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化研究


浅论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的自觉关系

论文关键词:民国电影女性形象启蒙话语现实批判文化批判论文摘要: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女性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引人注目的性别群体,古往今来都成为文学艺术中浓重墨彩的自觉对象。民国时期作为文化传播手段之一的电影影像对于女性形象的表现,可以从女性形象与启蒙话语、女性形象与现实批判以及女性形象与文化批判三个角度来切人讨论,并发现民国时期影像中的女性形象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自觉的对应关系。一、女性形象与启蒙话语民国时期的电影中出现了一批积极要求人身自由、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影像中的女性作为社会生命力的有力代表,呼唤着自我主宰个人命运的可能,拥有着坚定生存意志和“出走”欲望的女性影像如一股潜伏在中国整个文化启蒙语境下的汹涌暗流,激荡着整个时代要求自由、平等、解放的时代启蒙的话语浪潮。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阳予倩

2010-12-05

试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论文摘要:中国早期的大学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西方文化的渗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五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浸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民国大学校徽就体现出这种变化。虽然有些大学的校徽还留有“西学”的痕迹,但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学校徽是将言(文字)、象(意象)、意(寓意)巧妙结合起来,以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的一种视觉符号。借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符号的观点,大学校徽作为一种高校形象识别符号,有其自身的能指与所指。川大学校徽的功能就是通过“能指”,即校徽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它的形状、颜色、图案、字体等)来象征其“所指”。即它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从而彰显出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一、西方文化对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渗透民国时期,许多大学的前身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其校徽的设计仍带有西方痕迹。以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为例:国立北洋大学的前身

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