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与现实选择

袁俊辉  2010-02-24

论文关键词:农村消费 制约因素 现实选择

论文摘要:百年一遇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消费规模偏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层次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相对趋降等特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农村消费信贷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为此,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消费外部环境建设等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前,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经济震荡下行、通胀压力加剧的严峻局势,我国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温家宝总理在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当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也在农村,因此,找准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症结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措施促进农村消费总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进而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现状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消费规模偏小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的资料,2008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零售总额为 34752.8亿元 ,是 1997年的 2.72倍 ,但是消费规模依然偏小,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相比,其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也就是说,全国超过 3/4的农村居民消费了不到2/5的商品。此外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无论是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比较低。从绝对量上看,2008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3730元,比城镇居民少支出9789元 ,仅相当于 1994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可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 14年以上。从相对量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1989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 2.7:1,2008年,这一比重扩大到 3.6:1。也就是说,目前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近 4个农村居民的消费。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层次仍然偏低

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 1997的 55.1%下降到 2008年的 43.7%,十余年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温饱生存型特征还比较明显,消费层次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以高热量谷物为主。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 199.1公斤,是城镇居民的 2.6倍;人均消费猪牛羊肉、蛋分别为 13.9公斤、5.4公斤,分别为城镇居民的 61.2%和50.5%;二是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偏低。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 1.8元,不足城镇居民的 20%;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6.7%,较 1997年这一比重下降 6个百分点;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99.2台,是城镇居民的 74.6%;拥有移动电话 77.8部 ,是城镇居民的55.9%;拥有洗衣机 45.9台,不到城镇居民的五成 ;而家用电脑更是无法与城镇相比,农村拥有 5.4台,远远低于城镇的59.3台。

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留守人员消费意愿总体不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波动幅度都要高于城市居民相应指标,在经济较热时期,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城市高,如 1992年到1996年期间,农村平均消费倾向较同期城市要高于 2~3个百分点,而在经济紧缩时期,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 费倾向要比城市低,如 1997年到2001年期间,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较同期城市要低 1—2个百分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容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消费理念仍不如城市成熟。而近年来,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影响下,新一代的农村青年逐步向城市转移 ,而留守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妇女居多,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较弱,加之农村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缺陷以及和市场波动风险,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期弱化,更是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

二 、当前制约扩大农村消费的客观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总的说来,农 民收入增长的绝对水平不高,持续增长乏力。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当前农 民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在经营性收入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还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人不确定性较高,同时,近年来农产品供求由原来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农产品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受全球经济走势影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程度大大增加,农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致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减弱;在工资性收入方面,由于农民工总体技能水平不高,工作流动性很强,此外由于农民工处于弱势群体 ,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倒闭现象,导致 2000 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失业的农民工短期内难以顺利实现全部再就业。此外,即使部分有技术的民工能重新找到工作,但薪酬普遍下降,明显减低了工资性收入总额。

2.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

近年来,农村居民福利性保障严重缺乏进一步强化了农民预期收入的负冲击 效应。尽管国家在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福利性消费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错似乎,例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商业性养老保险,但由于实施力度不够,配套措施跟不上、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中始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的问题,农村居民在生、老、病、痛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还要大量承担费用,因此在这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直较为强烈。根据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近期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中,有 65.85%的农户选择以教育消费为主,有24.6%的农户选择以医疗消费为主,也就是说在预期收入没有保障、预期支出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农民不可能把非常有限的收入过多用于消费,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支出外,剩余的钱也只能尽量存起来以备急需。

3.农村消费信贷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有效运转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恰当的金融制度和产品安排可以平滑农村居民自身和内部之间的即期和跨期消费,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但由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截止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 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 9811个,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及时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致使在县级以下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真空,部分地区的农民不能享受金融服务;二是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县及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方面的贷款种类少、放贷额度小,同时在发放贷款时限制条件苛刻、手续繁琐,令农民感觉申请困难;三是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欠协调,影响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

4.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 现代化流通体系,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基本上还没有,目前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个体工商业户;二是农村中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中由于缺乏对消费品的质量监督,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 比较突出,农民消 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深受这些劣质消费品的危害,农业部近期有关抽查表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39家企业的49种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0.6%,使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三是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国仍有较多的村行政村不通公路,农民安全用水、足量用水仍面临困难。此外,不少地区农村电网不仅存在老旧、电压不稳的问题的农户对家电需求处于“买得起但用不好、用不起”的窘境,抑制了农村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 、扩大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实选择

1.提高农民收人水平,夯实农民消费的基础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正在稳步推进,各种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不断向农村聚集,因此,要充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中央财政要继续增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直接支持和补贴,提高农村转移性收人在收入中的比重。二是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推动农地承包权的物权化改革,进一步明确耕地承包权的产权属性,加快农村土地要素的市场流转,改善农地征用的补偿标准形成机制,推动农村居民宅基地和房屋以及耕地承包权的市场化流转,从制度上构建农村居民土地和房屋等资产性收入的实现形式。三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供农民的务农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工待遇,出台优惠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消费的不确定性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村居民对惟一来自农地耕种的保障功能性收入的依赖,财政降低农村居民未来生活和福利预期的不确定性,促使广大农村居民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巨大的短期消费能力。为此,一是要加快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步伐,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无钱治病、小病拖、大病等”实际困难和因病致贫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并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养老保险原则,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政策 目的;三是要要在全面彻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减免贫困家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学杂费,提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补贴额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农民消费的可及性

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金融的支持功能。引导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调整市场定位,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完善邮政储蓄银行功能 建设,鼓励和允许条件成熟的地区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外资以及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服务,直接发展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组织。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应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标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继续允许成本低廉、开展简单业务、能够维持 微利的各类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可能的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成立消费金融公 司机构。三是积极进行农村消费信贷产品 创新,可在小额信贷的基础上,对贷款的 期限、价格、担保抵押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积极探索订单质押、五方联保等方式的消费贷款业务,调整农贷的额度和期限,适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增强农村小额信贷的适用性,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以更贴近农民消费的实际设立农村消费需求。四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以“信用县”、“信用村镇”、“信用户”为重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贷款证使用制度,健全农村信用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

4.加强农村消费外部环境建设,提高农民消费的便利性

一是要应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引入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利用连锁网络为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农村中现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变化,改变经营观念,不断提供适应农民生产和生活新需要的各种适销对路产品,以进一步满足农民的消费需要。二是要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维权意识,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彻底改变农村消费“不方便 ,不安全和不实惠”的现状。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加大对农村水、电、路以及通讯设施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民集资、参股等,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建立为农民消费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居民将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拉动农民消费升级。

注 释 :

[1]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安彀。张青.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经济管理与研究.20O7(8)

[3]课题组.对四川十个地区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4]程国强.力解扩大农村消费迷局中国报道.2009(5)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房爱卿.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3]朱信凯.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8(10)

[4]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