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元景造像记》书法艺术探源

佚名  2011-07-08

《元景造像记》书法艺术探源

【摘 要】:《元景造像记》是一方艺术价值很高的北魏(4 9 9 年)时期的刻石,如此精美的造像记能够出现在当时荒远的辽西地区,实属罕见。本文抓住了万佛堂石窟功德主元景是北魏元氏皇族成员这一关键点,通过与在洛阳地区出土的元氏墓志和《龙门二十品》等不同类型魏碑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合理地解释了《元景造像记》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造像记的原因。同时,本文还从书体、书丹和刻工等几方面对该碑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元景造像记》、《龙门二十品》、元氏墓志、洛阳体《元景造像记》又名《太和碑》,是北魏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皇帝造像之题记,1 9 2 1 年出土于辽宁省义县(北魏时期称昌黎)万佛堂石窟。梁启超在题跋中说,“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天骨开张,光芒闪溢。”①梁为首推此碑者。虽然同样是造像记,但在书法和刻工等方面《元景造像记》显然优于《龙门二十品》中的大部分作品,这是该造像记一个较为特殊的地方,考其事由,当与功德主元景的皇族身份有着直接关系。“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北魏是魏碑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 太和以后,诸家角出”②,其风格具有多样性特征。据审美取向和书刻情况,可将魏碑书法大致分成两类,其中,字体新妍、刻制精美者为一类,以在洛阳地区出土的元氏墓志为代表。其字的特征为横划竖起,竖划横起,斜顿收笔,撇捺收笔平挑,竖钩上挑,结体间架“斜划紧结”③,这是当时最新式的楷书特征,由于兴起于洛阳,所以, 有人称之为“ 洛阳体”,被认为是当时的“官样字”。与“洛阳体”相比,《龙门二十品》呈“一派稚拙模样”,从中“可以感到一种初兴的、激越的宗教热忱和一种真率的艺术风格的结合。”④这种字的结体间架“平划宽结”⑤,是明显的隶书旧体特征。在造像记中,《元景造像记》应是一个特例,“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这是梁启超在题跋中对它的新式楷书特征的充分肯定。细观其字:1 )横的起笔处竖锋斜按、收笔下顿(少数上挑,略带隶意),撇捺的收笔平挑, 竖钩多上挑, 点呈三角状;2 )提按、俯仰、向背等楷书技法很丰富;3 )具备呼应、连带, 顾盼等一些行书特征;4 )结构紧凑,笔画开张,体势右上倾斜,为标准的“斜划紧结”式楷书结构特征。因此,康殷先生认为,“(在《元景造像记》面前),《龙门二十品》应俯首称臣”。这是《元景造像记》作为造像记的自相矛盾之处,也是它的特殊之处。唯一的合理解释是,元景的皇族身份是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如果说《元景造像记》是受了“洛阳体”的影响,恐怕有失公允,也不尽符史实。该碑刻于太和二十三年(4 9 9 年),仅晚于《元桢墓志》(4 9 6年),与《元简墓志》(4 9 9 年)同年,放在《龙门二十品》中,年代排在第六位,《元景造像记》出现在“洛阳体”的开创时期,应该把它与洛阳元氏墓志一起都划归于“洛阳体”之内。另外,元景曾任负责图书典籍和起草诏书的集书省长官,孝文帝是位手不释卷、出口成章的皇帝,以此推测,元景能伴其左右,绝非等闲之辈,该题记文辞之雅驯、书法之隽美、刻字之精致,或与元景其人有着直接关系。《元景造像记》所使用的书体“洛阳体”,是北魏时期的“铭石之书”。“铭石之书”是东汉以来专门用来书写碑版的正式书体,它的选择一般都要遵循社会共同认可的规范,必须符合即定文化背景下的合乎礼仪的要求。 “洛阳体”是一种成熟的魏碑形成,它之所以出现的内因主要来自于铭石书自身发展的巨大力量,公元四世纪“南碑”和“北碑”之间的相通现象,也是强大的铭石书“传统”在南北两地各自延续的结果,与魏孝文帝改制及南北书法交流没有直接关系。依“洛阳体”的字法及其熟练程度推测,书丹者一定是当时的书法胜手。《魏书》记载,“魏初重崔、卢之书”,但两家的书迹早已不传,清河崔氏世传卫派书法,尤其擅长古文、篆书和草书等书体,北魏平城及洛阳时期的重要书迹即便不是出自崔、卢等名家之手,也很可能受到崔、卢两家书风的影响。崔浩作为汉人门阀贵族的代表在北魏时期的地位最为显赫,太平真君十一年(4 5 0 )六月被太武帝所杀。清河崔氏及与之有姻缘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随之被灭族。由此可知,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 9 5 )迁都洛阳后的洛阳新式魏碑体应该是与崔、卢两家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洛阳体”的书丹者是谁呢?文献显示,汉朝时期设有专职的文职书写属隶,名为“书掾”,专门负责文秘书写工作。北魏多承汉制,“书掾”之遗风应是有的,“书掾”应是魏碑的主要书丹者。《始平公》署“朱义章书”、《孙秋生》署“萧显庆书”等。这些留下名字的书丹者多是近似于汉制“书掾”的政府中的文职官员,既非出自书法名门,更无元姓皇族。魏碑书法受工匠的刻风影响较大。北魏时期,工匠多被编入“匠籍”,世传祖业,且不得改业,地位低下,如同官奴。但工匠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为皇家服务者多能工巧匠,技术精湛,有的还具备艺术创造能力;而普通工匠则缺乏这种能力,其技艺主要来自继承。通过查看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魏碑作品,我们发现,魏碑的刻制方法有其一致性,说明其方法传承有序,且自成一脉。魏碑刻字多是“凿刃斜入斜削,自然多棱角”⑥。魏碑的刻与写之间的风格存在差异,这是事实,“只有好手才能刻成圆势”⑦,魏碑中刻工精致如《张玄墓志》者是很少见的,洛阳皇室鲜卑贵族墓志的刻工稍逊之,《元景造像记》亦属于此类,虽是精刻, 仍可见明显的刀刻痕迹,这是时代风尚使然,此魏碑之大特征也。

注:① 梁启超,《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1 9 9 5。②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古代书法论文选》,上海出版社,1 9 8 1 。③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7 。④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美术出版社,2 0 0 2 。⑤⑥⑦同③【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