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

景巨海  2012-11-01

诗词,缪斯圣地中的阳春白雪,文学领域里的璀璨明珠,“艺术中的艺术,文学里的文学”,诗词,历来被尊为“文学之上乘”,在吾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古诗词,脍炙人口,源远流长,代表了国人审美理想之最高境界。倘吾莘莘学子求学十余载,仍徘徊于缪斯之庭院,不能启其门扉,窥其堂奥,睹其芳容,更不能登堂入室,采撷奇葩,承传诗词精华,实乃吾民族文化之损失,教育教学之遗憾。

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戒其子孔鲤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说话言不逮意,苍白干瘪。然而重要的是,诗词乃我们灵魂的栖居地,吾辈更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为民族文化传承计,为高尚灵魂塑造计,语文教师务必激励学生储备必要的鉴赏知识,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读”字当头,引领他们反复吟诵,让他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品象、推意,扣开古诗词的门扉,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高尚的灵魂。

一、储备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是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等诗词知识的储备。

其次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譬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仅一首抒新嫁娘情怀之诗;然实乃朱庆馀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干谒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国子监助教、秘书郎、水部员外郎、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考生朱庆馀临近科举,心中忐忑,作此诗探听虚实,征求意见。诗中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公公、婆婆)比主考官,言外有言、意外藏意。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法抛开其相关背景知识的。

再次,古诗词中一些惯用的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它常常与哀怨、思归相关。

另外,要了解古诗词的发展流派,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必备的知识和常用的术语。

二、必须重视诵读

“读”,是扣开古诗词的门扉的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诗词,“读”字当头,反复吟诵,触发语感。谚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诗不离读”。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诗词教学要“读”占鳌头。

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学生每阅读一次,其实就是展开羽翅“神思”一次,以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以诵读为基础,激励学生旁若无人地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从硬读到熟读,从熟读到吟诵。进而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形成语感。如果教师一上台来就喋喋不休地串讲,定会搞得学生昏昏欲睡,难怪学生说“我们一读就流泪,老师一讲我就睡”,倘是如此,学生何以能启其门扉,窥其堂奥?

大抵为文之高手,皆有厚“读”之基础。读多了,顺口了,自然就蹦然而出了。

中学课本所选古诗词皆诗词中之精品,最宜诵读吟咏,诵读者于吟咏之中含英咀华,享受美感,默化潜移,熏性陶情,且口耳开放,达到心灵之契合。然而,“读”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惟有变换声调,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心醉神迷,才会使学生感到“其乐无穷”,才能使学生深得诗词之意蕴。 三、要从“象”入手,推出“意”来

古诗词的鉴赏,须重视“意象”的解读。诗词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鉴赏时要从“象”入手,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诗词的类型特征、作品的意象导向、相关的典故寓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反复品“象”,推出“意”来。

“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创作诗词就是创作“意象”,诗人心中的“意”,须化之为“象”,方能传达至读者心中。古人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自从有诗词以来,诗人们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创造和使用各种意象。在我国古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其意蕴基本恒定。因此。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就是品象,让学生由实至虚,放飞想象,沿波讨源,力求获得表象背后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然而,意象只是诗人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境才是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古诗词的鉴赏,就是让阅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意象,登堂入室,窥见作品的意境。其一是抓住画面,其二是抓情感。譬如,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放飞想象,然后脑海中呈现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如在目前的境界,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感伤离别的悲哀。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诗词鉴赏不能驻足于意象,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或者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披文入情,从血液奔向血液,从心灵抵达心灵,甚至遭遇类似禅宗似的神秘体验,方能领悟诗词的意境。

四、选择鉴赏的角度,感受魅力,赏析“亮点”

“诗无达诂”,鉴赏时选择角度非常重要。或把握主旨,或理解形象、或品味语言,或体会感情,或品评意境,或辨析风格,或赏析技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宁挖一口井,不挖一条河”。

譬如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语言魅力。或体会题眼、诗眼、寻常词语的蕴涵,或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或从整体上领略语言风格。语言是诗词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惟有准确理解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对诗词内蕴作深层次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其一是能读懂诗词中的语言文字,弄懂具体词句的意思,并透过文字进一步窥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其二是从整体上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质。

又如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含义广泛,类别界线亦不甚分明,兼类错综之现象也不在少数。大致说来,主要是指诗词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之类。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之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创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角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该诗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方面。另外,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读者与诗人心灵的沟通与共鸣,因此对古诗词的解读,要力求得真实还原作者的意图,其次才是欣赏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视角方式,具体不一一赘述。

诗无达诂,教亦多术,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实乃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教育之最终目的为激发学生之创造潜力。古诗词的鉴赏,就是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携学生和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陶冶情操,开拓胸襟,提升品位,提高素养。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