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民办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李 栋 台新民 2008-11-13
摘要:张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包括南开大学在内的私立大学模式,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秉持正确的办学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培养救国建国之人才,以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坚持实用的办学理念,主张把科学应用于实际,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广泛筹集、灵活运用资金,以经营收入滋养学校。
关键词:张伯苓;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经费筹措
一、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张伯苓(1871—1951),字寿春,天津人,其一生为实现教育报国的夙愿而奋斗,博得“醉心教育,成绩卓然”的赞誉,是国人崇敬的现代教育家。
1904年,出于对西学的热情向往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目的,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天津著名士绅严修、王奎章的支持下,办起了“私立中学堂”,这是南开大学历史的肇端。
为实现筹办大学的愿望,张伯苓于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研究教育并考察美国一些私立大学的学制、行政管理、设备等。归国后,在有识之士的资助下,于1919年2月创办南开大学,设文、理、商科,9月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共录取周恩来等96人,从此南开大学如春起之苗,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茁壮成长。南开大学前校长母国光曾说:“他(张伯苓)把私人办学这一传统形式注入时代活力,积极探索西方教育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近代化私立大学模式,不仅把这所大学办得可以与最有名的国立大学相媲美,而且为外国同行所称道。”
二、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及现状
自1913年《大学令》正式承认私人可办大学开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涌现出了不少成功的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高校176所,其中私立高等学校69所,占39%,到1952年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全部改为公立院校,此后30多年来我国没有一所民办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校开始恢复,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在学人数均呈迅速增长态势。到2003年,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突破145万人,其中,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已有167所 (含民办本科高校9所),占高校总数的11%。国家高等教育文凭考试试点学校436所,其中外国教育机构与国内高校(学院层次)合作办学60多所,依托公立大学办学优势,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300多所。办学范围延展到高等教育各个领域,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不享受国家财政拔款,而是采取举办者投入、境外捐助、收取学费、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等方式,从社会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办高校相比,我国的民办高校无论是数量和规模,还是质量和水平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以往的办学经验。
三、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对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启示
(一)正确的办学宗旨和目的
正确的办学宗旨和目的是办好一所民办高校的前提,因为它的宗旨和目的影响着国家、政府、社会、民众对学校的态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张伯苓认为:“凡事必有一定宗旨,然后纲举目张,左右逢源。” ①“办学校须有宗旨,亦犹盖房者,心中须有草图,用何器具,得何成效”,且“教育宗旨不可仿效,当本其国情而定”。②
张伯苓在目睹了当时中国政府内政外交上的失败后,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兴办教育,若不加紧人才的培养,中国就没有希望,指出“中国之将来希望,纯在人才的多寡”③,因此他明确提出“本校办理之初衷,即以造就人才为目的”。④然而,他办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而是在于使社会认识到教育的重要,谋求全社会的进步。他在分析了以前教育的不足后说,“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目的最要者,在谋求全社会的进步”。⑤能可贵的是,他提出办学宗旨和目的时,并没有局限于中国之情形,就中国论中国,而是把中国放到世界这个大坐标中,站在世界的高度来考察。他提出,“我之教育目的在于以教育力量,使我国现代化,俾使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地位,不至于受淘汰”。⑥个目。的具有相当的爱国性、民族性和前瞻性,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
对于私立学校来说,学生学费是一项最稳妥的收入。因此,尽可能多招学生,是一些私立学校获得经费和利润的最主要途径。但张伯苓认为,“南开虽为私立学校,但不为生财赚钱的工具”。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南开并不急于扩大规模。张伯苓说,“南开在十年内,大学生决不扩至500名以上,庶良好之校风易培养而基础可以稳固”。⑧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私立学校不是私有学校”。⑨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办学思想模糊,办学目的偏颇。有的把营利作为办学的惟一目的,用虚假广告吸引学生,又巧立名目收取费用;有的把办学完全看成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办学;有的把办学作为一种尝试,完全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办学,在增强办学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教育自身规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进而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负作用,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市场观念和教育产业意识,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和“给予适当回报”之间的关系,真正为人民办教育,将教育投资的盈利再投入办学,依靠自身积累进行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二)实用的办学理念
在南开大学,张伯苓素来强调实用科学教育,主张把科学应用于实际,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方针曾经受到某些人的讥笑和讽刺。有人指出:“张伯苓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张伯苓只配作个中学的校长,不配作一个大学的校长。”⑩然而,面对非议,张伯苓没有退却,坚持从私立大学的实际出发,在适当设立理论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如南开电机工程系一反当时国内大学电机工程系偏重理论、轻视中国工业实际的倾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既学习专门技术、又兼学管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该系在天津电灯电车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
到了1928年,张伯苓进一步提出南开要力行“土货化”的方针,强调教育必须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先后于1930年设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又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冠以“应用”二字,足可以看出张伯苓当时办学的用心。
日后,张伯苓把他的办学思想归结为“允公允能”四字的校训。所谓“允公”指的是大公,要求学生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所谓“允能”指的是大能,要求学生有服务社会之能力。无论是“公”还是“能”,两者都是为了“用”,正是本着实用的办学理念,南开无论是专业设计、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还是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机构的设置,无不以实用为准绳。南开曾制定了三项讲求实用的标准:各种研究必须以具体的问题为主;此问题必须为实现社会所急待解决者;此问题必须适宜于南开之地位。”学以致用理念的确立是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特殊生存境遇下的一个产物。
民办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民办机制,学校可以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学校办学的一切重大问题,能够真正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教育需求,在与社会全方位的互动中发展、壮大。但是,时下许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封闭办学的窠臼。 因此,民办高校要进行科学定位,找准位置,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在方向定位方面,应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定位于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和农村经济,特别是面向新兴产业、新兴职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在规格定位方面,应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规格,不应仅仅限于学历教育,而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有效的经费筹措与灵活的资产运作
随着南开大学规模的扩大,教职员工及学生人数增加,经费困难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如此困窘的情况,张伯苓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化缘”,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包括:官僚政客所捐,商界人士或公司所捐,社会名流及其他热心教育人士所捐,基金会、学会、校友会等团体资助。(11)犹为可贵的是,张伯苓创办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解决工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实业界人士及生产厂家都愿出资,促进这个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1934年,成立了“南开化学工业社”,1936年改建为研究所的试验工厂,生产的产品有硬脂酸、油酸、甘油、钾皂、酒精等。除自用少量酒精外,其他产品全部外销。
与筹措经费相比,运作资金更具有现代经营的性质。南开以资本和地产自筹资金,购买公债股票,收取基金利息、房租、地租和校田进款,启动资本,投资赢利,以财生财。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记载,学校的经费包括学生缴费、公债利息、基金利息、房租地租、洛克菲勒基金会补助费、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补助费、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专题研究补助费、校田进款、财政部河北财政特派员公署补助费及特别捐款共计10项来源。“其中,10项中的4项,是学校以资本和地产经营的自筹资金。江苏督军李纯去世后,将遗产的四分之一捐赠给南开大学,学校便以这笔巨额的资金购买公债股票,使基金“永久存储发商生息,以资利用”。(13)在管理人员的精心运作下,它的确成为南开大学的支柱性经费来源之一。
我国民办高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金短缺,无力购买先进设备仪器和必要的图书资料.以及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就世界其他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而言,尚未发现哪一所高水平的私立大学是单纯依靠学费办成功的。因此,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适应社会需求、时代发展的公益性活动,同时又是一项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需要不断扩展其投资主体。
首先,国家有义务资助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民办高等教育与公立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资主体的不同,但都不会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本质,也就是说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并非完全没有责任。尤其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更需要来自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对此,《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多个方面规定民办学校享有和公办学校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来扶持民办教育;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等。相信通过这些规定的实施,必将促进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民办高校应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扩大投资主体。在认可举办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前提下,民办高等教育可以采取投资、集资、融资、承包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投资者。其中,产学结合的注入式模式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一种投资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获得有实力企业集团的资助,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及部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投资主体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及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最后,民办高校办学者应灵活运作资产。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高校业已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中民办高校如何服务社会至关重要。而国家正逐步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因此民办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以自筹资金购买公债股票,收取房租,用经营事业的收入滋养学校,以此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把学校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①②⑧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③④⑤王文俊.张伯苓教育言论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⑥(11)(12)(13)王文俊等.南升大学校史资料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⑦梁吉生.张伯苓(A).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⑨张伯苓纪念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⑩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