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精讲点拨”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李樯  2012-11-03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有创意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情感。正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我多年来教学中对数学教学的导入略举几例说明。

一、 历史故事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在讲解“乘方”时,这样设置教学情境: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就被深深的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发明者,并让他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那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反对说:“不、不、这么一点米算得上什么奖赏?”但发明者坚持如此。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国王答应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发明者多少粒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方”。

二、 实际生活情境导入

数学的概念或公式有些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如:请同学们观察国旗中每个五角星和一只等腰直角三角板,它们都是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怎样对称呢?引出“轴对称”。通过上述情境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 操作实验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100万有多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较好。① 4人合作数出200粒大米;② 用天秤称出这200粒大米的质量;③ 计算100万粒大米的质量;④ 若每个人一天节约1粒米,中国共有人口13亿,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米?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四、 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我在教学分式时,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使分式的教学更加自然顺利。

总之,一堂好的数学课,好的导入即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种方法,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