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


分析: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网络舆情管理也带来深刻影响。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大数据意味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有效管理和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不断增长,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1.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管理新挑战。一是海量数据的挑战。海量的网上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手段和方法难以奏效,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更高。二是信息选择性传播的挑战。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社会化媒体促进信息的开放和沟通的便捷,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凸显,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从而相互支持、强化放大,加剧舆论偏激情绪。三是舆论话语权分散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随手可得,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有效管理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2.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治理新机遇。一是拓展网络舆情治理

2015-08-06

我国网络舆情十年发展状况及管理

()舆情古已有之,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公众对自己所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当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时,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即借助网络各种平台对社会各种事物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人,也就是参与形成网络舆论的网民;二是网络技术发展为网民提供的交流平台。纵观十年网民的规模变化,我国网民数量呈现快速递增趋势。2002年CNNIC发布的《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161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4580万人;.CN下域名注册数量达到126146个。十年之后的2012年,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从4

2013-04-01

关注舆情引领热点?探索网络管理新方法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大众传媒和舆论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现实情况看,媒体舆论能够改变事件进程、左右事件走向、异化事件性质、影响司法判决、诱发社会动荡。从技术上看,互联网是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所以,面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必须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实现有效管理的意图。用法制手段置换行政手段。新兴媒体是继口耳相传、图文表述、广播电视之后,人类传播史上又一次伟大的传播科学创举,是典型的先进生产力,任何行政手段都不可能长期制约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才能对其进行理性调整和有效规范。为此,我们应切实落实网络后台实名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依法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谩骂诽谤、制造事端、敲诈勒索、网络水军、网上诈骗等违法行为,有效净化新兴媒体。用技术手段置换人工手段。新兴媒体是高新技术的结晶,要想有效管理,必须更加重视运用技术手段。目前对网上海量信息网络的监管,主要是依靠百度、搜狗等主要搜索引擎进行有限的人工浏览。现有的搜索引擎,只能搜索识别文字信息,如果把不良信息制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就很难

2012-08-31

浅议金融舆情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声誉管理机制分析

论文关键词:金融舆情 金融机构 声誉管理 声誉风险 突发事件论文摘要:金融舆情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声誉有着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业务发展;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金融舆情主要有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等类型,其对金融机构声誉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差异性;金融机构应建立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机制,并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舆情信息营造良好的金融机构声誉环境、防范声誉风险尤其是突发性的声誉风险。 一、引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成语和概念均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酝酿和传播渠道早已超出了传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范围,伴随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甚至当一些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舆论的传播,会演变成需要着力控制的大的社会性风险。舆论成为民众意见表达,一致性意见形成,社会力量汇聚的一种渠道。因此,舆情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信息正确传播、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作为以信用

2012-02-17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多样、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一个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为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思维模型;OAG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并且,网络言论情绪化、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等,让本就复杂的网络舆情更加难以控制。这些都要求政府部门有个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是一个思维模型,它能够对网络舆情管理中的阶段任务进行有效梳理,克服过往基层工作中面对网络舆情无从下手的窘境。“OAG”分别是Observe(观测)、Analyze(分析)、Guide(导向)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笔者认为,这三个动作的循环交替串起了整个网络舆情管理的结构。 1 大OAG循环 大OAG循环是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总体过程描述,其结构如图1所示: 1.1 O(观测) 观测事件,辨别其是否

2011-09-05

企业CEO必学的《网络舆情管理》课程

()【课程对象】:1.董事长、总裁及其它董事会成员2.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等高管3.首席危机官(危机管理小组组长)4.公关部经理5.新闻发言人6.其它中高层管理人员7.政府官员【课程时间】:1天【课程大纲】:一、网络社会的特点1、中国网民的特质:(1)“草根”;(2)“有主张,少论据”;(3)情绪化;(4)盲目跟从2、网络舆论场域中两元化趋势明显3、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4、网民行为“从说到做”,没有结果“誓不罢休”5、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理和情绪化心态6、网络热点的根源是民众与政府关于信息权利的争取与限制二、舆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的议题1、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2、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城管队伍3、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与央企4、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201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