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试析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
佚名 2011-12-08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基于课题“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研究及计划进行为理论视角,就相关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提出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为江西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展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计划行为理论;意愿
1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为解决该矛盾和确保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必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国家部门对各类企业进行的节能减排摸底调查,目的在于明确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节能减排研究,制订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及政策措施。第二,针对家庭和个人在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公民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减排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三,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调查,通过调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节能、排污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并促进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和措施的改进。
这一研究,不仅囊括了大部分以前与此相关的各种调查结果,也获得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补充当前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空白。
同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能为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议,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提高企业承担环保公共责任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在环保低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愿方面广为认可的一种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这些中间变量的引入,使得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也同时增强了该理论对实际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主体行为的~般决策,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 (1)非完全意志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愿直接决定行为; (2)实际控制条件通过准确的感知行为反映,因此感知行为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感知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是信念,但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信念可以被获取; (4)个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验、人格等)通过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行为意愿和行为。一般来讲,行为态度越积极,得到的重要支持越大,感知行为控制越强,行为的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是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战略性选择,而企业的战略性选择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主体如CEO或由主体组成机构基于内外环境分析的理性决策行为;鉴于TPB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良好解释力结合国内企业管理现状,本文力图将TPB理论引入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提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TPB认为行为意愿(BI)即主体执行特定目标行为的意愿,反映了主体完成特定行为的意愿强度。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而言,节能减排意愿越强,就越有可能推行节能减排活动。
行为态度(AB)指主体对某种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或立场。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态度而言,则是指企业对节能减排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拥有的大量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结果和对行为结果评估的信念影响,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战略作用认识越深刻、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结果预期收益越好,则态度越积极。具体包括以下可能素: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
主观规范(SN)即是主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目标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如:政府,舆论媒体,股东对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重要他人或团队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意向和期望的信念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
知觉行为控制(PBC)是指主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程度,它反映的是主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的影响。就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知觉行为控制而言,它由企业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
课题选取了46个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内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和数据,可供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并结合TPB模型分析,归纳出各种影响因素,如图所示:
依据TPB的观点,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企业的管理者所拥有的大量相关信念,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能够突显,这些突显的信念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关于节能减排的行为态度、决策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和对可能促进或阻碍节能减排执行的因素与强度的认知来影响企业最终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3企业节能减排的TPB分析
3.1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指决策者对目标行为所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主观评价,即决策者认为该行为是有利或是不利的。在节能减排决策中,决策者对节能减排的主观评价更为积极,则越容易实施行为,反之则难以实施行为。节能减排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在调查中,46.7%的企业认为本单位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利润的贡献率低于5,其余企业则认为贡献率处于5%到10%之间。同时,74.8%的企业认为竞争对手愿意自主开展环保和节能降耗工作(其中34.8%的企业认为“非常愿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利润,节能减排行为的经济风险可控,并且能使企业在竞争力水平上有所提升。 这些因素整体产生的积极影响,能促使企业加强行为信念,对行为的实现将产生正面影响。
3.2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该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通常表现为对决策者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该行为的影响作用大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这种社会压力反映为管制压力、舆论压力和市场压力三个方面。管制压力来自政府监督,舆论压力来自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而市场压力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等。例如,2008年江西省相关监督部门对全省18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表扬超额完成任务企业,并通报批评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企业,勒令未完成目标企业在限定日期内报送整改专题报告,深刻分析未完成目标原因,并着手整改,管制压力可见一斑。此外,32.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级部门要求在当前全世界呼吁“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正从期望向要求过度,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都已不得不接受行业内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的向节能减排迈出步伐。企业的重要影响个人或团体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企业都承受着空前的节能减排压力。
3.3企业节能减排中的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决策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意识到的促进和阻碍这一行为的因素,即当决策者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机会越多,可能碰到的阻碍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亦即是说越可能实施行为企业节能减排中,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概括有,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由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中,被调查企业所使用过的节能技术,技术所属企业中有93.5%的企业认为节能技术和产品能起到明显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存在差异。65.2%的企业设置了节能减排专职人员,在节能减排上的资金投入54.3%的企业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l8家(其中包含投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9.1%。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立方面,能源计量制度、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四项制度中,对于其中任一制度而言,大约均有一半的企业已经建立,另外,有36.8%的企业制定了年度节能减排计划。以上包含了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在知觉行为控制中被促进的方面。
对于知觉行为控制中的阻碍因素方面,本项调查中54.3%的企业不知道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方面的申请补贴情况,这意味着监管方与企业关于政策优惠方面的信息并不对称。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节能降耗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企业占36.8%,认为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的占43.5,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的占56.5%,同时,19.6%的企业认为自己未能全面掌握有关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方面的信息,50.0%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41.3%的企业认为市场上的节能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节能,13.0%的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投资较大,缺少银行贷款方面优惠。以上因素的阻碍作用,成为了抑制企业节能减排有效实施的关键。
3.4综述 根据TPB模型,在行为态度上,被调查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长远而言影响是积极的,并且在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规范信念中,企业因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开展和进行节能减排。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因素,而以上两个因素加强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意向,然而,在影响行为意愿的第三因素——知觉行为控制中,企业虽已掌握一定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如节能减排的政策优惠、信贷支持、节能制度建设等,但企业切实的节能减排行为仍受到较大的阻碍,如资金不足、缺少更加有效的技术、节能收益较低,综上而言,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节能减排成本过高而所获得的支持和收益不足,由此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机会和支持,破除阻碍节能减排行为的障碍。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必须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感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控制的影响因素着手。
对于政府而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治理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就必须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去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第一,健全节能减排的动力机制、政策法律机制。政府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规章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工作问责制,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生成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并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降低所得税、增值税等,加大投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第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政府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第三,创造适宜科技创新的法律、经济、社会环境,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对相关科研机构、有能力开发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在新的能源、政策形势下,努力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首先,企业提高自身开展节能的积极性,重视并积极推动此项兼具社会责任的任务的展开,同时主动了解政府相关激励和优惠政策,有效配置资金,以降低节能减排的成本。其次,加强自身管理。企业认为,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均应作为抓好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认可程度较高的是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即企业认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及抓好制度建设能有效加强且提高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质量。同时,稳定成熟的环保、节能管理方法和措施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的保证。最后,加强企业问交流,致力技术创新。企业要兼顾节能减排的长远意义,加强企业之间技术沟通交流,搭建一个企业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