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中
黎静 2012-10-12
: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为各国高度重视。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减排设定了新的目标,即到2050年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一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量应减少80%以上。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但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保护与防止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的内容时,应恰到好处的进行环保教育,如讲空气、氧气、金属治炼、煤、石油等内容时,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污染大气的物质主要为粉尘和NOx、SO2、CO。粉尘和NOx的增多会形成浓厚烟雾,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20世纪六七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患病。NOx、SO2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我国仅农业因遭受酸雨每年损失达15亿。另外一种影响大气的物质便是CO2,全球气温升高已是不争事实,温室效应时代己悄然而至,它对人类及万物生存规则和生命的影响与危害正在逐步的凸现与加深: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人类疾病增多、生物种类逐渐消失。再如讲水资源保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球上的水资源约为13.8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而适用人类饮用的仅为0.01%,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
地球满足了人们所需,却满足不了人们的贪婪,当人类把地球母亲的精力、能力和忍耐力透支到极限时,她终于对六十亿子孙给予告诫和惩罚,频繁的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让人不寒而栗。
通过这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但理论知识的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生空白的大脑中留下或深刻、或肤浅、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而实验操作则是将理论用于实际学以致用的最佳平台。
二、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间接或直接用到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物质,为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必要对量的取用、实验操作及装置做相应的改进。
如制取H2S、SO2、NO2、Cl2等有毒气体时,要用碱液吸收其尾气,有关酸碱盐反应产生的废液废渣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没特别指明用量应取最少量;用剩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等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设计,增加回收、转化、利用有害物质的装置,避免有害物质的泄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身体力行。 三、学生习题中,巩固环保知识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中考命题的引领,在平时单元练习、单元测验,要穿插安排有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如学习空气时可让同学们思考:空气污染物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在相应的单元测验题中也可安排适当的题目:下列情况可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任意排。又如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检测题中有这样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环境保护进行思考:下列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排放。中学化学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联系实际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四、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是开辟环保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污水排放及处理,测定河湖水的酸碱度,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旧电池,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小报告、小论文、建议书,印发给家长和群众。定期举行环保知识的竞赛和演讲。除此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如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3月22日为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等等。这样既可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五、日常生活中,加强环保教育
在处理好课内外分工、校内外结合,知识普及和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应倡导中学生时刻不忘环保使命,这就要求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吸烟、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纸杯、积极植树造林护林等。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地球,为了未来,为了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我们呼吁全体化学教师要将环保教育贯穿课堂内外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