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政策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然而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若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而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西部地区。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本文贫困人口主要从经济层面加以圈定,主要囊括西部地区贫弱农牧民、农民工、城市无业、低保等人群。一、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影响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非常复杂,其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心理失衡首先,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

2012-01-17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安全网存在漏洞。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是永恒的法则,社会保障是其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它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 (五)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劳动能力差。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严重,新生劳动力充裕,文化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形成了35岁以上的劳动力再就业较为困难的局面。 四、城市贫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新贫困的人口结构特征将更突出 过去的城市贫困者主要集中于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人口学特征还不太突出。但未来的发展可能使贫困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特定性别年龄结构的人群中,导致贫困现象的结构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有老人群体、部分单亲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以及弱势女性,这将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二)时间分布上更具集中性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时间。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

2012-01-17

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保障农民健康,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现行的“新农合”制度和亟待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不同程度存在不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的缺陷。本文以JP村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缺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政策方面的建议。[关键词]贫困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一、 调查背景介绍湖北省SY市JP村位于湖北省西北山区,群山环绕,距离市区近26公里,占地面积720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495亩。全村常驻人口1137人,共386户村民,其中29户贫困户。JP村的主要产业是蔬菜种植业,建成了全市多家大型超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全村只有1所医疗卫生室,大病患者4人。2008年全村贫困户的社会救助金额共16000元,其中医疗救助6000元,生活救助8000元,自然灾害救助2000元。调查显示,全村新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每年村民个人缴费20元,上级政府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人均补助80元,因而人均总筹资额为100元。新农合起付线100元,封顶线30000元,新农合规定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为

2010-01-21

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其经济生活状况

摘要:对哈尔滨市和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已出现了女性化和青少年化的倾向,尤其是老年单身女性更易陷入贫困;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居多,但与一般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无显著差异;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占77%。贫困家庭的户均就业人数不及普通家庭的一半。贫困家庭大都收不抵支,51.1%的城市贫困家庭都有负债,平均负债额为14763元,看病、孩子上学是大额支出和负债的最主要原因。住房面积与一般市民差距不是太大,但房屋质量普遍不太好。分析发现,用恩格尔系数测量我国城市家庭的贫困程度出现了失效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推算,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分布特征;经济生活状况;恩格尔系数贫困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分化以来一直伴生着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据《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报告》公布,截至2005年底。全国低保对象已达2234.2万人,如果加上应保未保人员,实际数字应该更大一些。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必将影响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21世纪全面

2009-11-06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截止2005年9月底,中国城市共有贫困人口2186万人;[1] 截至2004年底,中国农村共有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2] 以及近6000万低收入人口。城乡贫困人口在构成、致贫原因等方面并不相同。在城市,下岗、失业、困难企业职工,以及上述人员的家属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是导致这部分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农村,自然条件因素和个性因素同时对贫困起作用。上述城乡贫困人口的差别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无关系,与这一社会结构同样关系密切的还有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的社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也不例外。 一、城乡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障覆盖 1. 卫生服务利用之比较 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3] 了城市不同收入居民的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按照收入五等分法划分,从最低收入的1/5家庭到最高收入的1/5家庭(从左到右),两周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差别并不明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数据的来源是“居民自我报告”,如果考虑到收入不同的被调查者对患病的主观判断因素在内,结果可能略有不同);然而,从因病卧床率的数据来看,收入最低的1/5家

2008-09-09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摘要]对一个问题是不是社会问题的界定,不仅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而且也要借用一个公认的准则来分析它。文章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背景,并结合公认的分析社会问题的四要素,即问题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和过多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社会问题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

2009-06-03

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透析与建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城市贫困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城市贫民的生活现状和特点着手,其致贫原因,得出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是转型时期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绝对的城市贫困最终将消失。[关键词] 社会转型 贫困 城市贫困社会保障自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后,相伴随而来的贫困问题成为人类社 会的一大隐患。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是这样描述的: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7》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人文贫困一方面强调政府有义务为人们提供更好条件,以消除贫困;另一方面它更注重贫困的“质量”,即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1]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的

2006-02-08

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

摘 要:本文侧重从心理与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贫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由于城市贫困人口大多认同贫困群体,从而在心理上拉开了与非贫困群体的距离,出现了与社会分离的趋势,这不利于社会融合。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会形成贫困群体文化,将更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因此,城市反贫困行动不仅要有助于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而且还要有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贫困群体;认同;社会融合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变迁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量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贫困群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尤其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远离主流社会,因此,他们必然面临着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的问题。认同概念及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问题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①这一解释已经表明,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保持一致的过程,

2006-01-20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分析

◎数字透露的城镇贫困从三个角度看生活状态:城镇贫困人群收入低且不稳定,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较大,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年节关;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开支。从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消费状况三个角度,大体上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状态: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与10%的高收入户相比(人均收入为13311元),则相差5.7倍。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势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0年的0.32。财产状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达52895元,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户均金融资产1338元相比,增长了38.5倍。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20%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

20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