拓展服务。首先,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构建形成“互联网+”平台同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互联网+平台将让自身所拥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展现出来,使学生较快接触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热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均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与必备条件。如果思政课程教学有需要,便可以把这些内容利用起来,通过教学视频、音乐、PPT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渠道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延,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还可以打造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的微课程,特别是在微信与微博受到大学生普遍欢迎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教育工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