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优秀电视方言节目--《听我韶韶》个案浅析

蒋婕  2012-08-29

摘 要:方言类电视节目是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电视节目样式,多年来方言节目的发展也遇到众多瓶颈,遭遇“俗”、“滥”等恶评。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从2005年开播以来不断适应观众要求,优化节目内容,受到观众和社会好评,本文试以此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方言节目;电视;新闻评论

一、节目过去及现状

(一)节目史回眸

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于2005年3月策划并播出了《听我韶韶》这档方言新闻评论节目,收视率达到1.5以上,在此之前同时段频道播出的节目大约只有0.6。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不断攀升,节目内容不断扩展,时间也变长。一开始每周一至每周五21︰30播出,时长15分钟。定位就是那些讲老南京话,有很深怀旧情节的的本土中老年人、对南京话感觉亲切,想要学习的年轻人、还有那些来自异地,想要全方位了解及融入南京的外地人。在当时,南京广电集团同一类型的新闻栏目“东升工作室”的员工达到二十个,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则超过一百多,“听我韶韶”栏目创立时仅有三名工作人员。

从2006年4月3号起栏目扩版为32分钟,播出时间为21︰15。《老吴韶新闻》,韶韶南京每天的报上新闻,精心选择重要、重大且权威而不失可读性的素材,强调地域性的特点,把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新闻和一些有趣的新闻或者趣事作为节目的主要选材标准,用平民百姓的视角关注并对此发表评论,反映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以及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这一时段既属于黄金时间,该节目的播出避免了和强档电视剧争抢收视率,其次也不用让观众做两难的选择。收视率方面,该节目自一直保持在平均1.0以上,最高曾达到2.0的好成绩,每天在首播之后并在第二天的中午11点左右安排一次复播。

此后,《听我韶韶》做了重大改版,在点评事件、播报新闻、等基础上,注重对南京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递,成功推出了《老吴出击》、《南京话大家猜》、《城南旧事》等子板块。用一些老新闻来诠释新闻的历史背景,用一些城南风俗来呈现今日风尚的变化发展,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知识,增加了对南京的热爱。节目挖掘出了乡土文化的魅力,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在2007年元月的改版中,栏目组确立了吴晓平(老吴)成为这档方言节目的品牌代言人,成为总主持人。节目选材标准从国内趣闻改为本地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市井新闻和政府新出台的各项政府法规,拓展了节目内容,增加实用新闻的信息量,通过“挂个耳朵读报纸”、“借题发挥韶新闻”等子板块,对于当天南京各大主流报纸上的新闻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次改版更加贴近百姓需要,收视人群也越来越广泛,在南京老百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的这次改版将节目播出时段调整到了晚上的黄金时间,节目延长至一个小时,这次新闻节目与电视剧竞争观众,老吴的品牌优势给了该档方言节目信心和收视率的保障。改版后,《听我韶韶》平均收视达到了4.2以上,最高为6.0[1]。

(二)节目现状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每晚八点半到九点半。

周一至周五节目编排顺序:1.芝麻开门,走马观花扫标题(老吴说天气);2.借题发挥韶新闻;3.老吴出击;4.你发我韶;5.抽奖环节。

周末版节目:周六与施岚搭档;周日与黄瑝搭档

不定期栏目:《防范72招》、《315维权专题节目等》

广告:除软公告及公益广告外,共出现4次密集广告播出时间,共计约26条,整个广告时间段为2分钟。

二、方言新闻电视节目存在的可行性

方言新闻首开先河的是杭州西湖明珠频道和生活频道于2004年初先后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两档用方言说新闻的节目,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大增,于是其他省、市电视台纷纷仿效。对于方言节目是否保留,媒介市场规律和收视率也许是对这类栏目最直接的检验和考察。并非所有方言节目都能获得好评和成功,苏州电视台曾有一档叫做《苏阿姨说新闻》的苏州话节目,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很快也消失荧屏。这说明市场决定方言节目的生存。

1.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方言节目符合信息传播的接近性原则,给观众一种“亲近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在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今天,方言节目利用大家熟悉的“乡音”。讲述百姓身边的事情,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目前电视媒体竞争激烈,节目要自负盈亏。市场规律促使一些电视台着手打造各种特色栏目。方言类电视节目以“方言”为卖点,这一本土化、分众化的节目特点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争相打造的宠儿。

3.从竞争因素上看,方言节目投入成本较低,便于操作。这也是其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4.从文化保护角度来看,方言电视栏目的兴起正符合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重视这一形势。方言,正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方言节目群的出现带来了语言体系的变更,更带来了一种地域文化的接近与交融。

6.就节目播出效果而言,节目主持人用方言进行内容传播时,节目的视角与主持人的地位身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更好地表达节目内容,给人亲切感。

方言栏目的传播基础是形成已久的地域方言环境和民俗民风。在方言栏目的背后,我们看到这是由强大的地域经济做后盾,以及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做支撑,是地方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又是对受众的又一次迎合。这些复杂的因素促进了方言栏目的推出及发展。方言电视节目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呈现。也是对受众需求的一种满足,方言栏目的身份意识的把握和重塑都是有要的,因此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要掌控一个合适的度。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长远的目光对待这一新兴的栏目形式。《听我韶韶》的贴近性还表现在其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为了易于口头传播上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为了适应南京文化氛围,该节目的语言表达具有口语化、方言化让人听来亲切有加,温暖人心。同样道理,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也要从题材选择和语言文字表达上两方面加以改进,才能发挥其传播效果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

三、主持人选择的重要性

1.主持人的核心作用。实的节目体系中,人格化、对象化传播已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就人格化而论,它改变了传统的非人格化传播,使电子媒体具有了面对面的特点,同时突出了主持人的才具、智慧、风度、个性、魅力等重要因素。这种人的个性特征加上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具有的策划,运作、主持活动,其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2.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观点至上”。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当下,信息传递渠道之广、速度之快令人无法想象,媒介对信息的掌握度已远不如从前,因此媒体应从过去简单的“播新闻”必须转变为“评新闻”,才有新的生存空间。因为一个新的观点传播竞争时代已经悄然打响了。新闻事实报道的准确、客观、迅速已成为传播工作的一种常规,而价值判断则关乎文化选择,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深刻性则深度考验着媒介的竞争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独家资源、独家素材变得越来越难获取,内容竞争的重点已经由独家新闻线索、独家资源的竞争转变为独家制作、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等等的竞争。因此,恰恰基于这点考虑,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在选择主持人上,要奉行的是“观点”至上的原则[3]。

3.老吴的主持创新:“草根主持人”的真诚亲近,“专业媒体人”的大胆深刻与理性。长在南京老城南夫子庙地区的普通百姓人家,老吴的草根性、平民性使他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感,又因为他曾是党报记者,能以媒体的高度俯视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更深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这种平民主持人的尖锐深刻、街头草民的幽默、个性化的评论语言、对事物表现出的一贯爱憎分明的态度、有南京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对节目总体的掌控驾驭能力等使主持人老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播报风格。

主持人应彰显自己在节目中有别于他人之美的特殊点,这个特殊点应是以主持人良好基本素养为基础,并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下,通过生活阅历的实践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气质与个性,经高度提炼后在节目里的真实反映。平民化是当代媒体发展的趋势。平民化要求媒体节目更加通俗化,正是通过这些通俗化的方言节目才演绎出了众多精彩,成为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通俗不是低俗甚至恶俗,节目主持人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组织串联节目内容,同时又能亲自参与节目并从头至尾地在节目中起主导作用的个人。主持人的传播组织角度完成如何与他对节目的实际参与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主持人的全部归属就落在了实现交换交流这个目的上。临场幽默有如蜻蜓点水,毫不刻意,却能动人心弦,没有事先安排,却能随手拈来,这就是掌控全局后的幽默境界也是老吴的风格所在和独到之处[4]。

四、节目内容选择的良好把握:大事小事身边事

1.从题材来看,节目取材当下生活,直击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闻敏感性:《两会代表央行货币委员李道奎:房价最晚年底松动》;《朱善璐做客“小崔会客”,“幸福不幸福,南京人民说了算》、《新华社列举典型案例:政府“账本”应置于阳光下“广东公布政府预算草案,百姓质疑机关幼儿园获6000万补贴》等话题囊入在他的新闻评论中。为了获取最新新闻信息和素材,老吴每天至少有四小时的报纸阅读量,让人敬佩其敬业态度。

2.选材内容多为与百姓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性事件或话题。如《工薪起税点提高》、《卫生部5月1日起全面叫停面粉增白剂》、《高速公路收费成焦点:江苏代表建议取消中途收费站》、《社保部长接受提问:女性退休年龄是否可提前》、《勿拿大学生身份谈工资》、《萝卜招聘+录人为亲+超速提拔——现今人才招录怪像引网友叩问》、《省消费者权益协会公布十大维权案例》、等这些题材贴近性的基础上,老吴的诸多观点和意见得以释放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3.立足本土,聚焦南京城市动态。作为一档南京方言新闻节目,在新闻内容选择上自然对本土新闻更有倾向性,也做到贴近群众的要求,该节目对于南京城市的各项发展给予了充分观察及关注,报道及时,点评深入到位,新闻内容包括教育新闻、环保新闻、社会新闻等,让南京市民对所生活的城市有更好了解,本土新闻的报道也增加了受众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激发市民对南京城的关注、热爱和建设。如《南京教育“哑铃”现象透视》、《车改,南京将向市级机关推进》、《首付五万就能买套房,江宁一楼盘首付也能分期付》、《水草、绿藻、漂浮物威胁花神湖》、《六和合作社,进城租菜场直销蔬菜》、《河西出现久违的邮筒》等。

五、发挥媒介监督功能

《一个院子里拖出100多辆赃车——南京堂子街二手市场如何长效管理》、《倒退中的月牙湖公园》、《500元做小儿园服,家长咬牙掏钱》、《南京道路存在大量门牌缺失现象》、《太平北路40多颗梧桐被“砍头”》、《大腿骨折后装置腿内的钢板竟莫名断裂》等报道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大胆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和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不给力行为并展开记者调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六、节目互动性强

1.在西祠网站设有官方讨论版及子版记者版,该版近期人气指数313756,排名西祠第七,(2011/3/20)大量观众及网友发帖,讨论所播新闻话题、提供新闻线索、请求节目帮助及对节目提出表扬建议或批评,观众参与度较高,与节目形成良好互动,也有利于节目的改版和发展。老吴和助理也对网友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回复或解决,每周一至周五节目中都设有“你发我韶”子栏目,阅读网友讨论版中的发帖。

传统媒体直接从网络获取信息来源(网络新闻除外),并作为自己的报道选题。该节目中《南京文不亭为何成“不问亭”》、《南京太平南路梧桐遭“砍头”》、《省电视台购物节目的忽悠》报道就属此列,均为网友观众在网上提供的线索和新闻,这一典型事例说明,网络的内容经传统媒体报道,影响力会大大增强和放大,而与网络的互动和延伸,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听我韶韶》栏目定期举办一些群众参与活动,如邀请市民来韶韶家长里短,曾经举办“南京韶大王”活动,与都市报刊合办《百姓家训》活动,以及“《听我韶韶》进社区”活动等,得到了市民的好评与积极参与。

3.短信互动:看新闻,答问题,抽大奖,每周一到周五的节目尾声老吴会针对当日所播新闻进行提问,观众可通过短信答题抽奖。

七、节目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

除了在《你发我韶》环节中帮助观众解决各种困难及维权外,该节目还设置了不定期的《防范72招》,邀请公安民警对市民进行治安安全知识教育,《3.15老吴帮你维权》借助媒体力量,为广大市民维权,深受好评。

八、听我韶韶;让城市有爱

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较多,对弱势群体观众较多。弘扬市民精神,宣言真善美。如《退休80高龄老人捐出所有积蓄12000》、《感谢金盛路拾金不昧的大姐》、《表扬白衣天使》等,看似无多少新闻价值的报道其实很能温暖人心,让人安心。在这样一个浮躁纷繁的社会,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城市里还是好人多,媒介所建构的市民形象能够为和谐社会做一定贡献。

九、节目包装

在节目整体的包装上,片头、片尾、字幕设计、演播室布置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平民化风格。

1.听我韶韶》的演播室背景取自南京秦淮风貌,青砖小瓦马头墙、十里秦淮、古牌坊等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旧时老城南人家的生活场景。

2.节目的片尾则是用南京话演绎的民谣式歌曲:“一年有四季嗳春夏和秋冬、城里城外嗳东西南北中、大事小事身边事,不管酷暑和寒冬,听我韶韶嗳……”,男声主音,辅以童声,听来别有韵味,让人会心一笑。

3.片花(1):“乡音乡情评述大事小事、真心真意韶韶民俗民风”的中国书法的旁白,使整个片尾的设计充满古典色彩又不失现代元素,避免了单调乏味,给观众轻松愉悦的感觉。片花(2):从空中俯视,将南京地铁、奥体中心等现代化建设纳入镜头,镜头再转向挹江门、朝天宫、明城墙、夫子庙等古城风貌的动漫,城墙下晒太阳的老人,公园内玩抖空竹的市民、体验黄包车的老外也在画面中出现,将南京这座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古城展现在观众面前,体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4.包装不足之处:片头设计中,老吴形象过于天真可爱,无意见领袖的风范。

十、节目前景

该节目已创办七年之久,老吴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据说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在近两年中节目也启用了新人,但主持效果并不如老吴那般惊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主持人是评论节目的核心,缺少一个“镇”得住的主播,是不可行的。另外,新闻评论节目当下竞争激烈,如何在节目设置上创新也是该节目主创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祝愿南京的第一档也是唯一一档方言新闻评论节目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许方.《听我韶韶》的价值[J].视听界,2007(3). [2] 化定杰.电视新闻主持人如何造就“品牌神化”[J].视听界,2011(1). [3] 于松明.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节目栏目浅析[J].当代电视,2010(3). [4] 安艺.方言电视节目热探析[J].新闻前哨,2008(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