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是SCD期刊吗?
来源:投稿网 2023-01-12 9:30:15
材料导报杂志是SCD期刊,经查询材料导报杂志在最新的2023年SCD期刊目录中。
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名: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SCD)是《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独立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国内引文数据库。2023年最新版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目录已于2022年12月公布,共涉及14个大类学科2534本期刊,相较于去年2860本期刊,本次目录变更巨大。根据学科分类如下:
理学:共收录198本期刊 | 工学:共收录405本期刊 |
农学:共88本期刊 | 医学:共收录209本期刊 |
哲学:共收录52本期刊 | 经济学:共收录97本期刊 |
法学:共收录281本期刊 | 教育学:共收录142本期刊 |
文学:共收录164本期刊 | 历史学:共收录70本期刊 |
管理学:共收录172本期刊 | 艺术学:共收录83本期刊 |
交叉学科:4本期刊 | 综合学科:共收录569本期刊 |
SCD相关问题
问:SCD期刊是核心期刊吗?
SCD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数据库,有文科也有理科刊物,有核心(统指国内的五大主流核心)也有普刊。
问:SCD期刊好发吗?
相较于CSSCI、CSCD等核心期刊,SCD期刊相对好发一些。但此次更新后,不少好发的刊物已经被剔除。
问:哪些人适合发SCD期刊?
在读硕士、教职人员、科研人员等。
材料导报投稿要求
投稿须知
1. 投稿分配编号之后,系统将不提供稿件更新功能,请作者投稿前仔细阅读本刊网站中“投稿指南”下的相关信息。
2. 稿件投到我刊系统后,原则上不允许更改作者及作者单位。
3. 投稿之后,若需查询稿件处理状况,请登录本刊网站,在"稿件查询"一栏中查询。
4. 文章必须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且不允许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将按自动撤稿处理。
5. 投稿通过初审(约需五个工作日)后,方进入下一阶段,届时如需交纳审理费,系统将邮件通知作者,详情请查看投稿时的“作者投稿须知”。初审不通过的稿件,我社将直接退稿,无需缴纳审稿费。
6. 按有关部门要求及行业相关守则,以及为维护《材料导报》的高质量,我们一直维持适当的拒稿率。因此:a. 投往正刊并通过初审进入同行评议的文稿,将依同行评价和相关意见从中选出部分有一定发表价值并达到我刊出版要求的予以录用;其中有较突出的指导/参考价值的安排在正刊刊登,其余安排在增刊刊登,均会在录用通知邮件中予以明确。b. 投往增刊的文稿,也将由相关专家审查其是否适合刊登,并相应作录用/拒稿决定。c. 作者对其文章价值的判断往往会与编辑部或同行评价存在差异,希望被拒稿或由正刊转录到增刊的文章作者能够理解。
7. 文稿内容应保守国家机密或技术、商业机密,若涉及重要技术内容,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审查后再投稿。有关保密问题,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8. 稿件请用Word软件进行编辑,请作者在“投稿指南--投稿写作模板”中下载对应的模板。
9. 文章录用且纸质版刊登后,即寄送当期《材料导报》样刊(即“赠刊”)。
投稿写作模板
《材料导报》正刊分为综述(Review)、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请作者按自己的文稿类型下载相应的模板。注:若您已事先准备好稿件word文档,投稿时不用特别在意文稿格式与模板的一致性,待文章将要录用时我们会请您再行修改。
其中,研究论文可以使用以下第二或第三个模板,在投稿时分别对应“研究论文”和“研究论文(文章主体&补充信息)”栏目。补充信息不收取发表费用。
投往《材料导报》“英文投稿”栏目的稿件,请以综述或研究论文模板为准来编辑文档,但:1. 需要将英文题目/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通信作者置于中文之前;2. 图、表的标题文字只需要英文,无需双语著录;3. 正文、各级标题、图表内部文字以及文末作者简介均使用英文。
作为会议论文投往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MSF) 的稿件,请使用会议文章投稿模板。
正文格式体例
1.论文题目中尽量不要出现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写词、代号,对于简单的物质不要使用化学式而应写出物质名称;英文题目中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
2.作者姓名及作者单位的中文和英文要完全一致。作者单位的英文中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单位若是学校,则中、英文单位都必须具体到所在学院。作者单位的中、英文均须使用全称。
3.关键词不宜使用缩略语和英文缩写。如“CVD”应分别写为“化学气相沉积(CVD)”和“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4.层次标题和序号的设立应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一级标题用0、1、2、3…,二级标题用1.1、2.1、3.1…。各级标题中均不得出现参考文献标引。
5.缩略语及英文缩写在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应给出英文或中文全称,英文全称的首字母要大写,如“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CNTs(碳纳米管)”或“CNTs(Carbon nanotubes)”。英文缩略语在文中其他位置出现时应统一用英文缩写或中文全称,不宜时而用英文缩写时而用中文。综述文章中,英文缩写词较多的,应尽量改用中文,以方便读者区分和理解。
6.应使用标准计量单位,避免使用“体积分子浓度”(M,应改为mol/L)、“千克力”(kgf)、“托”(Torr)、“标准大气压”(atm)、“卡”(cal)等已停用或非标准的计量单位。单位一律采用国际符号(如m、kg等)表示,不使用中文符号(如米、千克等)。数字与单位之间要空1/3格,如“3 K/min”。
7.不得使用诸如“PANI:CNTs=1:0.1”或“PANI/CNTs=10/1”之类的表达,必须写明是质量比、原子比(即物质的量比)还是体积比,并对应写为“m(A):m(B)=…”“n(A):n(B)=…”“V(A):V(B)=…”,或者“A、B的质量比为……”“A、B的原子比为……”“A、B的体积比为……”等等。在不涉及具体数值时,也可笼统地写作“A、B的比例”。
8.在正文中(英文内容除外)应尽量避免出现1.5wt%、1.5vol%、3:2(w/w),应改为1.5%(质量分数)、1.5%(体积分数)、3:2(质量比)。
9.图片和表格中的物理量必须标出其单位(无量纲或单位为1的物理量除外),物理量与单位(百分号)之间用“/”隔开,如“NaOH质量分数/%”“Tensile strength/MPa”,“Thermal conductivity/(W/(m·K))”。
10.代表物理量的符号,其主字母用斜体,下标一般用正体(变动下标如i、j等用斜体),例如:开路电压的主字母V用斜体,下标oc用正体。物质的化学式通常不作下标,要表示某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时,应采用m(SiO2)/c(SiO2)/V(SiO2)的形式,其中“m”“c”“V”均用斜体,化学式用正体。
11.数值与单位之间应空一格(百分号除外),例如“0.1MPa”须写成“0.1 MPa”,“0.1 %”须写成“0.1%”。并列的多个数值和单位,每个数值后都应该加上单位,例如“1、3、5、7 min”须写成“1 min、3 min、5 min、7 min”。表示物理量的取值区间时,只保留后一个数值的单位即可,例如“2 s~6 s”请写成“2~6 s”。
12.关于正文(不包括文末reference list)中人名的著录格式:a.用中文著录的人名,例如“张建国”,不能省略名字,即不能写成“张”;b.用英文或类似文种著录时,请只写“姓”,省略“名”,例如:“Prandergast”、“Zhang”、“de Schutter”、“Muller-Buschbaum”等,(关于如何分辨外国人的姓氏和名字,请所有投稿作者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或请教导师等,切不可随意判断);c.请注意本条规定不适用于文末reference list,文末reference list中的人名著录格式参见投稿写作模板。
13.正文的其他写作规范和要求,请参见投稿写作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