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

杜贵晨  2008-07-23

一、“三事”话语 “三事”话语指接连作三个或三面并标明为三者的叙议或描写。这一手法可溯源于先秦两 汉典籍,如《周易·系辞下》:“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以及《史 记 》之“约法三章”等等。在小说中也早有《三国志平话》关云长与曹操“约三事”的描写,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五《张辽义说关云长》,进一步演为写张辽以“三罪”、“三便” 说关羽降曹,然后关羽与曹操约“三事”而降。这个写法至《水浒传》而屡见不鲜,变化多 端 。以内容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三个条件。这有时是矛盾斗争中占主动一方胁迫对方做“三件事”,如第二十回《宋 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拿了宋江的招文袋: 婆惜道:“……这封书,老娘牢牢地收着。若要饶你时,只依我三件事罢!”宋江道:“休 说三件事,便是三十件事也依你。”婆惜道:“只怕依不得。”宋江道:“当行即行。敢问 那三件事?”阎婆惜道:“第一件,你可今日将原典我的文书来还我,再写一纸,任从我改 嫁张三,并不敢再来争执的文书。”宋江道:“这个依得。”婆惜道:“第二件,我头上带 的,身上穿的,家里使用的,虽都是你办的,也委一纸文书,不许你日后来讨。”宋江道: “这个也依得。”阎婆惜道:“只怕你第三件依不得。”宋江道:“我已两件都依你,缘何 这件依不得?”婆惜道:“有那梁山泊晁盖送与你的一百金子,快把来与我,我便饶你这一 场天字第一号官司,还你这招文袋里的款状。” 阎婆惜提出的第一、第二件事照应前回情节;但宋江并没有收那一百两金子,又另外拿不 出,而婆惜决不退让。所以这第三件事把宋江逼到绝路而至于“杀惜”,故事也就到了高潮 ,并引出后面的故事。这“三件事”明显的有承前启后作用。又如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 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 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武松道 :“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蒋门神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 ……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连夜回乡去,不 许你在孟州住。……你依得么?”蒋门神连声应道:“依得,依得,蒋忠都依。” 这里武松接连提出的“三件事”都照应前回情节,而蒋门神也三应“依得”,使武松之“ 醉打”痛快淋漓,把故事推至高潮,故事作为“武十回”的一大段落几乎题无剩义;唯蒋忠 尚在,还可有后事留作下文分解。 其他“三件事”的细节描写似乎专用于李逵形象的塑造,并且都是李逵请求下山干事时发 生 。一是第四十二至四十三回写李逵要求下山搬取老母: 宋江道:“兄弟,你不要焦躁。既是要去取娘,只依我三件事,便放你去。”李逵道:“ 你且说那三件事?”……宋江道:“……第一件,径回,不可吃酒。第二件,因你性急,谁 肯和你同去?你只自悄悄地取了娘便来。第三件,你使的那两把板斧,休要带去,路上小心 在意,早去早回。” 这三件事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并为下文伏笔,金圣叹所谓“怕事却生事,省事偏多事”, 故事的发展便摇曳生姿。 二是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写吴用下山,要找“一个粗心大胆的伴当”,李逵 毛遂自荐后: 吴用道:“你若依的我三件事,便带你去;若依不的,只在寨中坐地。”李逵道:“莫说 三件,便是三十件也依你!”吴用道:“第一件,你的酒性如烈火,自今日去便断了酒,回 来你却开;第二件,于路上做道童打扮,随着我,我但叫你,不要违拗;第三件最难,你从 明日为始,并不要说话,只做哑子一般。依的这三件,便带你去。” 这三件事也是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具体内容除断酒外因后来情节的需要作了变化。依金圣 叹之见,这是既“以李逵之丑喧动员外”,又“如此,方得一片笔墨入于卢员外正传去”。 其 实,这“三件事”的限制也使李逵的性格激射出异样光彩,为“卢员外正传”平添谐趣。 三是第七十四回写燕青赴泰安寻任原相扑,李逵私自下山做燕青的帮手: 燕青道:“……你依的我三件事,便和你同去。”李逵道:“依得。”燕青道:“从今路 上和你前后各自走,一脚到客店里,入得店门,你便自不要出来。这是第一件了。第二件, 到得庙上客店里,你只推病,把被包了头脸,假做打齁睡,便不要做声。第三件,当日庙 上,你挨在稠人中看跤时,不要大惊小怪。大哥,你依得么?”李逵道:“有甚难处!都依你 便了。” 这三件事也为李逵性情而设,却是文章先要显燕青手段,后来转入李逵大闹庙会和乔坐衙 的预先安排。 如果笔者检索无误,写李逵“三件事”的“三事”话语只有上述三次。这三以“三件事” 写李逵,一面看是金圣叹评《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谓的“正犯法”,作者才大如海,“故意 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另一 面看 也是“三而一成”,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作书人有意为之。

1 少华山 2 朱武陈达杨春3

2 桃花山 5李忠周通 2

3 梁山泊 11王伦杜迁宋万3

4 清风山 32燕顺王英郑天寿3

5 对影山 35吕方郭盛2

6 黄门山 41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4

7 饮马川 44 邓飞孟康裴宣3

8 白虎山 58 孔明孔亮2

9 二龙山 58 鲁智深杨志武松3

10芒砀山 59 樊瑞项充李衮3

11枯树山67 鲍旭 1 上表列十一座山寨,头领 一正二副为三人者有六座,虽只占全部的微弱多数,却不应当被看 作偶然或无意义的。而梁山泊首领凡三变:初为王伦等三人,“小夺泊”以后是晁盖、宋江 、吴用,卢俊义上山后仍奉祀晁盖的灵位,实际的头领是宋江、卢俊义;二龙山头领也经三 变:先是邓龙,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夺并为山寨之主(第十七回),武松上后便成“三位头领 ”(第五十七回)。至于其他人物组合还有“阮氏三雄”、“祝氏三杰”、揭阳“三霸”(揭 阳岭李俊、李立兄弟,揭阳镇穆弘、穆春兄弟,浔阳江张横、张顺兄弟)等。这在《水浒传 》结构上形成低一级层次却更具稳定性的“三级”建构。 这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第二十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有明证。这回书 写林冲杀王伦夺泊之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吴用坐了第二位,又推公孙胜坐第三位。公孙 胜 推辞,“林冲道:‘今番克敌致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 必推却。’公孙胜只得坐了第三位”。可知书中写各山寨团伙头领多为三人的现象实与“鼎 分三足”的观念相关,而“三足鼎立”之象正与“三极之道”契合。第五十七回写呼延灼归 顺梁山,余象斗评曰:“观延灼言非是不忠于国,实慕三三。”(注:窃以为“三三”当是指第七十二回宋江乐府词所谓“六六雁行连八九”即六六三十六, 重之七十二之数的生成基数为“三”,即“三生万物”之义,待考。)看来这位书贾兼作家、评 点家已经觉察到《水浒传》人物配置以“三”为度之奥妙。顺便指出,《水浒传》不仅人物 组合多三位一体,而且书中人物的排行称谓也多用“三”,如宋三郎(江)、张三郎(文远)、 拼命三郎(石秀)、扈三娘、陈三郎、镇三山(黄信)、河北三绝(卢俊义)等等,嗜“三”之奇 ,都足耐人寻味。 《水浒传》中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主要体现在情节的设计,其原理为《庄子》所谓“ 二与一为三”——“二”因“一”的参入而成“三”,即两极对立一极用中的相参。 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是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常用的套路。俗语“三个女人一台戏”,就 是这一叙事套路的生动概括,而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必于才子佳人外出一小人拨乱其间和现代 鸳鸯蝴蝶派小说“三角恋爱”模式,则是小说中比较典型的“三极”建构情节。这一切早在 《水浒传》中已有络绎不绝的表现。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武松迫使蒋门神置酒与施恩陪话,席间武松自叙平生: 酒至数碗,武松开话道:“众位高邻,都在这里:我武松自从阳谷县杀了人,配在这里, 闻听得人说道:‘快活林这座酒店,原是小施管营造的屋宇等项买卖;被这蒋门神倚势豪强 ,公然夺了,白白地占了他的衣板。’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我从来 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今日我本待 把蒋家这厮,一顿拳脚打死,就除了一害。且看你众高邻面上,权寄下这厮一条性命。则今 晚便教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再撞见我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模样。” 这里本是蒋门神夺了施恩的酒店,形成对立的两极;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参预其间 ,从而形成“三生万物”状矛盾发展型的“三极”建构。类似故事情节,还可举出武松杀嫂 和斗杀西门庆,武松十字坡遇张青夫妻;鲁智深为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为刘太公的女儿 打周通;林冲为晁盖等杀王伦;石秀为杨雄捉奸等等,故事虽各有不同,“二与一为三”的 “三极”建构却是一致的。 这些故事都属全书中最好的片断,其“三极”建构的情节设计使故事峰回路转,顿起生机 。这里,没有两极的矛盾不会有故事,单是两极矛盾而没有第“三极”参预,则不会有故事 的发展;从而凡有二人纠葛,必出第三人参预其中以成局——三点成面,形成《水浒》情节 设计的“三极”建构模式。最典型的莫如第九回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冲一节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 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 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 智 深。 这里鲁智深的仿佛从天而降,使故事的发展陡然转折,林冲绝地逢生:若无鲁智深的出现 ,小说和它的人物林冲就无疑地没“戏”了。而许多情况下看似随意的布置,如第二十四回 西门庆勾搭上潘金莲一节描写: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 金圣叹于此句作眉评曰:“王婆冲奸又作一篇小文读。”“冲奸”的故事构架即“二与一 为三”。金圣叹虽然大言“易穷则变……变出一部《水浒传》”,却还没有感觉出“王婆冲 奸”的设计实乃基于“三”之妙用的“三极”建构之法。 综上所述,《水浒传》叙事“三而一成”是一个大量而又多样化的存在,并且这种种用“ 三 ”的叙事手段又往往交叉错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三打”与“三言之”间错而出,武松 杀嫂和斗杀西门庆的“三极”建构中有“三问”……。而更多的是“三而一成”手法与其 他有“数”之用语、情节的交错,如“三阮撞筹”与“七星聚义”为一回(第十五回),“三 卷天书”与“九天玄女”相对(第四十二回),“连环计”与“三打祝家庄”(第五十回)、“ 大兴三路兵”与“摆布连环马”(第五十五回)相映,以及前述“三度招安”中穿插“两赢童 贯”与“三败高太尉”,又“十分光”中有“三十八笑”等等,真所谓“参伍一变,错综其 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但在《水浒传》的以“数”定“象”中,“三而一成”明显 是最 大量、最突出和最多姿多彩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比较集中于第八十回之前,但是不嫌夸张 地仍然可以说,它构成了《水浒传》“三而一成”为中心的数字化叙事系统。这当然是极具 比喻性的说法,很难说它作为“系统”有多么完整、缜密,但我们说它好象是一个系统应 该是可以的。这成为《水浒传》艺术一大突出特点,中国小说叙事艺术一大奇观。 如上述《水浒传》人物配置中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进一步“三而一成” 成为我们所谓的《水浒传》“数字化叙事系统”的中心,也不是偶然的现象。这可以从第二 十八回《武松醉打蒋门神》写’三碗不过望”得到证明: 武松道:“我和你出得城去,只要还我无三不过望。”施恩道:“兄长,如何是无三不过 望?小弟不省其意。”武松笑道:“我说与你。你要打蒋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个酒 店便 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这个唤作无三不过望。” 这里,武松的解释固然是情节的需要,但同时透露这一情节描写正是作者要卖弄“三”的 学问。所以袁无涯本李贽眉评曰:“这学问语句从三碗不过冈来,却会变用。”金圣叹夹批 曰:“此等好句法,恰好从三碗不过冈脱化出来,前后掩映绝倒。”实已指出《水浒传》作 者笔下有意错综“三”数,颠倒“三碗不过冈”。虽然李贽、金圣叹均未深究,但是应可以 此类推,《水浒传》其他络绎不绝、交错如织的“三而一成”的叙事,何尝不是有意的妙笔 生花;更推而广之,我们所谓“好象是一个系统”的“《水浒传》‘三而一成’为中心的数 字 化叙事系统”,又岂能完全是作者的无心插柳! 所以,回到本文的题目,《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玩味的 文 学现象。其意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概括地说,除一般加强艺林的生动性真实性之 外,突出的作用是“三”从有限之极、无限之始的哲学高度,赋予了“三而一成”叙事以艺 术的张力;这种张力适应着中国古代“以三为成”生活习俗造就的审美心理,从而满足了听 闻与阅读的期待,进而说书人——听众或作者——读者约定俗成,使“三而一成”积淀为中 国古代小说极具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传统之一。如果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标志了这一小说艺 术传统的真正确立,那么《水浒传》大量而变化多端的运用则是这一传统的进一步成熟和发 展。但是,尽管这一传统在后来的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乃至《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书中得以继承并有新异的表现,而明清评点家似没有人真正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注 意它;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特别是近年关于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却还是未 见有人研究它,至于有深入的探讨,还更待将来罢。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而一成”的艺术,笔者虽努力期有所发明,但本文对《水浒传 》 的这项研究仍还是初步的尝试。因此,在希望本文得到专家学者指正的同时,更希望其所拈 出中国古代小说“三而一成”的叙事学民族特点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引出关于中国古代 小说叙事理论的更多更好的发明,逐步从惯常套用外国或中国古代文论以研究古代小说的圈 子里跳出来,建立起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的理论。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