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张应强 2009-02-17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以及日渐明显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高等教育需求由“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的转变、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定位,强化办学特色,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同时要坚定地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质量需求;治理结构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共存。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对这种环境与条件、机遇与挑战,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也正是因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任务的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 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到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 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 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 000余人,师生比为1:18。可以说,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已经有不少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今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当然,要接纳规模庞大的增长入学人数,民办高校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办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和结构,尤其需要进行学校内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教育市场化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其实,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民办高等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尽管目前人们对其评价不一,但它有可能成为冲破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运作方式的有效手段。当然,民办高等教育盲目市场化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逐利和暴利行为,由此引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高等教育危机。
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出现变化。过去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民众需求量大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种“质量需求”可能会给民办高校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挑战,可能会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这已经在独立学院与民办院校的发展竞争中初步显现。虽然经过了将近30年的努力,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民办高等教育是次等或低质教育”的尴尬境地,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将直接影响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是未来中国发展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都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仍然大于需求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期间总计约有2 600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 500多万)将进入到就业大军中,而同期我国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将在1 0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按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促进100万人就业来算,我国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左右,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总人数中的比例从2001年的8.77%上升到2005年的14.46%,十一五期间预计将升至20~25%。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求职人员的主体之一。
从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其毕业生还难以形成与公办高校甚至独立学院毕业生同等的竞争力。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大多处于专科层次,加上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定位不准,特别是受到用人单位“重名校、重正规院校、重学历、重文凭”的人才观和用人导向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就业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就会进一步加大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不认同程度,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靠学费收入实现滚动发展,生源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民办院校发展的资金链。面对这种情况,民办高校无疑会采取更加市场化方式来扩大招生,这就有可能进入扩大招生与办学资源之间的恶性循环,更进一步加大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结果是,竞争压力最终将完全转移到民办高校系统内部,形成围绕生源市场、师资市场、就业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民办院校系统内部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
独立学院发展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虽然也应属于民办院校范畴,但由于它依托公办高校举办,借用公办高校业已形成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品牌,以及国家的特殊政策,所以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中的“特殊身份者”,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很大不同。它的出现,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现在,已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迫于压力,开始改变身份,改造成为独立学院。政府将过去公办高校中出现的“二级学院”改造成为“独立学院”,一方面是要对“二级学院”予以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对发展中国式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尝试。这项举措曾引发了民办高校的不满。但不论怎样,独立学院已经存在并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近300所,在校学生100万左右。独立学院的出现对民办高校的生源市场形成了极大冲击,它所具有的一系列政策优势,使民办高校的劣势和诸多先天不足一一显现,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挤压,成为民办高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某种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已经演变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竞争的“利器”。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对独立学院出现后带来的压力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
以上所述,皆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也是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现实背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合理定位,实现与公办高校的“异轨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最突出特点是投资办学,基本上不存在捐资办学的情况。既然是投资办学,市场化和营利就成为主要特征,就会面临市场竞争。可以预见,这种以投资办学为主要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发展竞争。除了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之外,最大的竞争将发生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公办本科高校所举办的独立学院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另外,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竞争对手。考察近30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做了一些公办高校想做不能做,能做又不想做的事情。但是随着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以及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强化,公办高校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成为民办高校最大的竞争对手。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做出合理的办学定位。
从法律法规上看,虽然我们确认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从法律上认可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性,并不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足以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抗衡的地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以及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来看,都仍然处于补充或配角的位置上。当然,也有一些民办高校,特别是那些获得了本科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其办学实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30年左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处于培养高等教育低端人才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办学的合理和现实定位应该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现在,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根据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来看,这一市场不可能全部被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领,仍然会有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席之地。同时,现实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从一些发展比较好的民办高校办学情况来看,其特点也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比较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民办高校定位于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是比较合适的。另外,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相对还未被公办高校所注意和重视。比较而言,现在的培训教育发展比较红火的是中小学升学培训、高等教育中的考研培训。劳动人事领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公办高校还没有完全介入该领域,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在办学定位上确立培训教育的重要地位,积极开拓和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从上述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所培养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低端人才”,即面广量大的职业和岗位上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民办高等教育所要占领的应该就是这一人才需求市场,而不是研究型的、理论型的人才市场。虽然这一类人才培养可能利润薄,但它时间短、需求量大、市场变化快,发展这类教育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值得强调的是,“低端人才”并非意味质量低劣的人才,“低端人才”是从人才市场上的需求类型而言的。民办高校不要因此而误解。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可能会使民办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并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来源。
民办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教育,占领低端人才市场,这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分工,与公办高等教育系统开展“异轨竞争”。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看,这就是说,民办高等教育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座部分和补充成分,这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也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2.注重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办出特色。回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些民办高校发展比较好,办出特色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民办高校要么在适应市场上有特色,要么在学科专业上有特色,要么在运行机制上有特色,要么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有特色,要么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有特色。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环境决定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下发展的,民办高校基本无力与公办高等学校竞争。在这种情况之下,民办高校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合法办学的前提下,出奇招出特色。西安的民办高校,以个人办学为主,以培养外语、外事专业人才为主;河北的民办高校以医学类专业为主;成都的民办高校以影视专业为主。这都是特色,都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办学特色。黑龙江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进行国内国际各种职业培训的授权达89种之多,这也是一种特色。还有福建的仰恩大学,10年前就开始实行双语教学,四年的英语课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左右,并且自己制订仰恩大学实用外语六级标准,要求听、说、读、写都合格才能通过。这就是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民办院校的特色来自哪里?来自市场竞争,来自那些与公立高校的不同方面,来自对公办高校办学思路的突破,来自在专业、课程上对公立高校模式的突破。可以说,凡是办学思路与公立高校雷同的民办高校,一般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特色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发展壮大。
虽然特色也意味着质量,但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前些年,在高等教育供给不够、机会不多时,民办高等教育增加了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供给,提供了很多高等教育机会,我们在这种意义上说,机会意味着质量,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当前,民众高等教育需要正在从“机会需要”向“质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更多意味着优质教育。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部分,这是因为能否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因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取得了发展机遇。今后能不能继续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取决于我们对市场变化和民众高等教育需要变化的把握。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是两个市场:一个是生源市场,一个是就业市场。这两个市场现在都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挂钩。过去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甚至基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少民办高校以粗放式方式发展了,壮大了。现在,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营销式招生方式,生源都会受影响,因为民众对民办高校的选择更理性了。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率就会出大问题。就业出现大问题,势必影响生源。从而使民办院校“以学养学”的资金链断裂。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些倒闭的民办院校就是在资金链上出了问题。所以,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现在的情况是,仍然有不少民办院校沿着粗放式的发展路向走,一味追求生源数量,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缺乏对学校资产的优化配置,资金很少用于购置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很少用于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资源配置比例失调。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应该把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路子上来,逐步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切实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以此争取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3.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民办高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其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民办高校因与公办高校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问题不同,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比如,机构比较精简,基本没有冗员,层级关系比较清楚,权力运行比较顺畅,行政和管理效率比较高,等等。这是民办高校在学校管理上的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族式管理和企业式管理方式比较普遍,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发性。家族式管理导致办学者的亲属掌控学校的核心权力部门,学校运行完全围绕办学者一人,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主人翁精神缺乏、雇佣意识太强、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难以产生与学校同兴衰、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利于学校发展。现在不少民办高校实行了董事会制,但基本上是校、董合一,很多都是董事长兼校长,既负责筹措资金,又负责教学管理,处于“一肩挑”位置。校长和董事会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基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难以对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真正有效的规制,民主办学和民主管理的观念难以落实,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引进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虽有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导致单纯使用利益激励和薪酬激励方式,不符合教师工作特点和教师的激励要求,也不符合学校管理人员的特点和激励要求。
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由于民办院校的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学校无法约束教师,教师也未心系学校。这就很难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大多数原来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下岗人员,或者是新近留校的年轻人。除了上述的雇佣意识强,完全听命于办学者之外,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而学校出于资金和办学效益的考虑,基本没有给予他们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这些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因此,民办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把学校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培养机构,而不是一个通过人才培养而赚钱的企业。
4.坚定地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
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针对高等教育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情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到与市场的高度结合,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活力。如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在校生有10 000余人,主体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毕业生95%在珠江三角洲就业,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它的基本做法是紧跟市场。学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了4个办事处,为面向市场办学收集信息,为第一次不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方便。还有西安的民办高校,把国家文凭考试、自考培训作为发展的底盘和重点,这是面向市场办学做出的选择,整个办学底盘建立在市场之上。这种瞄准市场,面向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做法很管用。
应该说,我国目前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院校都在面向市场办学上做得比较好。正是在这点上超越了公办院校,走到了公办院校的前面,获得了发展空间。现在,公办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在办学中的作用,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高等教育市场是有分割的,除了引进市场机制办学之外,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在低层面的、公办院校不屑一顾的市场上做文章,公办院校不愿介入的,民办院校要介入,这样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比如,我国公办院校现在出现了一种综合化办学的趋势,大家都在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对学科专业进行综合化改造。但在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像机床、化工、煤矿等行业经济还存在,需要大量的带行业背景的人才,这应该是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机遇。民办高校不能像公办院校那样,都向多学科或综合化办学转变。只要面向某些行业或职业领域做好了,立足了,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会越鲜明,就越具有竞争力,就越容易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以,面向市场办学,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应该是民办院校永远都要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