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偶像》背后的文化动因
周浒 2012-06-15
摘要:本文旨在透过对《美国偶像》节目的分析,思考和理解《美国偶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偶像》存在并且兴盛发展背后的大众文化动因。
关键词:美国偶像 美国梦 消费文化 草根文化
《美国偶像》是在美国这个流行大众文化聚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土壤上诞生的一档综艺娱乐节目。这档收视率极高、至今经久不衰的老牌综艺节目对美国的影像娱乐产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娱乐节目走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透过对《美国偶像》这档节目的分析,思考和理解《美国偶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偶像》存在并且兴盛发展背后的大众文化动因。
《美国偶像》简介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国版。该节目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的榜首。《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Fremantle Media,隶属于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同时也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该节目的参赛选手必须是美国公民,年龄在16至28岁。①
《美国偶像》从2002年开播以来,一直位列美国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的第一名,是美国电视收视率大战中的王中王。凭借这一长盛不衰的选秀节目,FOX电视在与NBC、CBS、ABC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美国偶像》背后的“美国梦”文化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在美国,美国梦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趋向,无数的青年人受到美国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怀揣着一个美国梦在事业上打拼。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在这里碰撞、冲突、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美国偶像》的火爆因为它迎合了“美国梦”的主流文化,并且从根本上引领了这种文化的前进。《美国偶像》旨在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自由展现才艺和个性的舞台,节目真实地还原出平民选手的原生态表现,本真地呈现出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常人迅速成为明星的真实状态,记录他们脱蛹化蝶的神奇过程。众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青涩表演使得节目更有看点,也更平易近人。人们见证着他们一步步从邻家孩子成长为超级明星的过程,而非一夜成名的名利和光环。《美国偶像》是一档“造星”节目,任何觉得自己不同凡响并且才艺出众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在专业评委和广大观众面前尽情表演。尽管他们或许并没有超人的才华,也不能适应娱乐圈的生存法则,但是这个节目给了他们一个圆梦的机会,他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正如《美国偶像》的开场音乐《we will rock you》里唱到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登上这个舞台,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人之一,他能让你的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美国偶像》在给大众提供一个实现“美国梦”的舞台的同时,这档娱乐类真人秀节目也反映了电视的平民化浪潮。平民化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一个重要标签。平民化节目让人们从电视里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让人们满足了自然、本色、真实这种社会审美心理。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将自己投射到节目的选手身上,看到选手在比赛中不断奋进,勇于表现自我,实践“美国梦”的精神实质。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美国偶像”或许就是华裔选手孔庆翔。此人其貌不扬,唱歌走调严重,舞姿滑稽。但他在节目中却从容淡定,当“毒舌评委”考威尔尖刻地批评他的表演时,他率直真诚地表示:“我已经尽力了,我完全没有遗憾。”不是冠军,却得到了比冠军更多的掌声和鼓励,这种成功的奇迹正是对“美国梦”文化的完美诠释。只要你有梦想,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施展。在这里张扬你的个性,秀出真正的自我。
《美国偶像》背后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根据《物的体系》中鲍德里亚的定义,消费现在既不是物质实践,也不是现象上的繁荣;既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衣食和出行,也不是由我们所见所闻的形象和信息来做界定。消费取决于囊括了上述一切的指意符号系统,它是见于一个特定话语中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而英国的社会学家唐·斯莱特的《消费文化与现代性》一书将消费文化同现代性结合。消费文化是在西方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再生产主导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现代西方文化。它普遍联系着界定西方现代性的那些核心价值、实践和制度,诸如选择、个人主义和市场关系。消费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表达出的一种社会协调,日常文化和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和符号及物质资源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逻辑下的消费文化逐步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电视必然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对于像FOX这样的商业电视台,收视率就是生命,高收视率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收视率就是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于西方的电视发展形态曾指出,20世纪末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对于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所以《美国偶像》的诞生和兴盛就是商业逻辑下围绕受众的文化诉求争夺收视率的表现。《美国偶像》等真人秀娱乐节目没有剧本,但是有一个开放性的规则,对于未知剧情的猜测和期待是节目本身一个重要的兴奋点。同时,大量采用隐蔽拍摄的方法使得观众看到真实的人生,满足了偷窥的欲望。为了争夺观众,真人秀节目中加入了更多的刺激元素,过于表现人性的丑恶成分。比如《美国偶像》中的毒舌评委们,他们富有挑衅意味的评价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引起了更多观众的注意,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美国偶像》不断制造着平民偶像,一个个偶像的出现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孔庆翔效应”使得走音王子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民英雄。无论在外貌气质还是专业能力上,他都与传统的明星偶像格格不入,是“反偶像”的代表。他们刚出道时往往不引人注意,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和娱乐化包装打造进入公众的视野。消费成为西方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神话,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偶像》这个节目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偶像、不断地给予受众消费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参与者与受众的自我表达。
平民选秀节目的本意是与民同乐,大众娱乐大众,平民偶像的出现其实只是附属的产品。而文化工业生产背景下的媒体又充分利用了这些民选的偶像成为供他们消费的符号。现代传媒具有速成的“造神”功能。所有的视觉形象包括身段、外形、发型、时装都具有偶像性。当无数观众拿着这些明星的玩偶、海报陶醉在他们的唱片所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受众也为他们的偶像符号埋了单,消了费。
《美国偶像》背后的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就是基层民众的文化,是与权力集团相对的,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加工改造,蕴涵着丰富生活共识的原生态的平民大众文化。草根势力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旺盛,任凭这种文化生长于活跃的社会土壤之中,宽容、多元、开放是这种土壤的成分。这里大众的含义是民有、民享,为民所喜闻乐见。大众不是泛指普通民众,而是用来指民众的绝大部分,它的对立面是富人阶级、特权阶级和受到良好教育的阶级。所以这里的大众是与精英相对应的。大众文化指大众的文化或劳工阶级的文化。雷蒙·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它仍然带有两个旧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上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近年来事实上是大众为自身所定义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经常是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重要的现代意识。②
《美国偶像》产生的平民偶像彰显了草根文化的属性。首先是民主性。《美国偶像》的比赛规则就是不论外貌,不论地域,不限身份,只要是年龄符合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每个人经过“海选”和逐级比赛淘汰对手,这种机制契合现代社会两大基本的社会文化心理即机会均等和优者获胜。在比赛中,各个选手的起点是公平的,评委也是具有公信力的业界一流人士。最后的冠军由民众投票产生。电视选秀节目把原来属于媒介、属于少数人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让渡给了观众。观众就像选出总统一样选出自己的“美国偶像”。许多粉丝自发组织活动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拉选票,架势就如同美国大选。人人都可以参赛,人人都可以投票,虽然免不了商业操作,但是相比以往的精英比赛,这种比赛更加亲民。当娱乐的权利掌握在普通民众的手里时,这种文化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真实性。《美国偶像》的参赛者都是普普通通而又充满个性的青年人。他们的欢乐、泪水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原原本本人的本能。观众摒弃那种过于包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明星”,而喜欢质朴、天然的“民星”。最后,就是草根文化的大众性。大众性是草根文化之本。《美国偶像》节目的定位就是社会上的草根阶层,而不是为了仰仗精英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来进行节目编排设计。精英文化是对文化的抽象、提升,草根文化就是对文化本来意义的回归,是保持文化鲜活生机的最根本的源泉。
符合草根们的审美趣味的《美国偶像》使得人数众多的草根阶级成为它最忠实的受众。这也意味着平民草根文化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增加发言权和话语权,为原本无法享受文化参与权的大众提供了参与空间,打破以往只有上流社会才拥有的文化专享特权,为处于生存压力下的大众允诺了文化的解放,提供了一个世俗化的万众同乐世界。③
结语
《美国偶像》作为一档选秀类的综艺节目,到了2010年已经开办九季。这档节目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扎根于美国的本土文化,以文化为标杆来制作。背后的美国梦文化、消费文化和草根文化给予节目以原动力,也是保持长久收视奇迹的根本因素。
随着《美国偶像》的收视长虹,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节目模仿。在中国出现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但是这些节目往往和低俗、媚俗产生联系。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节目没有进行深入的本土化改造,对于国外优秀节目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复制,最终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深入人心,打动受众。所以,如何认识诸如《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背后的文化因素,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如何从文化动因上入手去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王磊:《电影》,《〈美国偶像〉的长盛和〈越狱〉的失败——美国流行娱乐文化之动因》,2007(06)。
②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和社会词汇表》,London:Fontana,1976年版,第199页。
③郑欣等著:《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