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骆剑琴 但鸿江  2009-11-04

摘 要:当前,中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其外在诉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为此,分析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新的历史潮流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值得永远铭记的。无论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夺得金牌总数第一,还是全国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既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人的团结、勇敢、热情、不屈不挠和爱国情怀,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的发展、腾飞与日新月异。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当前形势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英文为Ethos, 也称之“文化精神”或“国魂”,通常是指一个群体或整个民族所体现的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一整套信仰和思想。它的内涵,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通俗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的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全民族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外展示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在诉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全球化背景,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得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强、自立精神。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更是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一)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体现共同富裕的小康,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这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的支撑。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科技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巨大差距,使我们在发展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这必然削弱民众对民族精神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冲击着民族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物质享受以及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一定层面上削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为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回答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产生的各种精神需求。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民族精神新内容。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注入适应其需求的新元素。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平等化、法制化开放经济,必然追求法治精神、效率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利他精神、敬业精神等新精神。这些新精神的形成,是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自我扬弃,其过程必然充满艰辛与挑战。另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消弭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冲击。 (三)全球化浪潮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新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卷入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洪流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应该说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心理、认同、凝聚力、价值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包括法国、德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民族精神或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争夺青年,利用宗教挑起民族冲突,制造民族分裂,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这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四、新的历史潮流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秉承开放,兼容并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秉承开放,兼容并蓄,丰富、发展、壮大、完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6],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思想,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对改革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还要对开放进程中所碰撞的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加以吸收,从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吸取营养,注意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迎接新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面对未来,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弘扬和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时代精神。

下载