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基于多元化需求,浅议大学生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董磊磊 叶海彬  2011-11-25

: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 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论文摘要:通过谈大学生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产生、发展来反映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内容的分析,阐述了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观念、具体操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文章的重点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近年来,各个高校愈来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都在打造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但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现况如何,是否已经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都能体现出文化育人的目的,实现校园管理的最大效益,如何全面客观看待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况,既要看到总体上呈现的良好势头,但是也要明晰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多元化需求,谈大学生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涵义与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育人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依附在学校这一特定载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营造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指在众多校园文化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与认知度,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具有自己专属特色的东西。它是师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实践中所探索出符合自身校园文化特色,具体能反映学校育人的目标,能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具有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品牌的现况与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现况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要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开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外来的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先进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小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满足社会大众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流行庸俗文化也在校园里流行,这与高校创造高雅文化艺术和精品文化建设初衷相悖离,因此建设一批健康科学、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体现高校育人目标的优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大势所趋[1]。

近年来,各个高校愈来愈重视文化建设,都在打造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整体发展呈一种可喜的势头,但其中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存在品牌意识模糊、传承创新不够、管理存在滞后、营造氛围较差、宣传展示缺乏与建设速度缓慢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其次,校园文化影响力局限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思想素质教育,没有出现长效机制,未能与地域文化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还缺乏固有的系统性和必要的政策与经费保障。

(二)校园文化品牌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单一的校园文化不得不要面临着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提倡建设品牌化的校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培养育人的重要途径,健康科学、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是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能有效的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有效的拓展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校园文化品牌品牌管理必须要引进现代企业实现凝聚力与认知感的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设计)。通过CI(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设计达到更加直观的了解品牌的魅力。何谓品牌,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校园文化品牌化是校园文化提升完善的必然选择,有益于提高影响力、知名度与美誉度,对全校师生产生良好的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品牌化后,主要能体现文化育人、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社会化与辐射功能。对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提升、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也是学校实现校企合作有效载体,对社会公众与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社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之,高校要有效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通过有意识的品牌经营,才能建设符合师生需求,体现育人目标,达到社会认知的校园文化品牌[3]。

三、多元化需求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校园与社会不断接轨,信息流通渠道越来越畅通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多元化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在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诞生多元化需求,尤其对于高校而言,多元化需求极大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眼,为校园文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地方经济。就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而言,主要是体现

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的育人导向需要、社会的人才储备需要和家长对子女成长需要。

(一)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职场先锋大赛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主要源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就业市场与职场技能的求知欲。它通过大赛流程的方式将主要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因此,建设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校园文化活动是必要的。

(二)学校的育人导向需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首要职责就是提供育人环境,当然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学校通过打造与专业建设紧密联系,符合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职场先锋大赛就是有效的将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大赛的方式融入进去,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校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将学校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4]。

(三)社会的人才储备需要

大学生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恶化,一改过去“等、要、靠”的历史,在社会对人才的挑剔程度与日俱增的形势下,企业要选择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储备,必然要通过一些选择删选渠道对广大学生进行甄别,职场先锋大赛的参赛选手一直受到我市企业家关注,很多企业家想方设法渴望吸收优秀人才。 (四)家长对子女成长需要

古人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大学生入学后,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其在学校能学会独立自主,能挑重担,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素质,要学会团队精神、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职场先锋通过校内外的爱心实战销售,将利润捐献给灾区或者弱势群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5]。

四、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更高追求,也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营造与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相匹配的校园文化。从学校的办学思路与特点,人才培养思路出发,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广泛开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校园文化,形成奋发向上,具有自身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多元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高校文化建设应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相结合的辩证统一。随着信息网路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开放的多元社会中,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对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二)整合汲取有益的多元文化,拓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

多元文化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也应该吸收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不能用主导文化替代排斥它。应该积极汲取各种文化的有益营养,使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形成共生共荣的局面。应考虑学生群体的独特性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积极吸收改良多元文化,拓展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作用[6]。

(三)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接轨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碰撞与影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校园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融入吸收企业文化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引进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品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四)扎根学校办学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立足于学校,通过传承与发展校园文化,进一步深化校园精神,促进品牌建设。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强调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与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与学科特点,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7]。

五、总结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建设好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3]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美)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1).

[4]艾 强.教育营销[M].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12).

[5]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6).

[6]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6).

[7]陈 放,唐 建,聂德彬.教育策划[M].蓝天出版社,2005(5).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