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大嘴咥西安”辩方言电视节目的魅力和价值
孙米密 2012-08-14
摘 要:“大嘴咥西安”这一方言电视节目深受西安群众的欢迎。以方言为电视语言对白,宣传、介绍了陕菜、西安小吃以至陕西地方饮食烹饪文化,显示了方言电视节目贴近地域观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传承着陕西这块地方“雅言”中的文化源流,同时也彰显着方言电视节目的固有价值。但是现在方言电视节目的播出有诸多限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大嘴咥西安;地域文化
一、引 言
2005年10月,西安电视台在刚开播的新闻栏目《好好生活》中推出了一个方言板块节目“大嘴咥西安”。节目每天给大家找一个大众喜欢的中小饭馆的一道名吃,时长只有3分多钟,节目一露面立即就引起了西安地区群众浓厚的收视热情,它很快超过了新闻热线节目成为《好好生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版块。夺取这一方热土上群众耳目的就是节目语言表达方式——方言。在全国都很有名的西安地区的传统小吃和陕菜名菜用陕西方言来介绍也最贴切,可以说是方言成就了这个节目。几年来“大嘴咥西安”已经成为西安地区知名度很高的名牌节目,却正是因为使用了方言,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扰,这里很有必要再辩方言节目的魅力和价值。
二、方言传承着地域文化,方言节目能准确的传达地域文化
方言是在一个地域流行的一方之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方言是母语。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至为忠诚的承载者、赓续者。如果离开了方言,我认为一方的文化传统也会随之失落。而陕西的方言又和其他省份、地域又不一样。“人文初祖”的仓颉就出生在陕西东府的白水,至今仓颉庙犹受着所有以中华文化为根的人的崇奉、祭拜。周人迁豳、“至于岐下”,留下了甲骨。所以到孔圣人时就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自那时起,陕西话就是“雅言”,孔子在重大的场合说话、宣读都要用“雅言”而非自己的方言齐鲁话。虽然随着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陕西不少人南徙,北方游牧的“五胡”进入关中腹地,又经元蒙的大举入驻,方言成分更为复杂,但是居留下来的人将方言传达给新进入的居民,同时也吸纳了少数民族的方言,使本地方言更为丰富。譬如现在陕西人说的“克哩吗嚓”,“噶七嘛达”、“乱七八糟”就都是游牧人的语言,现在仍然是鲜活的陕西方言,表达着一方水土上一方人的言行处事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意愿和不满。何况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移民和居民虽然迭经融合,但是方言却一直传说有序,没有出现断裂,“湖广填四川”那样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在陕西尤其是关中还没有发生过。
方言产生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水土。陕西水高土厚,风气劲激,故民气刚烈,气魄雄厚,说话也就咬钢嚼铁,硬声硬气。如陕西人常挂在口边的“毕了”(完了的意思)、“避”(陕西人发“pi”音,客气时有决绝的“让开”的意思,而发怒时有“滚开”的命令)。但是当其温柔婉转之时,自然是另一种千回百转的情怀。如陕西人把讽刺人,而有时又带有亲昵的善意的心理叫“譲人。”这个“譲人”就不是讽刺、挖苦等等词语能够替代的。就是“大嘴咥西安”的“咥”字,也很值得一说。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咥”字是常挂在口边的。在关中民间,饭前饭后,经常见到人在街道上互相问候:“你咥了没?”,“你咥的啥?”或者就是“今早咥的锅盔。”你想想,锅盔是一种需要好牙口的来咬嚼的硬面食品。如果换成“吃”,就很没劲,叫人觉得食物也索然寡味,起码缺乏力度感。喜气洋洋的声称“咥”,一字之出,年轻、力量、满足、可意,神气活现。陕西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男人咥饭,狼吞虎咽;女人吃饭,细嚼慢咽。”所以,“咥”字也渲染着陕西人吃饭一种威猛、快意、毅然、爽利的态势。所以,“大嘴咥西安”一句话就把陕西人吃饭的一种精神活脱脱的凸现出来了。陕西人性格豪放,非“咥”字在此不足以表达自然大气的吃态。这个字不止是产自本乡本土的有根有节的鲜活俚语,也是深藏高坐在大雅之堂的历史悠久的文明遗传。在《字书》中,“咥”字还是一个多音字,有“欷”音,有“咦”音,有“僖”音,等等。“咥”的意思也多,一种是大笑,《说文解字》就引《诗经》谓:“咥其笑矣。”表示吃的意思的“die”的发音是《广韵》:“眞韵,徒结切,音姪。”《广雅》:“咥,啮也。”这就是吃的意思了。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方言在地域文化的交流中,是最为精确、简洁、明晰的“巧说”,可以达到一言以蔽之、言简意赅。怎样说方言造成美的、和谐的事、人、物、交流环境都是不以为过的。可是如果换成普通话,势必大大减色。而如果作为一种电视艺术的欣赏对象,方言独特的韵味之美则会使一方百姓心领神会,舒坦至极,极大的满足观众对自己的生活在屏幕上的明确观照的需求。正因为这样这些年各地的方言电视节目方兴未艾,形式多样,它包括: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方言版家庭系列情景剧、方言电视小品节目、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方言版电视剧与配音电视剧等一系列节目形式,它们以幽默和贴近生活很快抓住观众的心,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西安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小吃积聚期,因之小吃的丰富在中国的省会城市中是有名的,仅面条的做法就有上百种,如果不介绍,叫这些小吃“养在深巷无人知”岂不是可惜了?再者,关中饮食以麦食为主,燃面烙面,油塔泡泡糕,锅盔托托馍,牛羊肉泡馍,葫芦头等等这些几百种独特的食品,都是和关中各地的水土,产物,民俗,饮食习惯,甚至地方口音紧密相连的,要准确的传达出这些食品的渊源发展,他们所承载的饮食文明,用”大嘴咥西安”这样的陕西方言节目表述,不就是最合适的吗?
当这个节目出现在西安电视台时,立即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震,当节目组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时,就连小学生也跟着起哄和喝彩。这个操着一口方言的节目,其魅力不仅仅吸引了积淀着文化的上了年龄的故土人,也吸引了西安的年轻人、城里人。节目的方言片头语:“跑大街,钻小巷,大嘴带你咥西安,走,咥走”成为很多西安人的顺口溜。
三、方言类节目适应本土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
方言是从母腹中就带来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医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数据证明,但是其原始的、原生的一呼一吸间的生命状态是肯定存在着的。不同的言行、生活特征和风俗习惯,就变成一个地域特定的文化形态。而方言作为这种生活状态的表达,自然只能是最适宜的、最为准确的,而代之以其它语言形态,即使大致的意思能够理解,但是那种一颦一笑、一喜一怒的口吻和配合着说话音调的瞬间变化,肯定是其它语言形式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方言的存在和使用有它先天的优势和独一性,其它地域的方言代替不了,普通话也代替不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方言类节目的优势和长处也就是独特的、鲜明的,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方言类电视节目才更易于为本地观众所接受和理解。一方面,地方电视台覆盖的是所在地区的城市以及周遭的同一方言区的乡镇,换一个词说,就是民间。虽然在近两年中,国家在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城镇化的进程,2011年底,经过统计的中国城镇人口已达百分之五十一,但是即使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现在西方国家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的城镇也依然都是地域城镇、乡土城镇,以后也永远是,这一现象不会随着完全城镇化就会有所改变。城镇化加大,许多进入城镇的年轻人也随着城里人开始操上“醋溜”普通话,但是城镇里是紧张的、隔膜的,“醋溜普通话”的交流也是不顺畅的,就更需要方言方音的慰藉。如此,方言就不会消失,方言节目就会有市场。
同时,草根文化的根深蒂固使这部分观众对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潜在的依恋和认同,这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烙印。而进入城市变成城里人的原农村人和城市里生活着的三代以上的居民观众,由于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精神方面需要一份恬淡的田园乡土的寄托,而方言类节目中所呈现的乡土气息就恰恰可以供应给这些怀旧恋乡人一份营养,也能为一部分城市人所接受。加之中国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养成的“许由式”的隐士情结和乡绅——乡间先知和贤达——心理,方言节目就不只是取得本地方言区民间认可,也就隐藏着方言区人民对自己曾经有过的历史的肯定和追寻,对自己生身、生活的一方土地的感情触摸和心理亲近。也就是说,他们看着方言电视节目,就会真真切切的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真实状况,也从里面看到自己的七情六欲、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出自己的智慧,也看出自己的封闭和显露出的愚顽不灵,从而获得鉴戒,也是一种提醒。
西安电视台的电视剧《狼人虎剧》,也就是如今的“西安故事”,这样的方言节目,多年来它的收视率一直在4到5之间,成为西安电视台的名牌节目。它的成功不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吗?西安电视台的另一方言节目,饮食板块的“大嘴咥西安”,更以其很强的服务性,以及节目初创时期风格的新颖,方言的幽默风趣,以及对陕西文化民俗的准确把握和自然表现,使得节目迅速走红。如今,六年多过去了,“大嘴咥西安”依然是陕西电视饮食类节目的名牌栏目,也多次创下过3点多的收视率。什么都在变,那些藏身在西安这座古城的背街老巷里的老吃家的口味却还留在传统的过去,一双筷子在手,一只老碗在面前,满满的一碗捞面,一碗泡馍不仅给他们美味佳肴,也调动起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的回忆,满足着自己胃口也满足着自己的心理。
四、目前方言类节目遇到的问题
(一)方言节目因“不利于推广普通话”而被视为“小众节目”
这个所谓“小众”,是指不能被官方名正言顺的首肯为和说普通话的“大众节目”相同的节目。但是除了“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之外,方言节目还有啥更大或者比普通话节目更多的问题呢?虽然各地各个式样的方言节目,收视率很好,很多节目质量也不错,但是每年的省市直至国家对方言节目没有设立奖项,也很少进行另外形式的评奖。这在从事方言节目制作、编创的人来说,心里的困惑自然是时时闪现的,提高方言节目的积极性当然也就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方言节目是很客观的存在着,并且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要取消它,但它们的声誉又在广大的本方言区的人民之中很高,受到一方百姓的欢迎。这就在以普通话法为由的官方限制与老百姓的拥护跟喜闻乐见并且积极参与之间产生了矛盾。然而究竟何去何从呢?还是以“大嘴咥西安”节目为例说吧。这个节目体现出的服务性、新闻性,、表现形式的活泼、内容的丰富、语言的精到幽默都值得赞赏,节目也很雅。并且它在六年之中发扬、光大了西安的饮食业,挖掘、推广出了一大批陕西和西安的美味佳肴、著名小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市民、旅游者的饮食去向和趋向,为发展西安、宣传西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陕菜这一古老菜系重新为人所知,一些名菜、名点、名店因为“大嘴咥西安”而美名远扬海内外。但是,“大嘴咥西安”多年找不到可以评奖的对应项目,节目没有归属感,这对编创人员来说,自然是很遗憾的。要说这些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和饮食行业、旅游行业、服务行业的欢迎可以抵消的话,另外遇到的限制就不只是精神的补偿可以了事的了。这个不可逾越、不可回避的限制就是有有关部门的普通话检查,每当遇到检查的时候,方言节目就必须退避,有时直接就要暂时“销声匿迹”,或者就要委委屈屈的变回普通话,就好像进入“地下”状况,隐藏起来了。
方言节目没有可以保护的“护身符”,是方言的错,还是方言节目本来就不应该出生?回答是否定的,方言和方言节目都没有错。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一些执行普通话法的人对普通话法的理解和狭隘执行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过分限制方言发展,那么一二百年之后,当所有的方言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消失、甚至灭绝,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普通话独自发音,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单调和无聊!这不是玩笑,也不是危言耸听,世界上的很多方言语种,在慢慢消失,有的语种已经消失了一百年或者几百年以上了。发音多样的汉语也遭遇那样的结局,这对后人来说,对中国文化和文明演进的里程来说,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不可忽视的是,实际上还操着纯正的有氛围的方言说话的地域人群已经越来越少。这应该引起国家和地方一些人的警惕。我们当代的时代文化精神是多元多样,丰富多彩,和谐共存,方言节目的热播不正是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吗?对主流的普通话节目根本不构成威胁的方言节目再加以限制,这不有违于文化的大繁荣吗?也许再过一些年,各种方言也会被确定出继承人,就像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样,我们为什么非要走到这一步呢?
然而就一直这样下去吗?使方言节目在评价、评奖系统里难找到应有的位置吗?新华社2012年2月15日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说:“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仔细的客观的对照这个刚发布的最新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标准,“大嘴咥西安”这样的方言节目,怎样说也是符合的,是应该进入评价激励机制之中的。因此,名正言顺地给方言类节目一定空间,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促进文化的大繁荣的要求。
(二) 方言节目的高雅与低俗
有些言论声称方言节目低俗,低俗跟方言节目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方言不低俗。如果谁认为方言低俗,那谁就是对中国的语言没有认识的人,是缺乏语言学基本常识的人。《诗经》是“五经”之首,却尽都是方言用语,一部《说文》亦收录许许多多的民间用字。《尔雅》、《广雅》也收录阐释方言。汉代杨雄有一部《方言》,方言著作历代多有,迄清,杭世骏有《续方言》。孔子在重大场合说话就换上一口“雅言”,“雅言”就是今天的陕西话(这也说明“普通话”是随着时代转移的,不是古今的“普通话”都是一个腔调,这也符合历史的规律)。就连鲁迅先生的老师章太炎也研究方言并留下了方言学专著。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有很多的普通话节目的低俗、琐碎、苍白、无聊也是一直就惹人非议的,所以,低俗不是方言节目或者是普通话节目独有。“大嘴咥西安”节目播出六年多从没有人说过它俗,反而它的很多节目很雅。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总觉得低俗在方言节目中很突出呢?这就涉及到方言节目本身的特殊性和采编播人员对方言的认识和掌握。
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的气候、风土、饮食就形成了方言特殊的发音、吐字。譬如有的方言区鼻音重,有的方言区没有卷舌音。这就是普通话不能替代方言的根本原因之一。
普通话一般都是经历过训练的,而方言的说话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口头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有很多字有发音有意义,但是没有写法,更多的方言本字已经失传了,虽然经过方言学家的考证重新挖掘出来,却不被一般的人知道,普及未到。还有的是以讹传讹,被写错了就一直将错就错的延续下来。凡此种种,就影响到方言节目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也就自然影响到方言节目的质量。就目前来看,方言节目的制作基本上是跟方言学术脱节的,也就是说,搞方言节目的都只是电视节目的采编播人员,而没有或极少方言学术研究者和民俗学者参与。
如果将这两者自觉地结合起来,同心协力合办方言节目,那不仅会减少方言节目的错误,提高方言节目的质量,更会拓宽方言节目的路数,增加方言节目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正因为是一档方言节目,获取本色、原声办法就是启用能说方言的群众演员,这样,方言节目是显得“正宗”多了。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很多方言节目因广大群众的参与性高而导致节目良莠不齐。有些节目还是群众自导自演的,就难免有些剧目、故事粗制滥造。更有一些台的方言节目出现粗话,这样的方言就对青少年的语言运用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收视率暂时还挺高,但是,在观众中、在对方言节目有兴趣的相关人士中,却产生了否定甚至抵触心理,这种缺陷是明显存在的。另外有些年轻的主持人因为缺乏在方言区内生活的经验,对方言的含义、语境都缺乏体验、理解,就在使用上存在误区,难免会出现主持人言在此,而实际上方言却意在彼的风马牛不相及情况,甚至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方言的使用,本来是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观众认同的,但有些主持人,为了制造一些噱头,故意卖弄一些方言或方言腔,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现出庸俗来,叫人误以为方言品位“低”。
语言是一门科学,方言同样是一门科学,是有其内在的严密的语法、语境、逻辑的。其实方言运用不当,在交流中产生的歧义有时会贻笑大方(如“蓝田的老爷-----麻卡”就是),有时却直接就影响到伤害到交流者的感情(如在陕北不能随便说到谁家去“串门”),甚至发生纠纷,这不能不引起注意。同时,对方言节目的采编播人员来说,也要树立起爱惜、保护、敬畏方言的思想,因为方言里是有着祖先的灵魂和活动的,是有着祖先的智慧和辛勤创造方言的劳作的,不是平白无故的、没来由的就出现了方言语词的发音和字、词、句的写作的,不要随意的驱使方言、作践方言。
还要消除一个偏见和纠正一个糊涂的误区。有的人以为方言有糟粕,总想着把方言中的糟粕剔除出去。其实在有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方言的糟粕无非就是粗话、脏话,其实方言里的骂詈语和禁忌语并非粗话和脏话。语言的产生都是为了需要,是为了实用,或为了物质,或为了精神,没有无用的语言和字词,也没有高级与低级分别的字词。骂詈语、禁忌语亦是。当骂詈语、禁忌语使用得当时,也是熠熠生辉的语言,而当骂詈语、禁忌语被庸人拿在手里,就会立即变成一堆糟粕。《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中的禁忌语、骂詈语谁也不会觉得刺眼,是一团糟粕,反之,则是精光四溢的精当的民族语言。方言节目的语言也是这样的。所以,组织、训练、培养一支精干的方言节目采编播队伍是最为重要的,迫切的,也是方言节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要方言类节目避免低俗,就是要把方言运用的得当。首先要提高方言类节目编采播人员的方言水平,再就要对参与的群众做必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采编播人员在方言词汇的选择使用上用心体察,使方言绽放出其独特的光彩,使方言的典型字、词变成能真正代表一方水土一方人民的精神旗帜,从而显示出一方热土上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价值取向。如果真的方言节目能达到这样的目标,那么一档方言节目就不只是一方民俗的镜子,也不只是一盘小吃,而就会是一桌供一方百姓享受的盛宴,同时看着这一出方言节目,也就是翻阅着一方百姓奋斗、劳动、创造的历史。
五、小 结
目前方兴未艾的方言类电视节目,使中国的电视节目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也使得各地的观众有意识的品味了自身语言的魅力,鉴赏到了各地的民风民俗。
方言节目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它独有的价值 ,它的出现和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的追求一致,和和谐共存的时代精神相符。方言电视节目如何摆脱遭遇到的某些政策上的尴尬,让采编播人员了解方言的实质,掌握运用好方言,减少低俗,不断提高其节目质量和文化内涵,也是方言电视节目现在以及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怎样,方言电视节目所面临的是双重考验,既要符合相应的制度规范,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这给方言电视节目的制作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但是,因为方言节目扎根于群众中,生长的土壤丰厚,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肯定能够走出一番天地来。
参考文献:
[1] 户籍改革赋予中国农民工新权利[N].参考消息,2012-02-26.
[2] 普通话在香港超过英语[N].参考消息,2012-02-26.
[3] 李光耀.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成功基石[N].参考消息,2012-02-06.
[4]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2-02-16.
[5] 李学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0(11).
[6] 孙伟丽,赵琬微.叫卖悠扬,忘不了那一嗓子京腔京韵[N].新华每日电讯,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