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析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刘寿礼  2010-11-10

[论文关键词]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丰富与发展

[摘论文要]江西是一块神奇的“红土地”,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光荣传统闻名中外。世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是深探溶化在中国人民血液之中的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深厚民族情感、优秀民族品格和坚定民族志向,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民族精神又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具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民族精神都有它相应的具体体现,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

江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们所说的“红土地”,指的是以江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及其邻省的老革命根据地所辖的红色区域。而“红色文化”,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政治、经济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而且在继承“五四”运动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苏区人民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而它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光荣革命传统,正是“红色文化”中最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定义和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苏区时期的进一步延续、丰富和发展,并成为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红色文化”进一步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浓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前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高举起“为了苏维埃而斗争”的大旗,创建了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开创了光辉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环境中,苏区的革命文化一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面向工农兵,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党的路线,服务于革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统区的进步文化相配合、相辉映,在苏区兴起了以工农兵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运动。这些革命文化艺术运动,始终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在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心任务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战斗作用。如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漫画:《大家起来取消辛丑条约》、(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日本对华二十一条)、《国民党出卖东三省)、(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等作品,无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蹂摘和践踏的事实,并以鲜明的旗帜和态度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浓浓的爱国主义之情尽显其中。同一时期的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及其群众文化,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其中内容都是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路线,都是无产阶级用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体现了苏区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俊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拜的强烈情感,极大地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二、以勤劳勇敢为蕃石.“红色文化”进一步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奋斗不止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勇敢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国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自1927年国民党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如此残酷、恶劣的环境中,为把党的纲领、主张和革命的任务、斗争的策略传达给人们,我党运用“红色文化”阵地,扩大政治影响,争取、组织、武装勤劳勇敢的群众,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军事镇压。例如,1928年组建的红色宣传队,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和游艺晚会,1929年组建的农村新戏团和红色剧团,1930年成立的俱乐部和战士业余演出队、话剧创作社,1932年成立的八一剧团、工农剧社,1933年成立的蓝衫团学校、军旅剧团、高尔基戏剧学校,1934年成立的中央苏维埃剧团等等,这些团队社校的组建和形式纷呈的演出,都集中体现了中央苏区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演出的内容大都也突出了顽强奋斗、革命必胜的主题。这一以戏剧为主的具有明显宣传鼓动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以及文化教育功能的“红色文化”,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三、以自强不息为动力.“红色文化”进一步铸就了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红色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关键就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精神,具有“因时而进、与时偕行”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由于主体创作者的精神的延伸,反过来赋予“红色文化”以更新、更高的内涵,启迪和引导中央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心系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和战胜斗争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因此,无论井冈山的红色歌谣,还是中央苏区的戏剧、美术运动和(红色中华)、(工农战士画报》等革命报刊,都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创新性,朝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向努力。而每一首歌遥、每一出戏、每一幅画、每一张报、每一条标语都是火辣辣、红彤彤的,农民群众看了欢天喜地,红军战士看了斗志倍增,阶级敌人看了气急败坏。这种文化,是工农兵群众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产物,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延安解放区文艺的先导,为后来的解放区文艺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红色文化”的实践表明,变革和创新来自于群众,工农大众中潜藏着文艺创作的不尽宝藏,也潜藏若大批的文艺人才,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释放出创新、进取的巨大能童。

四、以为民谋利为目的.“红色文化”进一步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宗旨。围绕这一宗旨,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局部范围内的执政党,“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宗旨所在。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牢记这一宗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处处为群众着想,自觉地、真心实惫地为群众谋利益。而苏区时期的“红色文化”,也紧扣大局,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和活动形式,弘扬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民谋利的宗旨。“哎呀嘲,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千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千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一曲朴素的兴国山歌,传遍了当年的中央苏区的山山水水。苏区群众借用山歌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赋予革命的新的内容,发自内心地唱出了党和苏维埃干部不辞劳苦、为民谋利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和宝贵缩影。其实,何止是兴国山歌,当年在苏区大地上蓬勃兴起的“红色文化”,无论是戏剧、歌谣,还是报刊、美术、标语,在宣传的内容上,都丰富地体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及其干部队伍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甘苦与共、水乳交融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都丰富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总之,苏区“红色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由“红色文化”孕育和发展起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对于夺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我国所倡导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概括的五种精神,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提出的“两个务必”等,所有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培育的精神,都和“红色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实践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的源泉,并将永远闪翅出夺目的光辉。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