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苏产电视剧的流变

白小易  2012-07-30

一、为什么称为苏产电视剧?

在对江苏电视剧创作历史进行回顾前,必须说明几个问题:

其一,是江苏电视剧生产的年度跨度问题。尽管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于1958年,但我国电视剧实际的起步期应是八十年代初期。1979年6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鉴于电影票房受到电视台播出的冲击,电视台支付的影片播放费远远不能弥补电影放映的票房损失,断然停止向电视台供应新故事影片播出。同时,不少剧团、剧院也提高了电视台录制新戏以供播出的收费标准。于是,电视台的节目来源立即发生了危机。”?1?在此背景下,1979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会议要求全国各电视台要大办电视剧,从而开始了我国电视台向电视剧制作领域的集体大进军。因此,对江苏而言,尽管电视的发展已有五十年的辉煌历史,但电视剧的生产历史只有三十年。

其二,本文之所以称江苏创作的电视剧为苏产电视剧,而非苏派电视剧,是考虑到了电视剧生产的实际状况。对于制作方,电视剧首先是一个可以盈利的产品,因此,制作方不会像文学创作那样执著于某种风格或地域特色的追求,而是市场欢迎怎样的电视剧,就拍怎样的电视剧。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其区域内的诸多电视剧生产机构是不可能共同寻求某种风格的一致性的,甚至一家机构所投拍的诸多电视剧,风格也迥然有别。因此,以投资方甚至是主投资方(对多方投资的电视剧而言)的地域身份来确定,是我们称江苏创作的电视剧为苏产而非苏派电视剧的原因。

其三,电视剧作为具有综合性和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其生产创作不仅是由诸多艺术工种分工完成的,还涉及到投资问题。在基本完成市场化转型的电视剧领域,投资方是决定一部电视剧能否投拍的核心因素。因此,对苏产电视剧的判断依据,主要视其是否由江苏电视剧制作机构投拍,而不看编剧、导演是否是江苏人。当然,如果某部电视剧的编剧或导演是江苏人,且江苏也参与了投资(不一定是主投资),我们也将其归于苏产电视剧。如由江苏作家周梅森编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江苏省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投拍的电视剧《人间正道》。

其四,根据投拍主体的不同,我们将江苏电视剧生产历史分为电视台自拍时期、社会力量大拍时期和电视台将电视剧纳入其内容产业发展战略时期这样三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这样的分期法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段;第二,在某个阶段中,并非其他投资主体就不投拍电视剧了,只是说,在某一阶段,某类投资主体占据整个电视剧投资的主流罢了。

二、电视台自拍阶段:出精品,出获奖作品

江苏电视剧生产创作的第一阶段是电视台自拍阶段,时间大致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时期约等于我国电视剧的初创期。当时由于各地电影公司和剧团突然停止了对电视台的免费节目供应,电视台只能以体现自身特色的电视剧来改变所处的困境。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电视剧如何拍是当时各级电视台都面临的难题。所幸的是,电视台既有播出渠道,又有拍摄电视剧的各种设备,加之,当时观众对这个刚刚走进他们生活的新事物抱有极大的热情。在今天看来,当时的电视剧都比较稚嫩,但它为处在文化产品饥渴状态的中国大众带来了一种新鲜的视听体验。中国电视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探索之旅。

就江苏而言,当时的电视剧生产水平在全国省级台中处于中上游。在最初的几届金鹰奖和飞天奖中,江苏均榜上有名,如《第五家邻居》、《第九个售货亭》和《蓝屋》,但其还无法进入由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构成的第一方阵。后者拍出了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多集电视连续剧《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和《华罗庚》、《女记者的画外音》。

电视小说作为电视短剧的一个独特品种,由江苏首创。江苏从短剧入手,做精短剧,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终于创作出在当时产生了全国影响的单本剧《秋白之死》。该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创作者的胆识,女导演虞志敏选择瞿秋白作为电视剧的主人公,以主人公颇有争议的《多余的话》为素材,这在1986年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电视剧对秋白之死做了浪漫化的处理,使这部电视剧在艺术表现上得到人们的认可。

为适应受众对电视剧连续性的观看需求,长篇连续剧和短剧的集合——系列剧成为了电视剧体裁的主要形式。江苏发挥其擅拍短剧的优势,于1988年推出了百集短剧系列《秦淮人家》。该剧以当代南京城南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凡人小事,以此折射出时代的光辉,成为当时江苏收视率最高的电视作品。

此时,苏产中篇电视剧不多,但却制作出了一个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即《裤裆巷风流记》。该剧通过改革初期苏州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变化,折射出改革给这个古老的江南城市带来的变化。

在电视台自拍电视剧时期,苏产电视剧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单本剧的形式出现,无论是江苏台,还是其他城市台,都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至1990年,江苏拍摄的单本剧为25部,其中,5集以上的中篇电视剧6部,长篇电视剧3部。二,题材相对集中。一是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剧。二是人物传记。自《秋白之死》后,江苏陆续拍摄了一批名人传记电视剧,如《柳亚子》、《沧海一粟》、《严凤英》,直到九十年代以后,江苏的广电系统仍然拍摄了多部名人传记电视剧,如《朱自清》、《戈公振》、《吴贻芳》、《刘天华》、《华罗庚》。三是戏曲电视剧。这其中既有新创作的戏曲电视剧,如《哑女恨》,也有像《珍珠塔》这样的传统曲目。在社会力量拍摄商业剧时,江苏电视系统拍摄的戏曲电视剧仍有八部之多。

上述三类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成本不高,且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商业类型剧。这正是电视台系统自拍电视剧时期的标志性特征。八十年代初期,电视剧基本上是电视台自制自播。一部电视剧在一个电视台可以多次复播,台与台之间也进行交换播出。电视台将电视剧视为宣传品或艺术品,而非商品。这一时期,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的资金来源有:自有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以及比较容易获奖的节目类型,电视台每年会拨一定的资金拍摄电视剧;接收相关单位的定制。如上述一些江苏名人传记和传统戏曲,就是和相关单位合作拍摄的;与社会上的一些公司合作拍摄。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只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才具备领取拍摄电视剧资格证的可能性,当时社会上一些私人公司拍摄电视剧只能与具有电视剧许可证的单位合作,以“挂靠”形式获得电视剧拍摄资格。

正因为当时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没有经营压力,反而使其可以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因而频频获奖,如《朱自清》、《戈公振》、《吴贻芳》。系列短剧《太湖人家》获第13届“飞天奖”一等奖。一些民营公司不愿涉足的改革题材,常常成为电视台重点打造的精品。如《都市风流》、《双桥故事》。《人间正道》表现勇于改革的共产党人,在国企改革、反腐倡廉中排除阻力,创造了人间奇迹,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的生活画卷。

三、社会力量投拍阶段:电视剧产业雏形初显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2005年为社会力量大拍电视剧阶段。社会力量是指电视系统以外的拍摄机构,又分为国营文化单位和民营公司。自八十年代末,一些与电视剧颇多关联的国有文化单位开始介入到电视剧拍摄领域。如电影厂、音像出版社、剧团等。他们没有播出渠道,因此,要想让电视台收购其所拍的电视剧,就必须保证剧的高质量。如南京电影制片厂和江苏音像出版社合作拍摄的《严凤英》。

九十年代初,有线电视进入到一个大发展时期,伴随着电视频道急增的是电视节目需求量的剧增,其时,电视广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直接导致电视剧以现金结算取代了以往贴片广告的交易方式。至此,我国的电视剧生产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型,电视剧产业雏形初显。上述两个因素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力量大拍电视剧。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江苏省一些非电视系统的国有和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积极面对市场,发挥各自优势,在某类或某几类电视剧类型上狠下功夫,成为了生产某种类型剧的行家,并以此为依托向其他类型剧延伸,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在国有制作机构中值得一提的有两家:一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它们充分发挥军队的资源优势,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军旅题材、红色经典改编剧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井冈山》第一次再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朱、毛、陈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军旅题材剧《DA师》以超前的意识虚构了一支数字化部队,以影视方式展示了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形式。该剧取得了高收视率,

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闪闪的红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红色经典改编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二是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该集团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拍摄了如《上将许世友》、《决战南京》等主旋律电视剧,也拍摄了《换子成龙》等一些民国家族剧之类的商业类型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回报。其中,《决战南京》首次将重大革命题材与谍战剧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嫁接,颇受好评。

九十年代末,一批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崛起,拍摄了许多商业类型剧。苏州福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具有后现代意味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系列,是颠覆式的创新之作,取得了收视佳绩,作为本土商业剧的成功探索,值得肯定。该公司还对电视剧的表现范围和形式做了艺术性的探索,拍出了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电视剧,被学界称之为新人文电视剧。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家机密》,真实再现了国家安全系统惊心动魄的间谍战。该剧一经推出,即得到受众的认同,现在,《国家机密》系列已成为该公司的标志性产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商业类型剧常常与粗制滥造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商业剧也可以拍得精致。苏州慈文拍摄的《国家宝藏之靓天宝匣》,将寻宝夺宝的故事内核、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式的情节构架、山大王之间的火并、谍战剧中的日特渗透以及神秘的古代盗墓、开锁等娱乐性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成了一部精致的商业类型剧。

四、电视台投资阶段:电视剧成为内容产业主体

进入21世纪,媒体竞争加剧,为了图谋进一步发展,一些实力强大的电视台纷纷介入内容产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电视台重新投入电视剧的制作领域。尽管世纪初江苏的许多电视台已将拍摄电视剧纳入到了其发展内容产业的战略之中,但大张旗鼓拍电视剧则是以2005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属下的蓝海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在电视剧制作的第一阶段,由于电视台没有经营压力,电视剧被视为一种艺术品或宣传品,从而会创作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获奖作品;在第二阶段,电视剧的“叫座”被放在首位,尽管所有人都希望拍摄出雅俗共赏的精品电视剧,但在实践中,只有极少的公司能做到这点。这一方面是当时电视剧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当时绝大多数民营公司的实力离创作精品的要求尚有距离,它们在播出渠道、宣传平台、对政策的敏感性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当具有各方面优势的电视台将电视剧制作有意识地纳入其内容产业中,必然出手不凡。2008年,江苏广电总台拍摄出了享誉全国的鸿篇巨制《人间正道是沧桑》。该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国共关系的多次变化,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最终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全剧大气磅礴,引人入胜,雅俗共赏。2009年江苏广电总台再接再厉,又推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家庭伦理剧《老大的幸福》。该剧一反以往家庭伦理剧已经固化的歌颂亲情的主题,探讨了现代人的幸福观,从家庭伦理剧原生态的琐碎中脱颖而出,显出了些许“形而上”的思索。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