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有声有色的中国音乐史
程 征 2009-02-02
内容摘要 :中国音乐史作为我国高校音乐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各类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分析现阶段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入手,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措施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中国音乐史 教学 改革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矛盾与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改革步骤中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音乐史作为我国高校音乐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各类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与文献,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矛盾:第一,课堂教学课时量减少与课程内容繁多的矛盾。目前应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周期已有所压缩,部分院校甚至只有一学期,使得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得紧张和繁重。第二,教学手段单一与中音史研究方法的矛盾。传统的音乐史论课是以教师讲述音乐历史,分析音乐史实,介绍历史人物,欣赏乐曲为主要内容,学生普遍对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翻阅文献资料准备的史论课程不感兴趣,主动性差。第三,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的矛盾。课时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由任课教师单方面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气氛僵化的现象。第四,考核结果与学习效果的矛盾。传统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卷面考查为主。这种只注重教学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使得通过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得来的教学成果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当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宗旨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将起到主导的作用。这里,笔者结合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特征,从“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教学思想出发,提出符合现实情况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去繁存精、融通古今 中国音乐史是一步渊源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一定的教学时数、以适用教材为主线,适当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与现实音乐生活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将是明智之举。同时,为了避免重复教育,将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中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欣赏”等课程的相关重复内容进行删减;20世纪音乐等课程则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与学生座谈。此外,在讲述课程时,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意拓宽知识面,将历史、文学、古汉语、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资料与音乐学知识进行有机的融会贯通。另外,把音乐、美术和诗歌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精简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将中国音乐与文学、艺术、历史等相关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是中音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形式以点带面、注重多元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黑板板书、口头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授中国音乐史,能够通过音像、声音、图片比较直观地展示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乐器、乐谱、文物等图片和音像资料,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乐器图片,传统的教学中受条件限制,展示的图片不多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了多媒体课件之后,许多古代乐器以及描绘音乐场景的古代名画均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很好的解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