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古诗 感受美
陆骏飞 2012-11-03
近年来,古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新颖多样,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因此,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深切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一、 加强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凡是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自然而然中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优美流畅的音韵美,错落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一、二、四句的“午”“土”“苦”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体现在一种凝炼美。古诗字数有限,因而在用词上讲究精确恰当,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动态美。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可以将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辅以其他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和凝练美。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查阅资料等来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在正确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 激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教古诗时,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 从小学课本中所出现的古诗来看,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名篇。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着眼于春天,抓住青苔、红杏等景物的特点,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色满园而富于生机的“红杏出墙”图。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好像是一幅美丽动人、浑然天成的画卷,让人眼前仿佛就立刻出现了满池的荷叶荷花,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毕竟诗只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无形画”,缺少直观性。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还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课本中每首诗都配有插图,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图画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象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
三、 披文入情,体味古诗的情感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情感美。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中的情感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己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老师一起进入诗中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中。这需要教师自己有着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毫无效果的。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诗中具体的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一首诗的情感,又要去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情感。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于一体,如甘露,像春风,似秋月……我们要通过古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教育,并能把这种美的意识转化为美的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学做一个心灵美的人,都能尽力去做美的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